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附10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桂晓  丘少鹏 《新医学》2006,37(10):663-664
目的:探讨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程、肿瘤部位、肿瘤类型、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及术后复发等。膀胱部分切除术及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T2期50%(7/14)、7/8,T3a。期42%(8/19)、58%(14/24),T3b期17%(2/12)、50%(7/14),T4期0/4、31%(4/13)。采用Log-Rank检验,P值分别为T2期0.064、Th期0.013、L。期0.042、T4期0.001,显示手术方式对L3a期、T3b期、T4期的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术后5年生存率均为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的患者大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均为P〈0.05)。结论:年龄、病程、肿瘤部位、肿瘤类型、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及术后复发均是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浸润性膀胱癌(L3a、L3b期及T4期)宜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T2期患者则可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9例,均为男性,年龄40~64岁,平均55岁。尿路上皮癌8例,按WHO分级标准,Ⅱ级5例,Ⅲ级3例;腺鳞癌1例。肿瘤多发6例,均为尿路上皮癌,肿瘤最大径1.5~11.0cm。TNM临床分期:T2N0M07例,T3N0M01例,T4N1M01例。结果手术时间210~330min,平均260min。术中出血量200~800ml。输血5例,输血量400~600ml。病理分期:T2aN0M05例,T2bN0M01例,T4aN0M02例,T4N2M01例。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7例无瘤生存,肾功能良好;2例术后2年死亡(1例腺鳞癌者死于全身转移,1例死于意外事故)。所有病例白天控尿均良好,夜间控尿良好5例,剩余尿量0~50ml。1例术后出现上尿路扩张积液、肾功能不全,为两侧输尿管末端粘连所致,经内镜下粘连松解后积液消退,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年龄〈50岁者,术后6个月有阴茎勃起,服用西地那非片可完成性活动。结论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1994~2005年治疗的浸润性膀胱癌87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68例,女19例,年龄26~82(69±10.21)岁。术前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并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不同形式的尿流改道术。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术后病理分期T2期38例,T3期37例,T4期12例;淋巴结转移33例,均局限于闭孔淋巴结。根据从确诊到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时间将病例分为5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cm,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行TURBT,术后常规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6个月,38例长期稳定,未见复发;23例复发,复发率37.7%(23/61)。其中17例再次行TURBT,手术后9例病情稳定,8例术后再次复发,再行TURBT1~4次(其中5例临床分期增至T2,鉴于患者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仍采用TURBT治疗);6例术后复发,因临床分期增加至T2~T3,行开放手术,其中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对于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于进展为T2期的老年体弱膀胱癌患者,多次TURBT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尿流改道术的手术方法及其优越性。方法自2005年2月至今共为3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男2例、女1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4.8岁;1例行bricker术,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50min(360~540min),其中腹腔镜下平均操作时间为240min(190—320min),平均出血量620ml(450—900ml),术后无尿漏、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10d左右出院,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新膀胱阴道瘘。术后2个月复查IVU均无上尿路积水情况。结论腹腔镜下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术视野清楚,对深部血管,神经的处理更加精细,可以有效避免尿道括约肌,血管神经束的损伤,术中出血减少;对于行原位新膀胱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手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1例,其中利用手助操作通道的切口行回肠膀胱术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7例;并观察围手术期的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31例手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45-530min,平均365.7min出血量100-500ml,平均250.9ml。其中3例需输血,输血率为9.7%。术后进食时间为2~15d,平均4.3d。住院时间平均19.7d(9~83d)。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19.4%。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38个月),2例回肠膀胱切口疝,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肺部转移及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带瘤生存。肿瘤转移死亡1例,猝死1例。其余27例无瘤存活。结论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在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联合放化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中位年龄51岁。96%(26/27)的患者肿瘤位于膀胱侧壁、前壁或顶部,81%(22/27)的患者肿瘤单发,肿瘤平均直径2.3cm,手术切缘1.3~2.0cm。病理分期为T2期14例、T3期11例、T4期2例,病理分级为G12例、G210例、G315例。尿路上皮癌25例、鳞癌1例、腺癌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中用羟基喜树碱浸泡膀胱及切口,6例行新辅助治疗,其中同步放化疗2例、髂动脉导管化疗4例,辅助化疗19例、辅助放疗2例,27例患者均接受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27例患者外科切缘均为阴性,无切口种植。6例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总反应率为66.7%。本组25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期为80个月,7例局部复发,其中4例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术,11例死亡,7例无瘤生存,患者5年生存率为56%。结论选择合适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膀胱部分切除联合放化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肿瘤学等指标,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最佳术式。方法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15例和Studer原位膀胱术12例,其中男性分别为14和10例,女性分别为1和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4.47±11.31)和(69.33±10.46)岁,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4.79±1.82)和(2.63±1.00)cm。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22.00±131.97)和(370.00±104.1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23.33±377.43)和(575.00 ±491.52)ml,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14.26±357.03)和(320.00±413.12)ml,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9.40±4.48)和(23.92±11.25)d。随访3~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13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Studer原位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输尿管套叠,输尿管镜下将其顺利还纳。Studer原位膀胱术后3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分别为83.33%和75.00%;术后6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均为100%。术后病理类型,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0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4例和腺癌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6例和腺癌4例。术后病理分期,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pT2aN0M05例,pT2bN0M09例,pT2bN00例,pT3aN0M0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pT2aN0M02例,pT2bN0M07例,pT2bN2M01例,pT3aN0M02例。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Studer原位膀胱术与Bricker回肠膀胱术具有相似的手术和肿瘤学等方面的结果,但Studer原位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是一种效果良好的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0月该院1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成功施行了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例因术中膀胱内肿瘤出血增加术野无法显露而中转开放手术。12例在直视下行新膀胱尿道间断吻合,2例在腹腔镜下采用单针连续缝合法行新膀胱尿道吻合。手术平均时间44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90 ml。术后病理提示12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其中1例伴部分鳞状细胞癌,2例为膀胱腺癌。2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出现尿失禁。术后随访6~56个月,3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1例目前发生肿瘤颅内转移。其余10例目前仍无瘤生存,其中1例术后1年出现尿道内口狭窄,经行尿道狭窄内切开术后治愈。10例患者目前控尿功能恢复良好,新膀胱容量约300 ml。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疗效确切、安全、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可作为临床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RARC)在治疗膀胱癌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北京二炮总医院于2010年3月运用DaVinci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治疗1例膀胱癌资料。通过仔细阅读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1)该病例手术时间为540min,术中失血量为200ml,输血0ml,术后第3天排气,术后第4天下床活动,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低级别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术后第28天出院。(2)国内外RARC已超过400例。RARC组并发症发生率(31%与28%)、淋巴结清扫数(18.2个与13.0个)略高于常规腹腔镜下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LCR)组;RARC组手术时间(285.7min与372.0min)、术中失血量(286.4ml与556.0m1)、平均住院日(8.6d与13d)低于LCR组。结论RARC为有效的治疗膀胱癌的新术式,因国内外样本量较少,手术经验不足。需以后进行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并及时更新系统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患者出院后的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其在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状态,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出院后患者存在着较严重的焦虑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状态明显减轻,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患者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留置胃肠减压分为胃肠减压组(18例)和对照组(19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1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有32例发生肠梗阻,占15.2%。其中胃肠减压组有4例发生肠梗阻(22.2%,4/18),对照组有28例发生肠梗阻(14.5%,28/19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减压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1例患者按术后有无肠梗阻分为肠梗阻组(32例)和无肠梗阻组(179例),两组进食时间分别为9.1和4.9 d,肠梗阻组进食时间明显长于无肠梗阻组(P〈0.01),但两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组有7例肺部感染(21.8%,7/32),无肠梗阻组有3例肺部感染(1.7%,3/179),肠梗阻组肺部感染明显高于无肠梗阻组(P〈0.01)。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不留置胃肠减压是安全有效的,且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IB1和PI3K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52例行全膀胱切除术治疗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肿瘤组织、10例非肿瘤组织中的AIB1和PI3K表达情况。结果 AIB1和PI3K阳性表达率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明显高于非癌膀胱组织,AIB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级、肿瘤数目等没有相关性。T3期膀胱癌AIB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膀胱癌(P=0.044)。AIB1与PI3K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2,P=0.030)。结论 AIB1是膀胱癌预后不良的分子标记;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AIB1促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性全切术中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膀胱全切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中保留距前列腺尖部约1cm的前列腺包膜及血管神经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控尿、性功能及瘤控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和勃起血管神经束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为240~370min,平均273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385ml。术后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均可自主排尿,新膀胱容量250-350ml,残余尿量0~80ml,除1例患者白天控尿良好,夜间少量漏尿外,其余患者均控尿良好。术前阴茎勃起正常23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有10例(43.4%)阴茎勃起正常。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及尿道残端复发的现象。术后9个月1例出现肺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术式是以改善尿控为主要目的,在不降低瘤控效果的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术式。  相似文献   

16.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术中及术后30d内发生的并发症。结果211例患者中有72例(34.1%)发生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肠梗阻32例(15.2%),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是伤口感染20例(9.5%)、肺部感染10例(4.7%)。围手术期再次手术16例(7.6%)。211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35例(≥70岁)和低龄组176例(〈70岁),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尿流改道方式分为可控组和非可控组(回肠膀胱),前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肠梗阻最常见。年龄不是该手术的禁忌证,尿流改道方式是影响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