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瘘管切除术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案,试验组给予新型的治疗方案,6个月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术后复发率、治愈率和平均痊愈时间以及比较两组患者对耳部美观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和基本满意。结果术后试验组患者的感染率为6.9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4.6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28%,试验组患者总治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0.70%,试验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耳部美观的满意度为95.35%,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治疗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的感染率,提高术后恢复效果,缩短治疗周期、减少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两个不同民族学生先天性耳前瘘管与遗传特征调查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都匀558000)汪涛贵州省黔南州卫生防疫站朱世惠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遗传病,又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民族学生患病率和遗传特征,我们于1993年先后对瓮安县汉族...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区10111例7~14岁儿童出生缺陷调查中有先天性耳前瘘管245例,患病率为24.23‰。流行特征为郊区患病高于城区,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用遗传流行病学的系谱分析法对245例先天性耳前瘘管进行调查,揭示该病的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全。同时,还发现该病有患病体侧的家族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冯连建 《职业与健康》2005,21(1):121-121
以往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后治疗多先行常规切开引流术,待其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摘除瘘管,术后易复发、治疗时间长.我院对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采用切开引流,加用腐能性药物清理术腔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耳前瘘管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双方均可传给后代,单耳发病多于双耳。因反复感染化脓,用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即使采用手术方法,亦不易根治。我在20年间遇到446例屡治屡犯的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如何避免术后复发.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术后随访1~2年.结果 手术患者共51例,复发1例,手术治愈为98.03%.结论 术前进行有效的抗感染、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术中彻底切除瘘管上皮是治愈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确切方法.  相似文献   

7.
苏吉利 《现代保健》2009,(33):38-38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手术治疗的46例单侧耳前瘘管患者病例资料,年龄4—59岁,男35例,女11例,有感染和非感染病例,对其进行围手术期临床分析。结果手术均一次成功,随访一年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技巧和熟练程度是治愈耳前瘘管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形成的盲道 ,多具分支 ,瘘管壁覆以复层鳞状上皮 ,盲腔内积有脱落上皮和角化物 ,常因感染化脓可向深部发展或穿破皮肤形成脓瘘。控制感染后 ,常形成疤痕 ,手术切除瘘管及疤痕后 ,常出现耳前皮肤较大缺损。本文作者应用耳后皮瓣修复此皮肤缺损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收集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2 5例在本院住院的先天性耳前瘘管伴发疤痕患者 ,男性 12例 ,女性 13例。最大年龄 2 5岁 ,最小年龄 2岁 ,平均 10 0岁。1·2 方法 常规彻底切除耳前瘘管及分支 ,同时切除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126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统计该类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另选同期耳科手术患者125例作为对照组;对性别、年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26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经手术后感染率男性为5.06%,女性为4.26%,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道感染分别占33.3%、16.7%、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0min(β=1.444,OR=3.452)、使用抗菌药物(β=1.058,OR=3.074)、住院时间≥7d(β=1.116,OR=2.119)、感染部位(β=1.129,OR=1.751)是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同时,应严格控制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执行无菌操作、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市出生缺陷(简称BD)监测协作组自1984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10年间共监测86715例围产儿,其中检出509例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简称CPF),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控制难治性先天性耳前瘘管继发感染。方法:对18例难治性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采用综合疗法。结果:18例难治性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疗效显著。结论: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联合用药,防止感染扩散,改善局部营养状况是控制难治性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关键。利于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时机对耳前瘘管合并真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于医院接受耳前瘘管合并真菌感染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感染期手术组和感染控制期手术组,每组32例.结果 感染控制期手术组患者4~6 d拆线的有12例,占37.50%,明显高于感染期手术组的12.50%(P<0.05),而感染控制期手术组患者8~10 d拆线的有11例,占34.37%,明显低于感染期手术组的56.25%(P<0.05);感染控制期手术组患者治愈率为96.88%,复发率为3.12%,感染期手术组患者治愈率为93.75%,复发率为6.25%,两组患者比较,治愈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耳前瘘管合并真菌感染的手术时机应该选择在患者的炎症得到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尽早展开手术治疗,这样既能增加手术的治疗效果,缩短拆线时间,又不影响手术的治愈率和复发率,还可以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变异的治疗、手术时机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 对2000-2012年诊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 040例(1 052耳)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进行归类、分型,总结手术时机选择,并对168例变异瘘管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感染组120耳瘘管摘除术后2耳复发;感染组300耳经冲洗治疗,复发12耳,感染组632耳经冲洗治疗治愈后行手术摘除,复发8耳;复发患者保守治疗后行手术摘除,随访1年无复发.瘘管摘除术后瘢痕不明显,耳轮角度及耳廓外形自然,无明显畸形.结论 依据病程不同时期选择合理的治疗以及正确选择手术切口至关重要,对于变异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更要科学、合理、艺术地选择切口,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耳前瘘管遗传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自1982年2月至1990年8月8年多时间内用系谱分析方法,对先天性耳前瘘管进行了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肯定了该病的遗传特征为“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全”,本研究还发现了该病的另一特征,即:患病体侧的家族一致性。通过探讨本病的遗传特征,对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指导优生优育避免生出有缺陷的病儿,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患者行双梭形切口手术方式和传统单切口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84例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双梭形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单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90.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无效率分别为95.24%、0,对照组分别为71.43%、19.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随访率均为1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耳前瘘合并感染患者应用双梭形切口手术方式治疗,确保了瘘管炎症组织的彻底完整清除,手术方法更科学,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蛋黄油纱条治疗感染型耳前瘘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职业与健康》2002,18(12):158-158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喉科遗传病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其患病率高达1.2%。可分为单纯型,感染型及分泌型,后两种类型需手术治疗。其中,感染型占耳前瘘管发病的82.58%。最容易形成耳前脓肿,用常规治疗方法,患者痛苦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切开引流术后聚维酮碘联合碘纺纱条换药的效果,为其临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5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切开引流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伤口换药措施,B组患者采用0.5%聚维酮碘联合碘纺纱条局部填塞术进行换药,观察两组患者切开引流术后创口愈合等级和愈合时间.结果 B组创口愈合时间为(5.2±1.3)d,明显短于A组的(8.1±1.2)d;B组甲级愈合创口24例,占92.3%,明显高于A组的19例、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维酮碘联合碘纺纱条换药处理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切开引流术后患者较常规处理效果好,患者创口愈合的等级比较高,且愈合时间比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妈妈信箱     
耳朵上有小“洞”是怎么回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在胚胎发育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所引起的。无症状或无感染者可不做处理,那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何时应手术治疗?术后家长应该怎样给小儿进行护理?本文有助于家长了解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相关知识,避免因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加重病情,导致后期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副耳遗传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耳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多表现为耳屏前生后即有的单个或多个赘物。形状各异,可以是柱状球形,分叉状等等。罹患率约为0.56‰~2.2‰。该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现将1983年至1994年所调查到的12个谱系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2个谱系中有8个谱系系1983~1985年间所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