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采集血标本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采集血标本对检验结果及导管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PICC的病人,随机分为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各30例。比较2组病人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采血组分别经外周静脉和PICC采血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凝血指标,比较2种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采血成功率。结果PICC与经外周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经外周静脉采血成功率为90%(P<0.05)。结论PICC采血对检验结果和导管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具有无痛苦、成功率高、可反复采集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采集血样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采血路径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减少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采取血标本的痛苦,确保从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取得的血标本所受干扰因素最小。方法将82位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从PICC导管处弃血1ml、2ml和2.5ml,采血标本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与同时采集周围静脉的血标本进行对照。结果按照合理的果血路径从PICC导管中取血标本,3组检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有差异(P〈0.05),但是按照美国CLIA’88的规定是在实验室允许误差指标范围内。结论按照合理的采血路径从PICC导管处采取血标本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是可行的,且可以根据对检验结果精确性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弃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采集的血标本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方法选取41例肿瘤患者,由2位护士同时经输液港和外周静脉穿刺采血,经输液港采集的血标本作为实验组,经外周静脉穿刺采集的标本作为对照组,对2个组标本血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2个组标本的血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差异较小,经输液港获得的标本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实验室允许误差范围内。结论经输液港采集静脉血标本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以作为外周静脉穿刺采血法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玉葵  周静  雷静 《全科护理》2014,(20):1845-1847
介绍了血液病病人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血液病病人疾病本身原因、PICC操作原因,同时介绍了PICC置管后并发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穿刺点出血、静脉炎、导管堵塞)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采血代替外周静脉采血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4例需经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外周静脉采等量血,比较两组标本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的检验结果是否具有差异性及采血1周内输液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自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采集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标本,除凝血功能中凝血酶时间检验指标与自外周静脉采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采血后1周无血栓、导管堵塞及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论经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采集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除凝血酶时间外)是安全、方便、可行的,可减少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多次采集血标本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端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它可以为病人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国内对PICC的不同置管方法、留置时间、封管技术、临床应用等情况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阮海涛  徐丽  李玲  曾铁英 《护理研究》2013,(28):3083-3085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项已经发展成熟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其类型主要包括多用途多腔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tunnel)及皮下植入式输液港(PORT-A)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1],经中心静脉导管采集血标本的可行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2,3],并且成功率高,病人无穿刺痛苦。然而在经中心静脉导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端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它可以为病人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国内对PICC的不同置管方法、留置时间、封管技术、临床应用等情况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牛宝英  高慧平  马彩艳 《全科护理》2011,9(33):3056-3057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1],可以为病人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注治疗,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减少静脉炎、外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PICC置管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PDCA循环护理干预,均通过电话或门诊形式随访6个月。比较2组PICC置管效果,记录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PICC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28. 06±2. 93) d长于对照组(21. 58±3. 27) d(P 0. 05)。2组PICC相关感染、静脉炎、导管移位和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渗血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DCA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恶性肿瘤PICC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导管时间,有效预防渗血和非计划性拔管等置管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时闻、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 对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分别采用PICC或外周静脉留置针共为40例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观察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低出生体重儿造成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3.
沈玉  曹云 《全科护理》2012,(34):3259-3260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置入,使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穿刺技术,用于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观察,少数经化疗导致过敏性体质的病人留置PICC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性健康宣教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方法]将274例PICC置管维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观察组2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性健康教育及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健康宣教后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健康宣教后PICC置管期间导管外移、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健康宣教可有效减少病人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PICC置管病人进行安全管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并发静脉炎6例,穿刺部位渗血3例,导管阻塞2例,未发生导管感染、移位、脱管、断管等并发症,无病人投诉及护患纠纷。[结论]加强PICC置管的安全管理可有效防范和降低置管风险,避免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恶性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80例恶性肿瘤病人为观察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50例恶性肿瘤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及6个月时的导管留置率、导管维护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舒适度、病人生活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置管舒适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价3个月时病人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导管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3个月、6个月时的导管留置率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个月时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病人舒适度和生活能力,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PIC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危重病人40例进行研究,用每例病人的深静脉导管血与对侧肢体浅静脉血标本作自身对照。观察组经深静脉导管采血送检,同时在深静脉导管对侧常规采血进行检验。两组标本同时送检,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钾、血钠、血氯、血钙、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采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方式不影响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可作为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的血液标本采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PICC导管采集血标本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寻求更加行之有效的采血路径和管道维护方法。方法:采用临床自身对照试验,选择100例肿瘤患者,将自PICC导管采集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在置PICC的对侧肢体用普通法采等量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标本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检验结果及采血1周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对照组检验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PICC导管采集血标本准确、安全、方便、可行。可减少患者多次抽血采集血标本的痛苦,降低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 118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经外周静脉和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结果 ]经外周静脉置管组穿刺成功率高 ,穿刺操作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 ,留置时间长。 [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优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