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提出有效防控建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推测可疑餐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可疑食物,采集病例标本及可疑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26例病例,均有腹痛、腹泻症状(占100.0%),24例出现恶心(占92.3%)、19例出现呕吐(占73.1%),7例伴有发热(占26.9%)。28日晚餐海蜇头是发病危险因素(OR=14.00,95%CI:1.05~186.47)。11份病例肛拭样品、4份剩余食物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所致。建议加强农村中小饭店的卫生监管,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 收集上海市2003—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事件的特点。结果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112起,病例2837例,分别占总数的42.59%和41.67%;5—10月为流行高峰;发病症状以腹泻(92.48%)和腹痛(87.85%)为主;引起事件的可疑食品以混合食品为主(32.14%);主要发生场所为宾馆饭店(30.36%),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30.36%)。结论 上海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2018年10月7—10日苏州市某区职工培训中心学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原体和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7—10日,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表现,开展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可疑餐次、可疑食物,并采集病例肛拭子等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事件共有病例29例,罹患率为3.91%,临床表现为腹泻(89.7%)、腹痛(72.4%)、头痛(51.7%)、恶心(51.7%)、呕吐(51.7%)和发热(37.9%)。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可疑餐次为10月8日晚餐(OR=3.20,95%CI:1.05~9.71),可疑食物为剁椒鱼(OR=7.88,95%CI:1.44~43.14)。5份发病学员肛拭子样本中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基本一致。结论经调查确定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肇事食物是剁椒鱼。餐厅需改善自身管理,生熟分开,严格消毒盛放熟食的容器具,并改善留样方法。加强管理部门合作,积极进行引发原因调查和溯源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1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暴发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致病因子,为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根据餐厅的供应记录进行午餐和晚餐食物消费情况调查,对进食可疑餐次的病例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病例和厨工的肛拭子、餐厅工作人员手拭子、外环境拭子、可疑食品原料等样本进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结果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7日19时45分,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9日18时,共报告病例54例,罹患率为8.13%(54/664)。发病最高峰为9月8日6―12时(25例),次高峰为9月7日18―24时(10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食用加生鸡蛋黄盖饭(RR为10.17)和刺身类海鲜(RR为2.55~5.44)的发病风险增加。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6份病例肛拭子和2份外环境拭子检出肠炎沙门菌,3份病例肛拭子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荧光PCR)。结论该事件为1起由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以生鸡蛋为原料的食品和刺身类海鲜的卫生监管,防止类似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明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方法对2014年9月6日晚上在某饭店参加婚宴人员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现场访谈相关从业人员了解食品加工过程,采集可疑样品进行微生物学检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食物的暴露与发病的关联。结果 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h(3.5~39h)。回顾性队列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与该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值均0.0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事件是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加强对餐饮场所的监管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一起由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人和从业人员生物样本、环境和食品样本进行致病菌、血清分型及分子分型检测。 结果 本次暴发罹患率为10.00%(7/70),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0%)、腹痛(100.00%)、呕吐(42.86%)为主。6份病人肛拭样中,4份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2份伦敦沙门氏菌、2份鼠伤寒沙门氏菌),2份仅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从业人员肛拭样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份食品原料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病人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呈现两种带型,相似度分别为93.10%和87.50%~100.00%,但是和食品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带型均不相同;病人的2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但与从业人员生物样本检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带型相似度较低,仅为28.00%;病人的2株伦敦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 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同引起,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是此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明某镇某菜馆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对病例的个案、现场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分析,剩余食品和工具、容器等环境标本、患者便样进行检验。结果:结果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罹患率为45.00%,病例以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9日晚餐聚餐是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危险因素。在剩余食物、病例便样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次事件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导致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能为食物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或伴加热不均导致,对厨房进行消毒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上海市某公司发生的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调查,探讨实验室检测技术对事件溯源分析的意义,对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重点方向提出建议。【方法】在对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技术,对事件中检测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开展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有符合病例定义者65人;肇事餐厅无食品经营许可证,其从业人员均无健康证;5名患者和2名肇事餐厅从业人员的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均相同,同源性为100%。【结论】肇事餐厅从业人员在加工、装配或运输食物时污染食品是引起本次事件的可疑病因。建议提高餐饮机构烹饪之后各环节的管理,对提供外卖的餐饮机构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主要消费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寻找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对可能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进行预测和预报.方法 2011-2012年采集昌平区市售14类共275件食品样品进行10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275件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17株,总检出率为6.18%.生肉类和鲜冻水产品污染最为严重(20.00%),其次是生食动物性水产品(11.7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6.93%,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85%,其他致病菌未检出.结论 生肉类、鲜冻水产品和生食动物性水产品是北京市昌平区市售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是污染食品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应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查找可疑餐次和食品,对涉事单位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品等相关样品,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者91人,罹患率为14.97%(91/608)。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97.80%)、腹泻(84.62%)、呕吐(72.53%)、恶心(62.64%)、发热(12.09%)以及白细胞升高(90.11%)。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15日16:00—6月15日18:00,流行曲线呈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最短1 h,最长10 h,平均5 h。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月15日午餐是可疑餐次(χ^(2)=38.78,P<0.001),食用凉拌皮蛋豆腐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未食用者(χ^(2)=105.21,P<0.00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1件从业人员肛拭样品和18件病例肛拭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件食品原料和1件病例肛拭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样品均为未检出。【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致病原因系食堂超经营范围供应凉拌皮蛋豆腐,加工过程可能发生交叉污染。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和监测,餐饮单位应强化食品安全意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规范操作,从源头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起农村婚丧宴引起食物中毒案例,为预防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留样食物样品、患者呕吐物、排泻物、肛拭子,厨师肛拭子检测分析。结果本次事件报告发病39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牛肉脯为可能食品,在6份患者肛拭子和牛肉脯及素鸡剩余食品中分离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起事件为居民家中聚餐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和分析某校教职工中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为预防和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标本、环境样品和剩余食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搜索到病例73人,罹患率35.27%。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流行曲线显示病例为多次暴露,未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56件粪便/肛拭子标本有10件检出产气荚膜梭菌,其中有1件粪便计数结果为10~6 CFU/g,3件为10~5 CFU/g;9件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其中7件检出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2件检出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此事件可能是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县腹泻病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情况,提高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早期识别与溯源能力。方法分别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4、GB 4789.5、GB 4789.7、GB 4789.6对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HEC、EAEC)的检测。结果在22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中,检出致病菌11株,检出率4.8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株,沙门氏菌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1株。结论密云县食源性疾病患者在8种常见致病菌中以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氏菌为主;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降低散在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一起因交叉污染所致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共有720人就餐,出现食物中毒共24人,罹患率为3.33%(24/720),对44份可疑食物样品和24份肛拭样本检测发现,其中检出河流弧菌阳性2例,检出率为8.33%,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2例,检出率为50.00%。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疾病潜伏期、流行病学特点及现场卫生状况,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食物污染是食堂晚餐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所致。结论此次暴发事件是食用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引起。河流弧菌作为本地区首次被检出的一种致病弧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1起旅游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分析危险因素,利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溯源致病因子及可能污染途径。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危险因素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样本和环境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血清学分型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确定致病因子和污染途径。结果2012年7月8-9日,从某旅游团成员中共搜索到26例病例,罹患率为35.14%(26/74),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占96.15%)、腹泻(占96.15%)、呕吐(占61.54%)等为主。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可疑餐次为7月8日午餐,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姜葱炒花蟹为可疑食物(OR=10.00,95%C1为1.13—88.49)。共采集各类样本41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8份,阳性率为43.90%。其中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和呕吐物样本16份,捡出阳性12份;采集餐馆砧板、菜刀、餐具、半成品食物、装生花蟹胶篓拭子样本共25份,检出FEl性6份。12份病例粪便和肛拭子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与1份装生花蟹胶篓拭子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茵菌株PFGE图谱相似性达100%;11份病例样本和胶篓拭子样本血清型为03:K6,1份病例样本血清型为OUT:KI。现场卫生学调查提示,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加工时间不足导致姜葱炒花蟹未能煮熟煮透。结论根据病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1起副溶血性弧茵食物中毒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花蟹未煮熟导致。  相似文献   

17.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认2008年10月南昌市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 [方法]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从采集样品中选取6份可疑食品、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和1份呕吐物,运用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同时按GB/T4798.7-2003对所有采集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普通PCR技术对所分离的可疑菌株进行耐热溶血素(TDH)和不耐热溶血素(TLH)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荧光PCR结果显示: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显示:4份食品、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分离到的菌株,神奈川溶血试验阳性;95份相关从业人员肛拭子未发现副溶血性弧菌;普通PCR检测发现: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TDH阳性,4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TLH阳性.[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带有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查找原因食品、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人肛拭子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此次事件共发现14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4/14)、腹痛(13/14)、发热(13/14)。所有病例均食用M餐厅加工制作的鳗鱼蛋丝饭。病例便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结论结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2009年6月20日发生于湘潭市某餐馆的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与来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采集检测病例肛拭子标本9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6株;采集检测可疑食物标本6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1株;采集检测餐馆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10份,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判断本起食物中毒因食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花生米引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查明江门市一起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接报后通过查看病例周边医院的就诊记录以及病例所在公司的员工缺勤登记表进行病例搜索;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员工进食情况,采用队列研究寻找危险因素,采集病例肛拭子和剩余食品等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检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病例均为该公司员工,罹患率为42.7%。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显示8月11日午餐是危险餐次,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烧鸭是危险食物(RR=116.211,95%CI:14.943~903.743)。从病例的肛拭子和剩余食品中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提示高度同源。结论 该起事件为一起由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为烧鸭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用前加热不彻底所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