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内镜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内镜检查治疗成为临床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1,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新技术[3]。术后的迟发性出血是ESD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ESD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 13%-38%[4]。可能会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对16例患者施行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共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PEB)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谷歌学术、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EGC发生PEB的文章,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获取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研究对象5 719例,发生PEB 282例(4.93%)。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3,95%CI:1.26~2.37)、溃疡阳性(OR^:1.83,95%CI:1.04~3.22)、抗血栓类药物(OR^:2.17,95%CI:1.65~2.86)、操作时间(MD:12.48,95%CI:1.72~23.23)、病灶切除大小(MD:5.30,95%CI:3.32~7.29)和浸润深度(OR^:1.53,95%CI:1.04~2.26)是EGC发生PEB的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术中发现溃疡阳性、使用抗血栓类药物、操作时间、病灶切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EGC发生PEB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使用抗血栓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何修玲  刘燕 《大医生》2022,(2):62-64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济南市钢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早期胃癌患者,选例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将手术过程中及结束时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在术后48 h观察期出现黑便、呕血、便血症状的患者分为术后出血组(...  相似文献   

4.
芦迅达  冯志杰  纪晨光  尹凯歌  刘丽 《临床荟萃》2021,36(12):1087-1091
目的系统分析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且术后病理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共计281例。依据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分为对照组及术后出血组。收集既往史、住院病历、病理结果、内镜报告等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缺血性血管病、肿瘤部位、内镜下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是否合并溃疡、是否合并脉管癌栓、是否为整块切除、是否为完全切除、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及术后出血时间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8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共有16例发生术后出血(5.69%),出血时间为术后第1~9日。ESD术后24小时内出血8例(50.0%),48小时内出血10例(62.5%)。其中1例于术后48小时内连续出血2次,失血性休克1例,均于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值为0.051,95%CI 0.011~0.230,P<0.01)、手术时间≥2 h(OR值为0.048,95%CI 0.009~0.263,P<0.01)、合并溃疡(OR值为0.038,95%CI 0.007~0.193,P<0.01)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2 h、术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溃疡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在我科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21处病灶,其中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90.5%(19/21);术后中上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急性少量出血率为4.8%(1/21);狭窄发生率为4.8%(1/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消化道穿孔或术后延迟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对ESD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雷娜  周少群  杨小莉 《华西医学》2012,(12):1886-1887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20例接受ESD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要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术后康复出院,其中1例术中发生穿孔,予钛夹夹闭,后经保守疗法痊愈。1例术后病理示:上皮内瘤变及黏膜内癌,追加外科手术。本组患者2个月后随访,内镜复查无l例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护理行ESD早期胃癌患者,需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并采用周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行结肠息肉EMR治疗的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两组(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28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2例(6.71%)。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肝硬化、抗凝药服用史、体质指数(BMI)、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和息肉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抗凝药服用史、息肉大小、息肉形态与迟发性出血发生存在密切关系(P<0.05)。结论结肠息肉患者合并高血压、长期服用抗凝药、息肉大小和息肉形态是发生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效果。以72例ES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疗效。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24h疼痛评分及止痛剂使用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术后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实施ESD治疗且病理结果为EGC的25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25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期间14例复发,复发率为5....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45例早期胃癌患者在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采取积极有效的术前心理疏导,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娴熟的配合及处理并发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指导正确的饮食结构等有效护理措施.本组发生术中出血5例、穿孔3例,及时发现,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未见迟发性出血及穿孔,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患者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疲劳(POF)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早期胃癌POF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23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表、中文版多维度疲乏症状量表、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需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选取2023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经检验,年龄、性别、睡眠障碍、病灶切除面积、气质类型、术后疼痛和胃肠功能紊乱是早期胃癌患者PO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早期胃癌患者POF的列线图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H-L检验:χ2=2.822,P=0.945)和区分度(AUC=0.0.909,95%CI:0.937~0.980,P<0.001),最大约登指数为0.648,灵敏度为0.832,特异度为0.813,截断值0.319,校准曲线为斜率近似于1的直线。结论 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内镜组和开腹组患者进行护理对照,并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止痛剂使用次数、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开腹组;内镜组术中失血量、长期生存率与开腹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降低了治疗成本,给患者带来很大利益。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流程在青海地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青海省内镜中心实施ESD治疗的早期胃癌89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前44例病人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45例病人为观察组,实施科室提升专科护理后制定的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心理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病人对疾病认知能力、满意度、复诊率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海地区经ESD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人中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沈玉根 《大医生》2022,(7):100-10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接受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术后出血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15...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早期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方法 经胃镜检查,病理确诊在病变部位局部黏膜下注射,用IT刀行黏膜下剥离治疗.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必要性,术中备好各种手术器械的重要性,术后应严密观察腹痛、出血、穿孔并发症及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EGC)患者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肿瘤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研究组予以ESD.比较两组手术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行EMR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25例,对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息肉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25例患者中有33例(4.0%)出现迟发性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 = 0.000)、高血压病史(P = 0.013)、术中出血(P = 0.000)、息肉部位(P = 0.026)、息肉大小(P = 0.014)、息肉形态(P = 0.042)和息肉病理(P = 0.044)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P = 0.003,O = 3.266,95%CI:1.485~7.187)、术中出血(P = 0.000,O = 39.630,95%CI:14.031~111.935)和息肉直径 ≥ 10 mm(P = 0.014,O = 2.725,95%CI:1.223~6.069)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病史、术中出血和息肉直径≥10 mm与迟发性出血密切相关,提前预防可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 <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 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