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合新生儿PICC导管透明敷料的更换频率。方法 307例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每3d、5d、7d更换透明敷料,观察3组患儿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儿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3.96%、4.90%、5.77%,导管病原菌定植发生率分别为6.10%、7.06%、6.02%,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99%、1.96%、0.0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建议新生儿PICC导管每7d更换透明敷料1次,敷料潮湿、松动时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2.
陈秋玉  苏敏谊  张莉 《全科护理》2012,(18):1642-1643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部位敷料更换时间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9月60例PICC置管全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护理的早产儿,2008年1月—2009年5月置管30例患儿为3d更换敷料组,2009年6月—2010年9月置管30例患儿为7d更换敷料组,比较两组发生感染情况。[结果]3d更换敷料组和7d更换敷料组患儿PICC穿刺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密切评估早产儿PICC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的前提下,3d、7d更换1次敷料不影响穿刺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导管穿刺口感染情况的影响,为选定适合新生儿的敷料更换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95例实施PICC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每3,5,7 d更换敷料,观察穿刺口感染情况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观察与敷料更换有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每3d更换敷料组患儿31例,发生穿刺口感染3例占9.68%,每5 d更换敷料组患儿34例,发生穿刺口感染2例占5.88%,每7 d更换敷料组患儿30例,发生穿刺口感染5例占16.67%,3组穿刺口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0例穿刺口感染患儿的病原学检测8例阳性,阳性率80%,均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中2例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每3 d更换敷料组患儿中4例出现表皮撕脱,每5,7 d更换敷料组患儿未出现表皮撕脱.结论 建议新生儿PICC导管每7 d更换敷料1次,敷料潮湿、松动时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4.
徐芮  钟丽晖  顾红 《护理与康复》2016,15(6):579-580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敷料最佳更换频率。方法将80例PICC新生儿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每3d更换导管敷料,观察组每7d更换导管敷料,比较两组新生儿穿刺局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观察组7.5%、对照组2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每7d更换1次导管敷料,有利于减少新生儿PICC局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PICC穿刺部位敷料更换时间与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荣  袁玲  李蓉梅 《护理学报》2010,17(18):66-6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部位敷料更换时间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PICC新置管并且全程在院内护理的患者8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3组,即5 d更换敷料组29例,7 d更换敷料组31例,10 d更换敷料组29例。比较3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PICC穿刺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 d、7 d、10 d更换敷料1次不影响穿刺部位感染率,但PICC穿刺部位敷料更换时间与感染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PICC固定方法和更换透明敷料的频率对多汗患者PICC隐性脱管发生率的防范效果。方法选择PICC导管留置的住院患者1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每周更换1次;干预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每3天更换1次,同时于近穿刺点2 cm处导管上透明敷料下加贴水胶体敷料。观察两组患者脱管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脱管率为28.3%,干预组脱管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36,P<0.05)。结论采用加强导管固定方法及增加敷贴更换频率能有效地减少多汗患者 PICC隐性脱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肿瘤姑息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肿瘤姑息治疗的患者315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是否发生MARSI将其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MARSI的危险因素。结果 315例肿瘤姑息治疗患者中, 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有100例(31.75%)。与未发生组比较, 发生组PICC穿刺部位为肱二头肌内侧、PICC置管次数≥2次、大角度移除敷贴、敷料种类为半透膜、敷料更换频率为2次/周、PICC导管维护延迟的比例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ICC穿刺部位为肱二头肌内侧、PICC置管次数≥2次、大角度移除敷贴、敷料种类为半透膜、敷料更换频率为2次/周、PICC导管维护延迟均为肿瘤姑息治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姑息治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PICC置管患儿作为对照组,置管成功后按新生儿PICC置管后常规护理;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PICC置管患儿作为观察组,置管成功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于PICC置管贴膜上方予水胶体敷料沿血管走向外贴至股静脉处。观察两组患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21例,观察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7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M液体敷料联合75%酒精消毒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儿过敏情况及置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11月收诊的45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对照组,每次更换敷料时采用75%酒精消毒联合地塞米松原液喷涂;将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诊的45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研究组,每次更换敷料时采用75%酒精消毒联合3M液体敷料喷涂。比较2组患儿在置管后2周内敷贴处皮肤过敏情况、置管后2周各项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敷贴处皮肤过敏率低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渗血、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3M液体敷料联合75%酒精消毒能降低PICC置管小儿敷贴处皮肤过敏率,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MTMTegadermTMCHG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本科行PICC置管病人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3MTMTegaderm透明敷料固定,观察组采用3MTMTegadermTMCHG抗菌透明敷料固定。比较两组病人PICC穿刺点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PICC穿刺点感染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易出汗、渗血和化疗后的病人,PICC穿刺点选择3MTMTegadermTMCHG抗菌透明敷料换药,可以降低穿刺点感染率,提高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葡萄糖酸氯已定透明敷贴在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穿刺部位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PICC置管后穿刺点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碘伏湿敷后采用普通3M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观察组碘伏湿敷后采用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观察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记录2组穿刺点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有效率97.22%(35/36),愈合时间(7.51±2.32) d,换药次数(1.82±0.81)次。对照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有效率94.44%(34/36),愈合时间为(7.63±3.31) d,换药次数(2.32±1.12)次。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能有效改善PICC置管后穿刺点感染症状,减少换药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2个不同部位置入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经肘部静脉及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患儿各26例,通过观察穿刺部位穿刺时、穿刺完毕出血情况、置管成功例数、发生静脉炎例数及皮肤过敏或破损情况,比较2个部位置管的效果。结果经头皮静脉置管术中及术后24h更换敷料时出血例数均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经头皮静脉置管更换敷料时造成皮肤过敏或破损的例数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例数和发生静脉炎的例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肘部静脉条件差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IV3000透明敷料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处皮肤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143例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选择敷料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方式与导管维护对早产儿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每6 h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观察组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置管后每6 h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深度均符合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X射线下T4-8),出现1例堵管;对照组置入过深9例,进入右心房(X射线下T9-10),出现9例堵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早产儿PICC置管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每6 h使用灭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每日封管时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每周更换1次透明敷料。  相似文献   

15.
总结6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危重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置管前充分评估患儿外周血管情况,适当镇痛避免患儿躁动致置管困难,根据患儿外周血管情况选择腋静脉;穿刺前做好体位摆放,掌握经腋静脉穿刺的技巧,利用导管引导导入鞘入血管的方法;做好导管置入腋动、静脉的判断及处理;做好导管固定及置管后导管维护的注意事项等.本组6例新生儿经腋静脉成功置入PICC,其中5例1次穿刺成功,1例2次穿刺成功,进针时无回血,在缓慢退导入鞘时回血,通过调整角度置管成功.置入PICC操作时间15~36 min,留置时间16~56 d,均为治疗结束拔除导管.6例新生儿留置PICC期间均无发生堵管、渗液、渗血、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贴膜处皮肤破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就诊的患儿180例,患儿均给予PICC穿刺置管,随机将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置管期间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陈凌琳  卓瑞燕   《护理与康复》2017,16(8):867-868
目的观察加压固定胶带在新生儿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成功置管的患儿根据置管时间顺序编号,再按照编号的单双号分组,单号分为观察组,双号分为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导管维护时均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对照组在常规透明敷料固定上加用纸胶蝶形交叉固定,观察组在常规透明敷料固定上加用加压固定胶带人字形交叉加强固定。观察两组患儿的导管敷料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及导管断裂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贴膜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及导管断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加压固定胶带对新生儿PICC导管进行人字形交叉加压固定能有效降低PICC敷料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导管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 自从19世纪80年代第一次应用于静脉治疗后,使用量就以指数方式增长[2]。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的医院[3]报道,在过去的9年中 PICC 置入增加了3倍。PICC 日常维护包括 PICC 带管期间定期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固定装置、冲管封管等。目前,没有标准的 PICC 维护规范。本文就国内外成人 PICC 日常维护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旨在为制定统一的 PICC 维护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 PICC 专业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行PICC治疗的肿瘤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在置管部位上方5~6cm处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10cm×10cm的水胶体敷料,7d更换1次;对照组患者置管后给予11cm×12cm透明敷贴固定,7d更换1次。2组患者均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2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I级静脉炎,发生率为3.23%;对照组患者中7例发生静脉炎,其中5例为I级静脉炎,2例为II级静脉炎,发生率为22.58%。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儿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儿282例,记录置管1个月内CRBSI发生情况。根据CRBSI发生情况,将282例血液肿瘤患儿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82例PICC置管患儿中25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8.87%;单因素分析发现,感染组穿刺次数≥2次、留管时间≥20 d、合并并发症、PICC维护不规范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置管季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2次、留管时间≥20 d、合并并发症、PICC维护不规范是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儿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儿CRBSI发生率较高,穿刺次数≥2次、留管时间≥20 d、合并并发症、PICC维护不规范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