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付鹏军  欧阳晟  宋应超 《医学争鸣》2004,25(14):1298-1298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组26(男18,女8)例;年龄39~67岁.病程6mo~9 a(平均27 mo).其中24例有下肢麻木无力,19例步态不稳,上肢麻木无力及手精细动作困难21例,躯体束带感18例.  相似文献   

2.
关亚军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7):141-141,143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颈痛、行走乏力及步态改变,睡眠时加重,白天减轻或消失。是一种骨科严重的常见病。自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我院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7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我院自2005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其临床结果进行JOA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 32例前路植骨于11-18周骨性愈合,术后无椎间高度丢失,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到14.2分。手术有效率为93.8%,优良率为78.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是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钢板具有促进植骨融合,防止术后高度丢失等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王勇坚 《当代医学》2007,(13):34-35
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引起功能障碍最严重,我院自2002年起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3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2008年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前路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1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经8~24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2%,其中优31例,占50.8%;良21例,占34.4%;中8例,占13.1%;差1例,占1.6%。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引起功能障碍最严重,我院自2002年起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3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吴伟  钟喜红  曾文  官蓉威   《中国医学工程》2015,(2):16-17,19
目的分析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6月,本院对3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6例合并颈椎不稳,行颈前路混合减压(即椎体次全切除+邻近间隙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观察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4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的完整随访。症状均明显缓解和消失,JOA评分由术前6~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13~16分(平均14.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1例患者出现钛网下沉。结论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即刻重建颈椎稳定性,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无传统术式取自体髂骨块植骨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变最常见的一类疾患.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1952年Brain首先报道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首先由Chipault于1895年描述介绍.1952年Leroy Abbott提出经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变性疾病及颈椎创伤、感染、肿瘤,继而Robinson于1955年、Smith于1958年提出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骨植入融合,以后Bailey又对其改进。国内对颈椎病的认识起自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25例患者随访4~18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植骨块无脱落松动,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前路减压加植骨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利于骨折块的稳定,并使其达到骨性融合,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术后关键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3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颈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和教训。结果30例CSM患者术后病情均明显好转,大部分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1例出现喉上神和喉返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规范的术后护理对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SM保证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新型前路颈椎桥型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术和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35例,ROI-C置入固定)和对照组(41例,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指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以日本整形外科及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I-C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感染、血肿、神经损伤、食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吞咽不适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随着时间改变依次升高,VA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置入术、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MCSM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隙高度,但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指征、进路、技巧。方法 对 5 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手术 ,其中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术 4 6例 ,后路颈椎板双开门成形术 10例。结果 经随访 2~ 8a ,平均 5 2a,前路手术优良率 82 6% ,后路椎板开门成形术优良率 90 %。结论 对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 ,应根据脊髓腹侧或背侧受压加以决定 ,应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彻底减压和良好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论断中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资料齐全并行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术前症状及MRI颈脊髓受压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进行分析。结果按JOA评分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改善率与术前MRI显示颈脊髓受压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构成正相关关系(P〈0.05),即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越重,术后颈脊髓形态恢复越不明显,症状改善差;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越轻,术后颈脊髓形态恢复越明显,症状改善好。手术前后JOA评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价值. 方法 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或钛笼植骨联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 结果 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13±1.21)分,术后12个月时JOA评分平均(12.82±1.11)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同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均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略低于末次随访时(P〈0.05);颈椎弧度D值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问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术前(P〈0.01)。本组患者术后总优良率为86.0%。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椎管减压充分,神经症状缓解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可达到迅速而持久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3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后肢体功能及全身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0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板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L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5月—2017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于本院接受颈椎ACDF或后路LMP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其中ACDF组45例,LMP组57例。术后至少连续随访1年,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DF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P<0.001)、住院天数缩短(P=0.022)。两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升(P < 0.001),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管占有率(OR)及JOA评分显著影响患者术后功能评价结果(P<0.05)。ACDF组术后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颈椎前凸角及T1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增大(P < 0.05)。ACDF组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11.8°,明显大于LMP组的5.1°(P < 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ACDF及LMP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相比于LMP术,ACDF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住院天数缩短、矢状位的稳定性提升;然而,ACDF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较多;术前的OR及JOA评分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结果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0.05),两对照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d后缓解;t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ary 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Preoperativ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d follow-up image data, X-rays and semi-quantitative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 (JOA)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toration of lordosis (Cobb's angle), intervertebral heights, the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Results: Preoperative symptoms were markedly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JOA scores, the ratio of improvement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72. 2%, including excellent in 9 cases (42.9%), good in 7 cases (33.3%), fair in 3 cases (14.3%) and poor in 2 cases (9.5%).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X-rays showed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lordosis and in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of the cervical spine (P〈0. 01).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instrument failure during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4. 2 months (9-24 months, P〉0. 01). Conclusion: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s a rational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