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药物的吸收与诸多因素有关,患者在遵医嘱服药时,时间间隔的把握是一大难题,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服药时间及间隔的概念,而这又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一大主要因素,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4.
大多数患者认为,一天3次就是饭前或饭后服药。其实是错误的。在三餐的前后服药会使白天药物在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甚至会造成药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必然下降,影响治疗效果。“1天3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服药1次,这样由于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24小时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6.
7.
了解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用药项的情况,为规范药品说明书提供参考。收集本院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说明书117份,对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用药项进行调查。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标注较详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较好地标注了禁忌;老年用药标注较不清楚。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药品说明书的安全监管,重视特殊人群的用药情况说明。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不看药品说明书吃药,以为药品说明书是为医生准备的,为了省事儿,一把药一起吃者大有人在.其实,药品说明书除了写明用药剂量和服药次数,还会注明最佳用药时间.只有吃对剂量,选对服药时间,才能保障药品充分发挥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能擅自缩短服药时间或不规律地服药,以免药物浓度过高引起药物中毒或副作用太强,或浓度... 相似文献
9.
10.
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果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甚至疗效降低,毒性增加.因此,临床用药应掌握和应用时辰药理学知识,且避免药物与食物间的不良影响,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人乳是婴儿最佳营养品。但孕期母亲如果患有其他疾病,常常在哺乳期需要药物治疗。某些药物有可能通过母乳进入新生儿体内,这取决于体内药物浓度水平和乳汁分泌的量及持续时间。另外,新生儿摄入药物的数量,取决于婴儿胃肠道对药物吸收的多少。 相似文献
12.
张宏顺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2):114-114
毒物代谢动力学(tocxicokinetics)是一门毒理学的分支科学,它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的阐述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根据外来化合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含量在不断改变的动态规律,计算出其各项基本参数。基本参数包括峰值浓度、消除速率常数、半衰期、曲线下面积、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等。 相似文献
13.
大量的临床表明,相同的个体。给的剂量相同,如果服药的时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应,有时甚至是有害的效应。因此,了解药物的属性,根据药物敏感性的高低选择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科学服药,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人吃五谷杂粮,头疼脑热是常有的事。要是有人问:你会吃药吗?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谁还不会吃药?可你知不知道,药并不是随随便便吃下去就行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的服药误区。如果吃药的方法不对,就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发挥,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下面是在使用药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大家在吃药时重视。 相似文献
15.
16.
每天用药时间和用药次数是药物调剂中时常面临的问题,也是人们用药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药物只有合理应用,才能发挥最大疗效;不恰当的药物使用,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会给患者带来危害。近来研究证实,用药时间不但与药物的体内药动学有关,也与机体的生物节律性关系密切。我们从用药时间与生理节律性关系角度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人们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药物治病能否奏效,除了药物是否对症外,还得讲究服药的时间。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理化性质,根据患者疾病的性质,要求在某一特定时间服用。如果服药时间选择不当,药物发挥不出应有的疗效或导致副作用。现就一些具有时间节律的药物的合理用药时间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许多病人的疾病诊断明确,治疗对路,开出的药品也是有效的,只是因为医生少对病人说了一句话——没有告诉病人服药后大约多长时间才能见到疗效,不少祛病心切的病人,吃药一两天无效就加量或停药、换药,有的甚至反复到多家医院复诊,导致精力、费用的浪费和治疗的延误。为此,笔者介绍一点口服药的用药知识。 相似文献
20.
考试前,老师会给学生提炼学习重点。当家人,尤其是老年人打开药品说明书时,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像学生对着一整本书复习一样,难以看下去。这时,我们不妨也帮他们标个重点,让他们安心用药。
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如果同时在吃多种药物,应注意看成分。最好核对一下几种药的主要成分有没有相同的,如果有就不要一起吃,否则可能用过量,安全性失去保证。例如较容易出现问题的扑热息痛,化学名是对乙酰氨基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