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恶性疾病,占癌症发病率第4位,男性死亡率第7位,女性死亡率第10位[1]。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最为常见,占膀胱癌的90%以上。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镜是术后随访最重要的方法,但属有创检查。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的基因异常,其敏感性及特异均较高,现已被FDA批准用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本文对3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尿液使用FISH检测,并与膀胱镜结果及活检作比较,旨在讨FISH在膀胱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世界上,膀胱癌患者的死亡率仍然位于癌症患者死亡的前十位[2]。在欧美,膀胱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占第四位,女性排在第十位以后;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占第八位,女性排在第十二位以后[3]。膀胱癌的病理类型90%以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3%~7%为膀胱鳞状细胞癌,膀胱腺瘤则更为少见,约占膀胱癌的比例<2%[4]。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肿瘤疾病中,它的发病率处于第十位,在泌尿外科的肿瘤疾病中,它居于首位。初发膀胱癌往往恶性程度较低,在肿瘤的复发过程中有30%的患者肿瘤细胞会出现升级,并有10%-35%患者复发的肿瘤转变为浸润型,侵犯膀胱壁肌层。因此,控制膀胱肿瘤的复发,延长无瘤生存时间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1976年Morales等首先报告应用卡介苗(BCG)治疗膀胱癌,使其死亡率和复发率明显下降,开创了BCG治疗膀胱癌的新纪元。此后BCG成为浅表性膀胱癌免疫治疗和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1],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膀胱癌绝大多数(90%以上)来自移行上皮,多数以非浸润方式生长,复发非常普遍(50%~70%),在保留膀胱手术后多以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来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癌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酶标法(定量)和银染法(定性)对28例膀胱瘤、11例癌旁膀胱、6例正常膀胱的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膀胱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癌旁膀胱组织为27.3%(3/11),正常膀胱组织为0%(0/6)。膀胱癌组与癌旁组、正常组端粒酶阳性检出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发生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有望成为检测早期初发或复发膀胱癌有用的肿瘤标志物,癌旁组织端粒酶的激活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6.
文摘     
文摘膀胱癌术后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护理(湖北省荆沙市第三人民医院434001)牟静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为减少术后的复发率,我院自1988年以来用噻替哌、丝裂霉素及卡介苗(BCG)采用膀胱内灌注治疗术后膀胱癌20例,随访6年,复发6例(30%),作者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癌的粒酶活性表达及其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酶标法(定量)和银染法(定性)对28例膀胱癌、11例癌旁膀;胱、6例正常膀胱的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 检测。结果 膀胱癌组织的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癌旁膀胱组织为27.3%(3/11),正常膀胱组织为0%(0/6)。膀胱癌组与癌旁组、下沉组端 粒酶阳性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  相似文献   

8.
<正>针对目前关于外科手术中肠道准备的争议,探讨回肠膀胱术是否有必要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笔者采用文献回顾法,检索以回肠膀胱术是否应机械性肠道准备为主题的文章并对其进行综述。1相关概念1.1回肠膀胱术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临床常见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11位,在我国男性当中,膀胱癌居全身恶性肿瘤第7位,女性为第10位[1]。浸润性膀胱癌及复发性膀胱癌患者往往需行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9.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6万新发膀胱癌病例,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九位而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膀胱癌具有多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膀胱癌侵犯肌层(T2期)的标准治疗方式为膀胱全切除术[1]。但膀胱全切除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巨大;此外一些高龄患者无法耐受膀胱全  相似文献   

10.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膀胱恶性肿瘤的20%-40%,其中有25%的患者淋巴结受累。研究膀胱癌患者膀胱切除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与患者生存问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选取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数据库中因膀胱癌行膀胱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对其进行跟踪随访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正>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11位,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1])。按照肿瘤浸润膀胱壁深度可将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初发的膀胱癌中,NMIBC为主要类型,约占70%~([2])。经尿道膀胱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球每年新增膀胱癌病例约35万,发病率居第九位,因病死亡率占2.1%.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约占30%,其中一半的MIBC病例在首次诊断时即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或远处转移,总体预后不佳,长期存活率低于50%[1].随着可控性尿流改道尤其是原位膀胱以及微创手术对性神经保护技术的应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radical cystectomy,RC)作为MIBC的标准治疗被进一步推广应用,5年总体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OS)提高10%,然而RC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8%,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3%[2],且尿流改道及男性勃起功能损伤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些年,随着我们对MIBC整体治疗的认识以及保留器官手术在乳腺、直肠、肾脏、前列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逐渐成为MIBC治疗领域中的热议话题.  相似文献   

13.
在发达国家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估计,2009年美国有70980例新发生病例,并有14330例死于膀胱癌。膀胱癌是美国男性继前列腺癌、肺癌和直肠癌以后排名第四位的恶性肿瘤,在女性排名第九。在中国膀胱癌是排名第十的常见恶性肿瘤,2005年有17365例患者死于膀胱癌,1991年至2005年膀胱癌死亡率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附10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桂晓  丘少鹏 《新医学》2006,37(10):663-664
目的:探讨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程、肿瘤部位、肿瘤类型、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及术后复发等。膀胱部分切除术及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T2期50%(7/14)、7/8,T3a。期42%(8/19)、58%(14/24),T3b期17%(2/12)、50%(7/14),T4期0/4、31%(4/13)。采用Log-Rank检验,P值分别为T2期0.064、Th期0.013、L。期0.042、T4期0.001,显示手术方式对L3a期、T3b期、T4期的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术后5年生存率均为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的患者大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均为P〈0.05)。结论:年龄、病程、肿瘤部位、肿瘤类型、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及术后复发均是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浸润性膀胱癌(L3a、L3b期及T4期)宜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T2期患者则可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与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验证其中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56/88)和45.5%(40/88),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urvivin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膀胱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PI)为20.4±10.7,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为0。RT-PCR方法显示在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100%,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Survivin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有关,与p53及Ki-67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进程。  相似文献   

16.
膀胱癌目前在我国仍是发病率最高的泌尿系恶性肿瘤[1],其发病率居西方国家常见癌症的第4位,死亡率居第9位,在泌尿生殖系肿瘤其发病率居第2位,仅次于前列腺癌[2]。新发的膀胱癌病例中,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PCR SCE检测对诊断膀胱癌的价值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阳性率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以确定其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膀胱癌及对照正常膀胱的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TRAP-银染法)、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检测,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组织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膀胱癌93.75%(30/32),正常膀胱组织0%(0/30),表明膀胱癌端粒酶高度表达,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2)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率(X):膀胱癌32例(10.06),膀胱癌的SCE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3)膀胱癌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SCE率的关系:阳性组32例SCE率10.06;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阴性组30例SCE率9.17(P〈0.05)。结论 端粒酶PER及SCE检测对于膀胱癌诊断及鉴别良恶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及攀别诊断指标.SCE率可作为膀胱肿瘤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九位[1]。近年来,在泌尿系统肿瘤中,膀胱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2]。2013年,美国大约有72 570例新增病例及15 210例死亡病例。尽管有先进的手术及化学治疗技术,膀胱癌还是有较高的转移率与复发率[3-4]。因此,早期发现膀胱肿瘤、探寻膀胱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及新的治疗靶点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在正常膀胱及膀胱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例正常膀胱组织,33例膀胱癌组织中的Fn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正常膀胱组织中Fn分布于基膜及粘膜下组织,上皮层无Fn而膀胱癌组织中基膜Fn有不同程度的丧失,Fn表达阴性或弱阳性为63.6%(21/33)。浸润性癌及分化差的膀胱癌组织中Fn丧失明显,12例浸润性膀胱癌中,10例Fn表达阴性或弱阳性为8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作用。方法64例患者,其中48例为初发可疑膀胱癌患者,16例为膀胱癌术后随访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别对同一病例使用普通白光成像(white light imaging,WLI)和NBI进行观察,对可疑病灶标记并进行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共46例诊断为膀胱癌,其中34例WLI和NBI均可发现,另12例只能通过NBI发现。WLI诊断灵敏度为78.8%,NBI为100%(P=0.038);WLI诊断假阳性率为27.3%,NBI为23.3%(P〉0.05)。结论NBI较WLI对膀胱肿瘤更敏感,有利于早期诊断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