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医院内感染是专指患者、工作人员及陪护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而言。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检查科室之一。其特点是人流量大、病员密集、病种复杂、全天侯接诊。所以放射科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和易感人群易集中的科室,是医院感染的危险环节之一,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对放射科院内感染认识不足。现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这对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者依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于1993、1994、1995、1997年对两家区级综合医院的Ⅱ、Ⅲ、Ⅳ类环境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污染情况以及紫外灯、消毒包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效果进行抽样监测。调查结果:室内空气监测54份,仅有1份合格;物体表面合格率83.45%(111/133);医护人员手合格率91.52%(54/59);紫外灯合格率71.87%(46/64);使用中的消毒剂采样32种,除1种细菌总数超标外,其余均合格;25种一次性医疗…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衰退,多合并基础疾病,为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据统计,老年人发生医院感染后的死亡率为21%左右,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不良的影响[1-2]。如何对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进行预测,并做好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与海南省干部疗养院的近10年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信息及数据,分析了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某医院心内科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住院期间并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在3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73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2.67%,高发部位主要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和口腔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6.99%、 26.03%、 15.07%、 15.07%和6.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是否有侵入性操作和住院天数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程、有侵入性操作和住院天数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OR值(95%CI)分别为2.638 (1.375-5.060)、 3.995 (2.115-7.547)、 2.763 (1.444-5.287)、 3.128 (1.673-5.85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1994年新入院的4508例住院病人进行了前瞻性随访调查,共发生院内感染256例,总发生率5.68%。描述了院内感染的分布特征,对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院内感染在发达国家早已受到极大关注,欧美各国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院内感染的资料,已成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国内关于院内感染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对此进行系统的监测。尽管在三级医院达标活动中,要求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并设置院内感染科,但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只是处于被动监测的初步阶  相似文献   

9.
刘艳娟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77-2179
目的通过分析妇产科院内感染的情况,掌握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收治的妇科患者资料1 680例以及产科患者资料780例,分别分析妇科和产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分布以及感染病例的年龄别分布情况,同时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妇科及产科患者中,感染组及对照组调查对象在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接受动静脉插管的情况。结果妇产科的2 460名患者感染率为1.75%,其中妇科院内感染率为2.14%,产科院内感染率为0.09%。在感染部位的分布上,不论妇科和产科,感染比例最高的均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多部位合并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妇科的调查对象中,30岁患者院内感染率为0.76%,30~39岁患者为0.93%,40~49岁患者为3.37%,50岁以上患者为3.45%,感染病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P=0.005)。产科30岁患者院内感染率为0.98%,30~39岁患者为0.65%,40~49岁患者为0.00%,感染病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871)。妇科感染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3.4±5.1)d,高于对照组的(7.2±2.5)d(t=14.26,P0.001);感染组导尿管使用率为5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率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1,P0.001);感染组呼吸机使用率为16.67%,对照组为7.07%,呼吸机的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P0.05);动静脉插管感染组使用率为5.56%,对照组为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P0.01)。产科感染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1.1±5.8)d,高于对照组的(4.4±1.6)d(t=10.55,P0.001);感染组导尿管使用率为42.86%,高于对照组使用率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P0.01);感染组呼吸机使用率为14.29%,对照组为1.42%,呼吸机的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258,P0.05);动静脉插管感染组使用率为0.00%,对照组为0.39%,无统计学差异(χ2=0.03,P0.05)。结论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尿管、使用呼吸机等可以降低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黄可强 《现代保健》2014,(4):114-116
目的:调查分析ICU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为预防ICU发生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的391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治疗、气管插管治疗、泌尿道插管治疗、住ICU时间大于10 d等相应的操作,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91例患者的ICU院内感染率为25.8%。多因素分析ICU院内感染,表明泌尿道插管治疗、气管插管治疗、住ICU时间大于10 d及机械通气时间大于5 d是ICU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避免院内感染,在加强防范意识、增强无菌观念的基础上,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等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焦凤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53-3955
目的:描述医院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探索医院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1月~10月该院儿科住院的2 710例患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感染描述性研究以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 710例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224例,感染率8.26%.其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位居医院感染易发的前3位,感染患儿例数分别为64 (28.57%)、41 (18.30%)、32 (14.28%).医院感染的224例患儿中共有96份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检出51株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的株数分别为9 (17.65%)、28 (54.90%)、14 (27.45%).导致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单因素为:并发症和主要诊断、抗生素使用不当、重症监护、营养情况、治疗操作不当.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单因素为:体重、胎龄、原发性疾病、Apgar评分高低.在患儿院内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为:住院时间、并发症和主要诊断、抗生素使用类别.结论:儿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并发症和主要诊断、抗生素使用类别.以上因素之外还要根据住院患儿的特殊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是门诊患者进行输液的场所。由于患者多,病种杂,用药复杂,而且老年及小儿患者是输液室的主力军,易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笔者通过对输液室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旨在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医院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院内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全院。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ICU感染,于1999年1月1日~12月31日对本院ICU全部病例进行了前瞻性调查,查找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042老年病人院内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英]/LauraC∥AmJmed.-1992,92(2).-161~166肺炎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死亡率很高,在老年病人中更是如此。然而,集中对这一高危人群的研究甚少。为了分析年龄,原发疾病,治疗等因素与院内...  相似文献   

15.
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入院后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侵袭,发展到影响病人健康并感染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控制院内感染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也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的空气中、接触物上都有大量的致病菌。而医院里接触病人最多的是护士,护理工作又具有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因此护理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3 60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院内感染新生儿的感染状况,分析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院内感染率为8.63%。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5.00%)、大肠埃希菌(11.88%)、肺炎克雷伯菌(11.56%)、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10.31%)及金黄色葡萄球菌(9.06%)。最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37.30%),其次为血液系统(36.66%)、消化系统(6.11%)、泌尿系统(4.82%)、皮肤软组织(4.50%)、导管(4.18%)、脐部(3.54%)。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留置尿管、机械通气、性别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呼吸系统及血行感染较为多见;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留置尿管、机械通气、性别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的突出问题,院内感染情况发生的高低,医护人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护理人员是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严格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对降低医院感染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院感染科护理技术操作方面监测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评估。1 一般资料1.1 46名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手的细菌数监测。1.2 21个治疗桌和空气细菌数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4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明确院内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部位,对比感染患儿与未感染患儿的相关资料,明确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感染患儿中,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22例(55.0%)、革兰阳性菌15例(37.5%)、真菌3例(7.5%)。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则对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9例(72.5%)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其次为血液6例(15.0%)、消化道3例(7.5%)、皮肤2例(5.0%)。胎龄32周、体质量2.5 kg、Apgar评分5分、合并基础疾病、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使用呼吸机、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超过1周等均为新生儿住院期间的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其中使用呼吸机、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体质量2.5 kg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医护人员需加强无菌观念,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呼吸机使用,以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的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2011年ICU 103例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组为院内感染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的47例患者,同期分离的院外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的病例56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因素t检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及趋势分析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ICU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例共103例,其中院内感染47例占45.63%;男性8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1.45±20.87)岁;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性别、抗菌药物联用、机械通气和中心静脉插管与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OR=1.051)和机械通气(OR=2.937)是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机械通气的天数均与ICU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年龄越大、机械通气天数越长,发生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风险越大,加强重点人群监测,规范各类侵入性操作,减少插管时间,将有利于减少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