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70例。手术在常温下进行,经胸部正中切口,人均搭桥(2.8±0.7)根;年龄41~76岁,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8%-56%。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万可松、芬太尼;经中心静脉泵入苯肾上腺素、多巴胺、丙泊酚、硝酸甘油等;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桡动脉压。结果术后出现低心排6例,低氧血症8例,开胸止血3例,胸骨哆开1例,快速房颤16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经治疗后均治愈;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满意。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安全、有效的术式,手术与麻醉的密切配合是围术期处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3.
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阜外医院等外科治疗冠心病患者数量有了明显增加‘’‘,病死率也明显下降。本文为CABG围术期处理23例的初步体会。116床资料三.正一般资料23例中男19例,女4例。男。女为4.75:l。年龄45~69岁,平均54.6岁;有心绞痛病史22例(95.7%),其中不稳定心绞痛14例,劳累型4例,混合型4例;无症状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术前心功能1级3例、正级11例、亚级7例、IV级2例。并发高血压病9例(39.卫%)、糖尿病6例(26.l%)和高脂血症12例(52.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71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术前5天开始使用口服铁剂至术后5天,并于用药前、术后当天、术后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两组均记录术后失血量和用血量.其中实验组于术前5天开始用rHuEPO(1万U/天)至术后5天.结果两组Hb、Hct和Plt在用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Hb和Hct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失血量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术后用血量及输血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围术期使用rHuEPO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并减少术后用血量和输血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术期处理。方法 32例患者,加强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调整,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及时应用抗凝药等综合处理。结果 术后1例死亡,余恢复顺利。结论 应加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术期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冠心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结果  2 2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平均麻醉时间( 16 0± 40 )min ;平均输血量 ( 2 5 0± 85 )ml;术后 12h平均胸液引流量 ( 118± 5 8)ml。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加强监测、维持体温正常、合理使用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12例术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护理。方法:对12例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实施血液动力学监测。内出血的观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高血压,高血糖监测,并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指导。结果:12例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护士对病情的观察,为医生提供了动态信息,为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时间,使病人减少了痛苦,为老年病人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赵新艳  沈娟  何林 《四川医学》2003,24(11):1178-117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消除了体外循环 (CPB)所致的创伤和相关并发症 ,近年来倍受关注。我院自 2 0 0 2年 4月以来施行了OPCABG18例 ,同期施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 10例。现将麻醉方法和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8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分为两组 ,OPCABG组 18例 ,CCABG组 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等药物 ,并延续至术晨。1 2 麻醉方法 :手术前夜或术前 2h口服安定 5~ 7.5mg ,术前 30min肌注吗啡 10mg ,东莨菪碱 0 3mg…  相似文献   

9.
郭淑萍  陶巍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77-1978,198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行该手术患者加强术前的整体护理及术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血糖的监测,加强血管活性药物、抗凝药物的管理,完善术后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出现心律失常2例,术后第一天出现前壁心肌梗死1例,无护理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大,细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和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减少了与体外循环(ECC)有关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样反应,凝血系统障碍继发术后出血,神经系统并发症,脏器灌注不足引起心、肺、脑、肾多器官功能不全等,降低了对机体的生理干扰,术后恢复快,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实践的证明。但是,由于OP—CAB需要在心脏不停跳,没有体外循环的情况下进行,因此手术的特殊性增加了麻醉的难度和要求,我们总结分析了18例实施OPCAB的患者的麻醉和围术期管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和体外循环(on-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围术期的输血量和凝血功能。方法:187例患者接受CABG手术,其中105例采用off-pump,82例采用传统的on-pump,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术前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和APTT、手术时间、旁路移植血管数、ICU留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的病例数、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输入血制品的量及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凝血情况相似,但与off-pump患者相比,on-pump患者手术结束时的Hb、Hct和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的例数和围术期输入血液制品的量明显增加。结论:off-pumpCABG可避免CPB本身引起的血液稀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围术期出血和血液制品用量,缩短ICU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完成的冠状动脉搭桥术40例,应用体外循环22例,非体外循环18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院内死亡1例,为同术期心肌梗塞:1例术后10d室颤,急症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内支架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恢复正常。39例顺利出院,随访无心绞痛症状发生,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和于术方式、良好的心肌保护、完全再血管化及围术期密切监护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OP-CABG)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拟行OPCABG患者22例,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维持足够麻醉深度,术中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间羟胺调控血压,硝酸甘油扩冠,多巴胺辅助循环,阿托品、艾司洛尔控制心率,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稳定,术后苏醒时间(3.5±0.8)h,拔除气管导管时间(10.3±2.2)h,本组病例均无麻醉意外及手术死亡。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患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心律,降低心肌氧耗和心肌抑制,是OPCABG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共完成160例OPCAB,其中左主干病变19例,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8例、30例和122例。158例经正中切口,2例经左前外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3.4支(1~5支)。应用左乳内动脉159例。余为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7小时。胸腔引流液(270±80)ml,二次开胸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梁运宁  甘耐炎  陈军  陈波 《广西医学》2002,24(9):1347-134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9年 1月到 2 0 0 1年 6月 ,在我院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9~ 73岁 (平均 6 2岁 ) ,单支血管病变 2例 ,双支血管病变 7例 ,三支血管病变 15例 ,其中左主干病变 4例。术前 13例患者心电图有ST段下移、心肌供血不足表现。采用前胸正中切口 ,应用CTS血管固定器 ,搭桥 1~ 4 (平均 2 6 )根 ,应用左胸廓内动脉 11例 ,桡动脉 6例。结果 :除 1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梗外 ,无一例死亡。平均辅助呼吸时间 (5 6± 3 9)小时 ,平均ICU时间 (4 3± 1 6 )天 ,12例 (5 0 % )未输血 ,平均输血量为330ml,术后平均住院 (2 1 7± 7 3)天。随访平均 16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肌供血明显改善 ,心功能恢复满意 ,活动量增加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经济、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应用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易被患者接受 ,但必须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17.
Yang Y  Xiao F  Chen HY  Li Y  Shi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61-2063
目的 观察抑肽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 2 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抑肽酶组 (12例 )和对照组 (12例 )。抑肽酶组给予抑肽酶 2× 10 6 KIU在诱导后 30min内静脉输注 ,然后 0 5× 10 6 KIU h静脉输注维持至术毕。测量麻醉诱导后、冠状动脉血管吻合后 1h、术后 6h以及术后 2 4h各时间点肺动脉血中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和肌钙蛋白Ⅰ (cTnI) ;记录术中自体血液回收量和术后即刻、术后 6h内和术后 2 4h内伤口引流量。结果 CK MB和cTnI在两组内于吻合后均明显升高 ,抑肽酶组心肌损伤指标cTnI在术后 6h和 2 4h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抑肽酶组术后纵隔胸腔引流量在术后 6h内和 2 4h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抑肽酶可以减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导致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取大隐静脉及烧动脉与回旋支、后降支等其他部位血管吻合。冠状动脉吻合口和近端吻合口分别用7.0Prolene及6-0Prolene缝线连续法缝合。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心功能Ⅰ级~Ⅱ级,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给子扩冠、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后并发右侧脑梗死1例,融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国晖  陈伟  孙广龙  穆军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14-1616,161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和血小板活化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6月进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的27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期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的27例患者为观察组,后将两组患者肝素化前、术后即刻、术后2h及12h的血清心肌损伤、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肝素化前至术后即刻、术后2h及12h的血清心肌损伤、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和血小板活化指标不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0.
芮志良  俞珊  万峰 《北京医学》2001,23(6):335-337
目的 总结4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运用。方法 46例病人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31例。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采用前胸正中切口显露心脏。7例搭桥1-2根,39例搭桥3-6根,平均每例搭桥3.5根。结果 46例全部治愈出院。ICU平均治疗时间20.6小时,术后平均住院13.3天。术后随访,心绞痛明显缓解,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