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诊断比较困难 ,本研究总结近 10年来 3 4例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超声检查经验 ,以评价超声在原发性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原发性输尿管肿瘤 3 4例 ,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 2 2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 9~ 84岁 ,平均 64 .5岁。病变在左侧输尿管者 2 1例 ,右侧 13例 ;上段 6例 ,中段 6例 ,下段 2 2例。输尿管癌并发膀胱癌 8例 ,4例并发同侧肾盂癌。有肉眼血尿者 2 2例 ,腰酸、腰痛者 12例 ,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及下腹部不适 10例。病程 2d~ 2年半。肿瘤呈乳头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14年6月淮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归纳分析诊治中的若干问题。本研究男19例,女13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上段输尿管癌11例(34.4%),中段5例(15.6%),下段16例(50.0%),病程3~24个月,平均5个月。3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6例行开放式标准根治术(肾、输尿管及输尿管膀胱入口处袖状切除);2例行后腹腔镜肾及中上段输尿管切除术(输尿管下段及膀胱入口处袖状切除同开放式手术);4例晚期输尿管下段肿瘤因与盆壁和髂血管广泛粘连固定并侵入膀胱,行姑息性肾、部分输尿管切除术。结果本研究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95 min,平均140 min,术中出血量130~700 ml,平均310 ml,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移行细胞癌30例(93.7%),鳞状细胞癌2例(6.3%);组织学病理分级为G1期4例,G2期15例,G3期13例;16例获得随访,1年内死亡1例,死于肝肺转移继发恶液质;5年内死亡3例,其中2例术后2年随访期内发生膀胱肿瘤,均再行全膀胱切除术+输尿管造口术,1例术后1年均死于全身转移,另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2例生存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7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早期诊断较困难,联合应用多种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术前确诊率;根治性肾、输尿管及输尿管膀胱入口处袖状切除仍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人的CT图像资料。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63.5%,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结果:8例平扫时显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均可见输尿管管腔狭窄,局限性管壁增厚和充盈缺损,所有病例肾盂和梗阻上段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积水。结论:选择合适的扫描区域和方法,CT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较为容易,一般可明确诊断,并能为肿瘤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秦大勇 《临床医学》2007,27(8):31-32
目的探讨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总结18例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其中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58岁。综合运用尿脱落细胞学、B超、CT、静脉尿路造影,输尿管镜检查,使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诊18例,随诊时间6个月~5年,存活16例,死亡2例,肿瘤复发4例。结论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率必须结合病史,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患侧肾、输尿管和膀胱正常切除仍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基本方法。术后定期膀胱腔内灌注化疗,有助于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位和定性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发病部位:胃1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肿瘤直径1.6~16.50cm。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18例为潜在恶性或恶性。结论64层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单勇  彭发强  李响 《华西医学》2004,19(2):257-257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1993~2002年收治2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病检结果及预后:结果:本组28例,肉眼血尿21例,占75%;肾绞痛4例,占14%;腰痛17例,占61%经影像学榆查发现异常后,均通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移行细胞癌。其中5例生存小足一年(3例Ⅳ期、G3级;2例Ⅲ期、G3级);生存5年以上4例,均为Ⅰ期G1级: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预后主要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运用综合诊断措施可使原发性输尿管癌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输尿管癌相对少见,约占整个泌尿系统上皮肿瘤的2.5%~5%,约占所有上尿路癌的1%,90%以上的输尿管癌为移行上皮癌。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输尿管下段最多见,常表现为无痛性血尿。病理组织类型大多为移行细胞癌,其次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和MR扫描机及软件技术的提高,CT和MR目前已经成为输尿管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尿路成像(CTU)在上尿路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拟诊断为上尿路肿瘤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尿路成像重建,三维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T)、曲面重建(CPR)等。结果 21例患者经双源CT尿路成像诊断为尿路肿瘤(17例输尿管癌、4例肾盂移行上皮癌),17例输尿管癌患者肿瘤位于右侧输尿管8例,左侧输尿管的9例;输尿管上段6例,中段5例,下段6例。21例患者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弥漫性狭窄5例,管腔偏心性肿块2例,输尿管呈软组织密度影、管腔消失14例。全部病例均行肾、输尿管加袖套状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上尿路上皮肿瘤。双源CT尿路成像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 双源CT上尿路成像能多平面、多方位地显示肿瘤,再结合轴位动态增强图像,对于原发性输尿管癌及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输尿管癌2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996年2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2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输尿管癌21例,术后经病理检查26例均为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23例,保守手术治疗3例。24例获得随访,生存5年或5年以上11例(45.83%)。结论术前采用多种检查方法可提高原发性榆尿管癌的诊断正确率,早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小肝细胞癌的CT诊断水平,我们收集1993~1997年经CT扫描确诊的24例小肝细胞癌进行分析。1材料和方法1.l一般资料:24例小肝细胞癌中,手术病理证实16例,3例随访复查病灶增大及转移,临床诊断5例,主要依据甲胎球蛋白(AFP)(十)、B超及肝动脉血管造影提示肝癌并做介入治疗。男19例,女5例,年龄32~75岁,平均51岁。全部符合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诊断标准[fi。原发19例,另5例为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全部均为单发病灶,病灶直径为互.2~3cm,其中l·l~2cm8例,2.l~3cml例。1.2CT检查:CT扫描使用PikerIQT/C全身…  相似文献   

11.
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泌尿系统病变的52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尿路三维重建。结果:52例中输尿管瘘1例,输尿管结石12例,输尿管癌5例,双肾盂2例,肾盂癌5例,膀胱癌2例,其他3例,正常22例。CT图像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输尿管走行、腔内改变、梗阻部位及原因,还可以同时显示管壁及腔外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可多方位动态观察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正常解剖形态及各种病理改变,并从三维立体图像上获得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是全面立体动态诊断泌尿系统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舟状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舟状骨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及64层螺旋CT资料,比较x线平片、CT轴位及三维重建三种图像对舟状骨骨折的诊断检出率,并对舟状骨骨折进行术前分型。结果cT三维重建技术对舟状骨骨折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及CT轴位。按Herbert分型,稳定型骨折10例(27.78%),不稳定型骨折26例(72.22%)。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舟状骨骨折的术前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在多层螺旋CT的表现,人多层螺旋CT对(BAC)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BAC患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通过图像后处理后分别获得多方位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等重建图像,将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1例(BAC)患中CT表现为,孤立结节型4例,实变型5例,弥漫结节型2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可获得病灶内部及与周围结构更多信息,重建后MPR图像均清晰显示叶间胸膜,并对叶间胸膜的牵拉做出准确。7例minP可显示5-6级支气管,使病灶与周围支气管关系更为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对(BAC)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例输尿管医源性损伤的病例,进行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同时进行三维输尿管重建,将诊断结果与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病例进行MSCTU检查,均显影清晰,对比剂自受损的输尿管下段溢至宫颈阴道内,其中右侧输尿管2例,左侧输尿管4例;4例单处损伤,2例为多处损伤。损伤部位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均吻合,诊断符合率达到100%。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图像分辨率高且质量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受损输尿管的部位及对比剂的流向,对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定位、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下段小结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及CT尿路造影(CTU)对输尿管下段小结石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表现急性腰腹痛可疑输尿管下段结石,常规B超、KUB及IVU未显示结石的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后处理获得CTU及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平扫确诊27例,增强确诊34例,阴性4例,均行CTU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清晰显示输尿管全程,同时显示结石大小、形态、位置和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及范围。结论螺旋CT是确诊输尿管结石,尤其是小结石最有效方法,而CTU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观察输尿管继发性改变、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输尿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漫游技术(VRT)处理。结果:原发性输尿管癌轴位CT表现为管腔内软组织肿块伴管壁增厚,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增强峰值位于静脉期,MPR和CPR图像均清晰显示肿瘤侵犯的部位、范围、数目及输尿管壁增厚和周围侵犯情况,CPR图像能在一个平面上显示输尿管全程,MIP和VRT图像类似于静脉尿路造影(IVU)。结论: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输尿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年中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405例肝癌病人的CT资料和同时接受介入治疗的64例病人的DSA资料,并进行对照。结果 共发现41例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分为:肝动脉门静脉瘘36例(87.8%),肝动脉肝静脉瘘2例(4.9%),混合型肝动静脉瘘3例(7.3%)。13例肝动静脉瘘得到DSA证实,特异性为100%。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功能在肾上腺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诊断为"肾上腺肿瘤"的患者32例,采用螺旋CT三维检查,比较轴位CT图像与多平面重建图像上分离征的显示率,分析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上分离征显示率78.1%(25/32)显著高于轴位CT图像显示率46.9%(15/3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P<0.01);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为副脾7例,胃底憩室5例,肾上极囊肿5例,肝右叶囊肿4例,左侧结节状膈肌脚3例,左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左侧肾上腺区静脉曲张2例,胃底间质瘤2例,右肾上极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能提高对肾上腺区病变的确诊率,可将螺旋CT三维检查作为肾上腺区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病变特点及螺旋CT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6例输尿管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分期对照分析。结果:癌灶沿输尿管横径1.0~2.1cm,纵径1.5~15.2cm,于低分期组(pT0~T2)和高分期组(pT3~T4)中横径之间差别及纵径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癌灶平均CT值平扫时43HU,增强后74HU,增高幅度30HU,增强后显示更清晰;曲面重建(CPR)可显示泌尿道全程;pT3期6例,CT诊断正确1例,pT4期2例CT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输尿管癌病灶沿输尿管蔓延纵径大于其横径,但横径及纵向累及范围并不能作为肿瘤分期的依据,T0~T3期CT鉴别困难,T4期CT诊断准确;CT增强扫描具有确诊及鉴别诊断作用,CPR为临床医师直观地观察病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肠系膜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50例行全腹部MSCT动脉期追踪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速率分别为3.0ml/s(23例)及4.0ml/s(27例),扫描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容积再现(VR)、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50例肠系膜动脉均显示;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0ml/s肠系膜细小分支、肠壁血管网及吻合支的显示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VR及3D MIP图像可显示肠系膜动脉4-级以下分支;STS-MIP图像可显示4级以上分支至肠壁血管网,并可显示腹腔干(CA)与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及部分SAM与肠系膜下动脉(IMA)间吻合支;对于4级以下分支的显示VR及3D MIP更为直观,对于4级以上分支显示STS-MIP优于VR及3D MIP。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良好的肠系膜动脉的图像,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治疗肠系膜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