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人群中辛辣食物摄入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肥胖膳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哈尔滨市2004—2008年的横断面人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57 555名30~79岁(男性23 254人,女性34 301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信息及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信息,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获取各类食物包括辛辣食物摄入信息,体格检查获得身高、体重等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辛辣食物摄入及其与偏爱肉食/素食膳食习惯的交互作用对超重与肥胖风险的影响。结果与摄入辛辣食物频率低的人群相比,摄入辛辣食物频率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在男性中增加了29%(OR=1.285,95%CI 1.251~1.319,P<0.001),在女性中增加了33%(OR=1.329,95%CI 1.294~1.364,P<0.001)。与摄入微辣食物的人群相比,摄入极辣食物人群男女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0%(OR=1.198, 95%CI 1.137~1.259,P=0.011)和19%(OR=1.194, 95%CI 1.141~1.247,P=0.003)。在男性人群中,偏好肉食,且辛辣食物摄入频率及程度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最高,偏好肉食/素食的膳食习惯与辛辣食物摄入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结论辛辣食物的摄入可能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同时减少辛辣食物和肉食的摄入可能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20 岁以上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2 % 和14.44% ,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 .03% 和13 .94% ,女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 .01 % 和14.80% 。肥胖与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收入、体力活动及某些食物的摄入频率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多,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体力活动越少,则其患病率越高;某些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增多,其患病率也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3.
社区人属肥胖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20岁以上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2%和14.44%,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3%和13.94%,女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1%和14.80%。肥胖与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收入、体力活动及某些食物的摄入频率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多,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体力活动越少,则其患病率越高;某些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增多,其患病率也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甘肃省城市部分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不同地区的关键膳食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各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各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超重肥胖率及关键膳食影响因素。结果甘肃省城市不同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244、66.336,P0.01),其中,45~岁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分别为18.6%和41.7%。女性肥胖率(15.5%)超过男性(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7,P0.01)。大城市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为17.3%、36.0%)均高于小城市(分别为10.1%、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92、4.814,P0.05);大城市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188、98.315,P0.01),其中45~岁年龄组的肥胖率(27.7%)和超重率(50.1%)最高。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脂肪(分别为2 363.35 kcal和95.89 g)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216.86 kcal和85.1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1、2.288,P0.05),超重肥胖人群纯热能食物供能比例(21.99%)高于正常人群(1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小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分别为1 880.63 kcal和268.93 g)均低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029.25 kcal和296.3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4、-2.965,P0.05,P0.01),而超重肥胖人群动物性食物供能的比例和动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分别为7.17%、13.71%)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5.59%、11.16%),植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86.29%)低于正常人群(8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城市居民应注意控制纯热能食物的摄入量,小城市居民应降低动物性食物而适当增加谷薯类食物的摄入,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及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2日―2019年4月8日对江苏省8个项目点117 691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57.79%,标化后患病率为26.79%。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与既无超重肥胖又无中心性肥胖人群相比,单纯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90.7%(OR=1.907,95%CI:1.849~1.968),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69.2%(OR=1.692,95%CI:1.566~1.828),既有超重肥胖又有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2.171倍(OR=3.171,95%CI:3.075~3.270)。结论 江苏省≥35岁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田颖  江国虹  常改  杨溢  李志红  高捷  柳红梅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662-2665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超重(肥胖)患者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分析天津居民超重(肥胖)与膳食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已经建立的天津市慢性非传染病综合示范社区中随机抽取1542户,共2886人,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采用称重法和24h回顾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膳食调查。结果能量、蛋白质、脂肪摄入越高,人群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越高。随着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增加,人群患超重(肥胖)风险降低。膳食纤维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膳食纤维日摄入量不低于20g,可以降低患超重(肥胖)的风险。每天摄入蔬菜、水果≥500g可以预防超重(肥胖)。热能和16种营养素摄人量中,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锌、铁、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与每人每天营养素标准供给量(RD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膳食宝塔相比,超重肥胖患者膳食中蔬菜水果、奶类、豆类摄入不足,鱼虾类、畜肉类摄人过多,食盐和油脂的摄入量严重超标。结论天津市居民膳食结构与肥胖率升高有内在联系,所以要针对性地改进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都市成年人每日进食时段和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1017名25~65岁成人进行膳食调查和体力活动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重以计算体重指数判断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进食时段和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被调查人群超重肥胖率为48.7%;较晚时段进食(20:00pm后进食)人数为146,占总人群的14.4%;每日进餐次数为(3.7±0.9)次;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职业、个人月收入、体力活动、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及20:00 pm后膳食摄入后,发现较晚时段进食(20:00 pm后进食)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OR=1.18,95%CI:1.02~1.69);而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职业、个人月收入、体力活动及每日膳食摄入后,未发现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P=0.106)。结论成年人较晚时段进食(20:00 pm后进食)可能会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而每日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间可能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和超重人群逐渐增加,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证实,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的危险因素。作为主要的供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人体体重息息相关。本文对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蒙古乌海市成人超重肥胖和甜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B)摄入与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内蒙古乌海市5 995名居民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超重、肥胖组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均有P<0.05);男性SUA水平随SSB摄入量的增加依次增加(F=3.426,P=0.033,Ptrend=0.010),SSB摄入频率较高者的SUA水平也较高(t=-2.204,P=0.028);女性SSB摄入量及摄入频率较高者,SUA水平反而较低(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女超重、肥胖者HUA患病风险增加。超重肥胖与SSB摄入量对HUA检出率存在交互作用(均有Pinteraction<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是HUA的独立危险因素,摄入SSB会增加男性SUA水平。超重或肥胖同时增加SSB摄入会提高HUA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部分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状况,分析各种富嘌呤食物、肥胖和饮酒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9~12月在我院参加年度体检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状况。采用食物频度法调查各种富嘌呤食物和高蛋白食品摄入。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营养摄入相关因素的关联。结果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10.9%,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6.3%。双变量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饮酒次数、每周饮白酒≥7个单位酒精饮品、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与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升高相关(P<0.05)。经常食用肉汤、海鲜类食物、内脏、箘类等富含嘌呤的食物在男性和女性中均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食用坚果、经常在饭店进餐、肉汤类食物与女性超重/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但与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升高无明显相关。结论男性、饮用白酒、腹部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可能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性升高相关,而富嘌呤食物摄入与其未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江苏省无锡市社区人群中不同肥胖和代谢类型的现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无锡市18周岁及以上、居住满6个月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分析4种不同肥胖和代谢类型患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和代谢类型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102人,体重正常代谢正常(MHNW)占37.33%,体重正常代谢肥胖(MONW)、代谢正常性超重/肥胖(MHO)和代谢异常性超重/肥胖(MAO)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8.43%、23.78%、23.93%。在体重正常人群中,MONW的患病与年龄增大、水果摄入不足(OR=1.44,95%CI:1.14~1.82)以及豆制品摄入不足(OR=1.28,95%CI:1.08~1.51)有关。在超重/肥胖人群中,年龄增大、过度饮酒(OR=1.25,95%CI:1.05~1.48)、吸烟(OR=1.31,95%CI:1.09~1.58)是MAO人群的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加强对戒烟、限酒、增加豆制品和水果摄入的健康促进,体重正常者应加强豆制品和水果摄入以防向MONW转变;超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廖庆祥  黄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50-1752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饮食相关行为对超重肥胖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罗湖区2 639名中学生进行饮食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2.1%,男生(14.5%)高于女生(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P<0.05).校正年龄和性别之后,随着早餐摄入次数减少(OR=1.63,95%CI=1.21~2.19)和西式快餐摄入次数增加(OR=1.41,95% CI=1.07~1.85),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 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增加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应该根据年龄特点实时开展合理膳食教育,从而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膳食结构对健康的影响,探讨预防人群慢性病和促进健康的膳食关键因素。方法以“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根据粮谷类食物供能比、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脂肪供能比等膳食结构指标的人群分布及已有的推荐标准,将人群分为若干水平组,然后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组别在调整年龄、性别、地区等因素后常见慢性病指标的差异,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控制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地区、能量摄入、非睡眠静态牛活时间等)后,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随膳食结构变化的趋势及不同膳食结构下人群患各种慢性病的相对危险度(OR),进行趋势检验。结果随着粮谷类食物供能比的增加,人群体重指数(BMI)、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月日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患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显著降低,人群低体重患病率则上升;随着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增加,人群BMI、TC、LDL—C水平下降,相应人群超重及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越低,但在粮谷类食物供能比〉75%时,人群低体重患病率则明显卜升;而脂肪供能比越高,人群BMI、TC、LDL—C水平均显著上升,相应人群超重及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也增加,人群低体重率则降低。结论保持粮谷类食物占适宜比例的膳食结构,坚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对于维护健康和预防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现有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如能加以适当调整,是一种较好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上海市职业人群不同类型肥胖流行特征,分析其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慢性病指标间的关系,为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在华东疗养院诊疗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8739名上海市职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基础资料、健康体检资料,按照全身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的判断标准对研究对象的肥胖类型进行区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慢性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8739名职业人群中,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超重(含肥胖)检出率为51.25%,其中肥胖检出率为13.27%;中心型肥胖检出率为42.70%。随着BMI的增加,中心型肥胖占比也升高。随着年龄的增大,超重肥胖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其中50~60岁年龄组风险最大(OR=2.031,P<0.01);女性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较男性低(OR=0.216,P<0.01);吸烟(OR=1.128,P<0.01)、饮酒(OR=1.300,P<0.01)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不吸烟、饮酒者;分别相比公务员、脑力劳动者、每天静坐<2 h者,农民(OR=3.424,P<0.01)、轻体力劳动者(OR=1.149,P<0.01)、每天静坐时间4~6 h(OR=1.114,P<0.01)和>6 h者(OR=1.158,P<0.01)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而每天睡眠时长7~9 h者较睡眠时长<5 h者发生超重肥胖风险显著降低(OR=0.799,P<0.01)。各类慢性病指标异常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1);中心型肥胖组的各指标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P<0.01);相比正常人群,合并两种类型肥胖的人群发生高血压、高血糖、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的风险最高(OR=1.422~5.885,P<0.01)。结论上海市职业人群中超重、肥胖情况比较严峻,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型肥胖人群面临较严重的健康风险,降低超重、肥胖率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就餐地点与儿童能量摄入及肥胖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 PubMed, 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199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提取资料并依据GRADE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结果 共纳入10项横断面研究和3项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家就餐倾向于选择健康食物,在外就餐尤其西式快餐与高脂肪高糖高能量食物摄入有关;经常在外就餐可增加儿童超重肥胖风险,与儿童年龄、性别、体质量状况等有关。结论 就餐地点与儿童肥胖可能有关,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设计的证据支持。为预防与控制儿童肥胖,建议儿童多在家就餐。  相似文献   

18.
鲜金利      蔡正杰      李婷婷      曾茂      刘亚欣      赵勇      ' target='_blank'> 《现代预防医学》2020,(13):2368-2370
目的 了解视屏时间及其导致的零食消费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为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数据库,对国内外视屏时间与零食行为、视屏时间导致的零食消费与超重肥胖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视屏时间增加可能导致儿童零食消费增加,其中边视屏边吃零食和观看食品广告可能是其重要原因。而且,视屏行为可能通过增加不健康零食的摄入,从而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结论 视屏时间及其所致的零食消费是影响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限制儿童视屏时间,培养儿童正确的零食消费观念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膳食炎症指数(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DⅡ)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为研究肥胖的炎症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1月―5月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招募35~74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特征、行为方式等信息。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s,FFQ),调查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计算DⅡ,评估膳食的炎症潜能。  结果  研究对象2 241人,超重的检出率为38.51%,肥胖的检出率为32.04%;总研究对象DⅡ评分以正值为主,总体膳食属于促炎性膳食;调整年龄、民族、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后,Log-binomial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DⅡ与超重及肥胖存在相关性,最大促炎组患超重及肥胖的风险是最大抗炎组的1.32倍(PR=1.32,95% CI:1.10~1.57,P=0.015),其中DⅡ与超重仅在Q1(最大抗炎)与Q4(最大促炎)组间发现相关性(PR=1.26,95% CI:1.09~1.47,P=0.002),DⅡ与肥胖在每组均存在相关性,随着DⅡ评分的增加,研究对象患肥胖的风险增加。  结论  膳食炎症指数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相关性,膳食的肥胖效应可以从炎症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中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评估模型,探索其最佳切点值,为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及对高危者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杭州、武汉、西安抽取12所中学的427例超重/肥胖中学生为病例组,按照同地区、同年级、同性别,以1∶2进行个体匹配,得到854例BMI正常的对照组。测量其行为、心理和社会因素情况采用《中文版青少年低脂食物摄入、果蔬摄入、体育锻炼、减少久坐的行为心理社会因素测定量表》;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约登指数;确定模型验证效果采用分类准确率和Kappa系数。结果行为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评估模型中含低脂食物摄入、果蔬摄入、锻炼、减少久坐的行为阶段;其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定能力较好(χ~2=9. 19,P=0. 327); AUC为0. 75(0. 72,0. 77),P0. 001,最佳切点值为0. 38,敏感性为0. 61,特异性为0. 75;回代检验模型的准确率为77. 1%,Kappa值为0. 48,P0. 001。心理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评估模型标定能力较差(χ~2=19. 26,P=0. 014)。社会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 30,P0. 001)。结论行为因素评估中学生超重/肥胖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最佳切点值为0. 38;心理、社会因素对超重/肥胖有一定影响,但可能不是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