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由于心脏原因引发的急性症状所导致的患者突发死亡,其发生机制复杂,尚缺乏有效、简便的早期识别猝死高危人群的方法。目前研究发现一些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以预测患者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Lambda波就是其中一种和心源性猝死相关的特殊心电波形,其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我们发现1例有Lambda样改变的年轻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5d,病情复杂,临床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81-181,184
目的:探讨心电图早期复极化改变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02~2009年体检人群心电图存在早期复极改变的体检者246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组),并且同300例正常心电图体检者进行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1年后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比例差异。结果:观察组体检者1年后发生心源性猝死5例(2.0%),心律失常14例(5.7%),对照组无发生心源性猝死者(0.0%),发生心律失常4例(1.3%),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电图早期复极可能预示着心脏电生理行为的潜在异常,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其可能与突发的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吴敏 《云南医药》1997,18(4):297-298
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与动态心电图的关系吴敏心源性猝死系心脏引起的、未曾预料到的突然死亡。已有资料证实,通过心室晚电位的检测及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可对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进行筛查和预测。本文通过10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与动态心电图的结果分...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一直是心血管领域中倍受重视的课题.现已表明[1],心室复极改变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ICD能迅速感知并识别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分别采取复律、除颤、起搏的方法,纠正快速型心律失常,防止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1].SCD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而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以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导致SCD的主要原因.随着心电监护仪器设备的高速发展,使得院内的心源性猝死率大大降低,但患者常常由于院外的恶性心律失常不能被及时发现而导致死亡.近年我院对38例具有ICD植入适应证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ICD植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的原因,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的猝死率大为降低,但院外心脏猝死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内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内科治疗的方法资料。结果 4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32例,心肌病4例,心律失常4例。复苏抢救成功25例,15例死亡。结论内科治疗包括进一步的心脏生命支持和药物稳定治疗。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是指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剧1h内发生的死亡。心肌缺血性损伤甚至心肌坏死引起心肌电不稳定易致室颇猝死。冠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导致心肌电不稳定易致室颤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于其防治十分重要。只有早期预测、早期防治,才有可能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无创心电信息检测方法之一就是动态心电图,而动态心电图的多项检测指标特别是心率变异性对心力衰竭、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和猝死的预警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猝死,猝死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引起。QTd是近年来研究最多,被普遍接受的预测心脏事件及心源性猝死有价值的指标,亦是反映电生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猝死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发生规律、心电图显示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遇到的死亡患者中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39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冠心病30例,占76.9%;心肌病5例,占12.8%;心律失常4例,占10.3%。结论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即刻现场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抢救是生命复苏成功的关键,探讨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是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抗肿瘤药物会影响心脏复极化,进而延长QT间期,导致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源性猝死.近年来,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药物研发企业以及临床医生的关注.随着《E14:非抗心律失常药物QT/QTc间期延长及致心律失常潜力的临床评价》和《S7B:人用药品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  相似文献   

12.
对于室性恶性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治疗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比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疗效好,总体死亡率可降低23-55%.ICD虽然从远期来说,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但仍不能完全替代AAD,中止室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仍需要依赖AAD,心脏停搏的除颤、复律治疗后,必须要有药物的辅助,无药物的辅助其成功率不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与心源性猝死有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防治心源性猝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部收治抢救的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1)急救结果:成功复苏患者为11例,占17.74%,死亡51例,占82.26%。(2)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冠心病相关性很强,占76.48%,猝死前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3)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发原因为心理应激状态(35.29%),用力排便(21.57%),运动或过度劳累(19.61%)等。(4)在心源性猝死诸多危险因素中,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等。(5)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年龄段、性别、发作时间、发作季节、心电图特征、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防治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心室晚电位、影像技术、动态心电图、彩色超声及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和采取实验室尸体解剖检查等来判断患者可能发病的原因。结果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78.57%)、心室肥厚(67.86%)、急性心力衰竭(58.92%)和瓣膜心脏病(48.21%)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比较高,尤其是冠心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率占首位,其比率达78.57%。结论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复杂,要根据患者病史及详细的检查才能确诊,但因其具有发病速度快、出人意料和自然死亡的特点,所有应多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5.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事件导致的发生迅速而意外的死亡,是部分患者的首发心脏表现。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前期过程。目前被大多数教学者接受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定义是: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h内先有骤然发生的意识丧失的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我院地处海拔2800米,回顾2001年3月~2008年7月我院内科心源性猝死47例,均符合上述心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脏缓慢性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引起心源性猝死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分析2004年1月—2010年8月收住昆明市延安医院心内科因心脏缓慢性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引起心源性猝死35例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抢救的护理方法和体会。结果 35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在抢救缓慢性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引起心源性猝死的过程中,胸前捶击和胸外按压是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且应强调早期诊断,防止盲目除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心律失常临床救治中相关问题的分析,进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7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情况,总结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的经验。结果 249例抢救成功,88例死亡,经复苏成功患者,心率有所改善(P0.01)。结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而恶性心律失常急救的关键是动态心电监护、及时电除颤、心肺复苏、规范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8.
覃智芳  杨龙 《贵州医药》2014,(4):374-376
心血管疾病位列死亡原因前三,其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主要病因之一。HF患者50%死亡归因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SCD)。HF心室肌细胞电重构是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离子通道表达和功能的改变是电重构的基础。本文就HF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重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又称心室电风暴、交感风暴等,是由于心脏电活动极度不稳定导致的严重恶性心律失常。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ACC/AHA/ESC)定义的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作为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预防的广泛应用,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碎裂QRS(fQRS)波在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测分为无fQRS组和fQRS组各100例,对2组患者进行20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与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85例,占42.5%.fQRS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发生心源性猝死、非猝死性心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无fQ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源性猝死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3.245,非猝死性心性死亡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2.761,再发心肌梗死相对危险度为2.664,恶性心律失常相对危险度为2.897,心力衰竭相对危险度为3.209.fQRS波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变支数、高血脂病史以及糖尿病等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梗死预后和fQRS有密切的关系,是对心源性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进行独立预测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