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运用超声心动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左室测定及心律监测。结果:左室肥厚组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分别为5116%,1558%,P<0001)。结论: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00例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和100例正常血压老年人,分别作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中各超声指标包括室壁厚度、左房内径、左室重量、左房容积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病组短阵房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短阵房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均极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与正常构型组相比较,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患者短阵房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向心性重构组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血压老年人存在明显的室壁增厚,左室重量增加,左房增大,在此结构改变的基础上,各种心律失常包括短阵房速、房颤、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00例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和100例正常血压老年人,分别作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中各超声指标包括室壁厚度、左房内径、左室重量、左房容积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病组短阵房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短阵房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均极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与正常构型组相比较,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患者短阵房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向心性重构组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血压老年人存在明显的室壁增厚,左室重量增加,左房增大,在此结构改变的基础上,各种心律失常包括短阵房速、房颤、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529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伴左心室肥厚的181例中63例(34.8%)合并复合性心律失常,而无左心室肥厚的348例中仅27例(7.76%)合并复杂性心律失常(P<0.01);在≥60岁患者中左心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60岁患者(P<0.01);有左心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者常合并缺血性ST段改变。提示高血压患者早期积极控制高血压是减少发生左心室肥厚,进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用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分析高血压病各期病人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有左室肥厚的Ⅱ,Ⅲ期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单纯高血压相(I期)显著增加;合并充血性心衰的Ⅲ期高血压病人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I,Ⅱ期病人显著增加(P〈0.05~0.005)。提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其机制。方法:246例高血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DCG)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以UCG测量结果计算左室重量指数为依据,将24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159例为单纯性高血压病,B组87例为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者。结果:①DCG显示B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明显高于A组(P〈0.05)。②UCG示:B组心房颤动者左房内径均明显增大(100),B组中室性心动过速多合并左室内径增大(83.3),心肌缺血者合并左室内径增大(45)。结论: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肌重构,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及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最终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与讨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可能的原因。方法将伴左心室肥厚及不伴左心室肥厚的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分析,使用M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仪和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比较及分析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比率。结果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比率高于非左室肥厚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易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尤易并发复杂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对12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结果表明,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病组(n=48)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Ⅲ级)的发生率为70.8%(34/48),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组(n=81)的13.6%(11/8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变化,以晨6∶00至正午12∶00发生较多。提示伴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有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易发性及心律失常源的基础,积极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心性猝死的预防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25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分别对高血压病伴有或不伴左室肥厚两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耋陛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校正QT离散度(QTcd)对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检查98例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左室肥厚组68例,其中17例(25%)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其中QTcd≥60ms者16例(94.1%);非左室肥厚组30例,其中4例(13.3%)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P>0.05),其中QTcd≥60ms者3例(75%);两组中QTcd>60ms者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60ms者。结论高血压病人QTcd延长,其室性早搏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1级(EH1级)42例,高血压2级(EH2级)46例,高血压3级(EH3级)44例,单纯EH无LVH(EH-非LVH组)68例,EH合并LVH (EH-LVH组)64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60例的血清IGF-1水平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并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IGF-1水平,观察组[(296.41 ±60.5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72.41±41.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1级、EH2级和EH3级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H-LVH组、EH-非LVH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GF-1水平、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LVH组均高于EH-非LVH组(P<0.05).IGF-1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升高,IGF-1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8-1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检测值。结果左心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MSP)、夜间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收缩压(nMSP)、24h收缩压负荷(24h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92例高血压病(EH)室性心律失常(VA)与左室肥厚(LVH)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EH伴LVH者易发生VA和室性心动过速(VT),同时合并高脂血症(HL)者,其VA发生率及复杂性,VT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快,VA与左室内径,左房内径和血脂水平明显相关。提示EH患者伴LVH和HL是VA发生的两相相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刘蓉 《医学综述》2014,(1):163-16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影响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111例,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血糖、血脂水平,测量血压,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非LVH组。结果 LVH组收缩压、稳态模型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非LVH组(P<0.05)。LVMI与收缩压、HOMA-IR正相关(r=0.331和r=0.423,P均<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胰岛素抵抗参与LVH的发生、发展,胰岛素抵抗程度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d,阿托伐他汀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d+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及心律失常改善程度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发挥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对左室肥厚及血清hsCRP和BN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素(BNP)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并观察氨氯地平治疗对hsCRP和BNP的影响。方法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和无左室肥厚(NLVH)组,均给予以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6个月,观察血清hsCRP、BNP、LVMI治疗前后及组间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40例对比。结果氨氯地平治疗前,LVH组与NLVH组血清hsCRP、BNP均比健康对照组高(P<0.01),且LVH组高于NLVH组(P<0.01);治疗后LVH组LVMI、血清BNP、hsCRP下降(P<0.01,P<0.05);NLVH组治疗后血清LVMI、BNP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降低(P<0.05)。血压与血清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31,P<0.05),血清BNP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0.43,P<0.01)。结论氨氯地平不仅可以使血压平稳下降,还可逆转高血压伴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7.
研究92例高血压病(EH)室性心律失常(VA)与左室肥厚(LVH)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EH伴LVH者易发生VA和室性心动过速(VT),同时合并高脂血症(HL)者,其VA发生率及复杂性、VT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快。VA与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和血脂水平明显相关。提示EH患者伴LVH和HL是VA发生的两个相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瘦素抵抗(LR)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80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受试者血清瘦素(LP)、可溶性瘦素受体(SLR)水平,行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依据LVMI及cIMT分别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40例(HLVH组)、EH不伴LVH组40例(non-LVH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及cIMT增厚组61例、cIMT正常组59例.结果 (1) non-LVH组血清L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L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LVH组血清LP水平高于non-LVH组及对照组,血清SLR水平低于non-LVH组及对照组(P<0.05).(2)cIMT增厚组血清LP水平高于cIMT正常组,血清SLR水平低于cIMT正常组.(3)LP与LVMI及cIMT呈显著正相关(r=0.757, 0.694, P<0.001),SLR与LVMI及cIMT呈显著负相关(r=-0.682,-0.708, P<0.001).结论 血清LP及SLR水平与LVMI及cIMT密切相关,说明LP抵抗可能参与了高血压LVH及AS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敖雪  苏雨江 《海南医学》2014,(22):3296-3299
目的探讨血清Chemerin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49例[男77例,女72例;年龄(67.12±11.06)岁]。根据入选患者的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采用Devereux公式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分组,其中LVMI〉125 g/m^2(男)和LVMI〉110 g/m^2(女)视为高血压合并LVH组,小于此标准的视为高血压不合并LVH组(NLVH组)。再选择同期的80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详细采集研究对象的病史、检验以及辅助检查结果。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Chemerin水平。结果 (1)比较三组血清中Chemerin水平,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t=8.530,P=0.000);N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t=3.232,P=0.026);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NLVH组(t=6.784,P=0.000)。(2)血清Chemerin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0.827,P=0.000)。结论血清Chemerin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年9月-2012年6月本院96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左心室肥厚定义将其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n=380)、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n=589)两组。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双侧baPWV,取双侧baPWV平均值。结果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baPWV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baPWV水平与室间隔厚度(r=0.139,P〈0.01)、左心室后壁厚度(r=0.124,P〈0.01)以及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312,P〈0.01)。进一步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后,baPWV与室间隔厚度(标化的相关系数β=0.125,P〈0.05)、左心室后壁厚度(标化的相关系数β=0.131,P〈0.05)以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标化的相关系数β=0.027,P〈0.01)仍然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baPWV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