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00例,患者肿瘤远侧缘距肛缘距离≤5cm为低位组,肿瘤远侧缘距肛缘距离5~10 cm为中位组,低位组、中位组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低位前切除术,采用Hida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排便情况,采用肛门直肠功能压力检测仪对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术后低位组患者每日出现便失控、每周出现便失控、排气失控、排液性便失控、排固性便失控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位组,中位组中偶尔便失控、排便功能正常发生率高于低位组,低位组患者排便功能较中位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低位组患者的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较中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压力下降等均显著高于低位组,低位组患者肛门直肠测压较中位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较中位直肠癌患者显著,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治疗时,应全面评估患者肛门直肠功能,争取保留患者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 TME)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行Ta TME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排便功能,并根据排便功能情况分为LARS组(评分≥21分,42例)及无LARS组(评分≤20分,45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低位直肠癌患者Ta 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吻合口距肛缘2 cm、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均可能是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 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OR 1,P 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Ta TME术后排便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患者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排便障碍专科门诊随访的14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表(LARS)及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进行调查.结果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LARS评分表得分为(25.67±9.24)分,FACT-C评价量表得分为(98.45±17.83)分.LARS评分表总分及各排便问题与FACT-C评价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324~0.680,P<0.01).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提示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排便问题,并指导患者采取措施正确应对,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用固态肛门直肠高分辨测压设备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并评价患者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肠顺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能促进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感觉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8例施行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的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甘露醇全消化道机械性清洁准备,术后配合药物治疗,同时予以肛周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病人均成功施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肛率100%.结论 加强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其肛门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海涛  吴玉芬王波 《现代护理》2007,13(33):3195-3196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施行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的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甘露醇全消化道机械性清洁准备,术后配合药物治疗,同时予以肛周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人均成功施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肛率100%。结论加强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其肛门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用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15例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在我院接受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的15例低位直肠癌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例病人均成功地保留了有大便控制功能的肛门,术后无吻合口漏,随访中无吻合口局部复发.结论 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确保ISR手术效果,通过术前、术后对肛肠测压观察,评价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肛门排便功能,探求肛肠测压的方法 及护理.方法 对30例施行ISR手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对肛肠测压观察、评估肠腔压力情况,术后肛门控便功能,按Williams标准评估肛门排便功能,提供相应的护理.结果 术后30例肛管静息压明显降低(P<0.01),肛门最大收缩压和直肠最大耐受容积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术前水平,大部分患者术后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消失(3/30),且随着时间推移无明显恢复.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30例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有86.7%、93.3%、96.7%的患者达到功能良好效果.结论 术前、术后准确测量直肠肛管静息压,做好测压的护理,并根据静息压情况、对肛门排便功能的评估调整护理措施,利于患者术后肛门排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理想治疗术式。方法 采用在Welch手术基础上设计经腹切除直肠肿瘤,近端结肠制作贮袋经肛门拖出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8例,并随访保肛术后功能情况。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术后平均随访30mo,3例于术后18mo局部复发(复发率16.6%),余15例无癌生存。全组术后3mo排便功能接近正常人。结论 拖出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在确保直肠癌根治的情况下,保留肛门结构,制作结肠贮袋代替直肠壶腹,保存了正常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中低位直肠癌前切术后早期病人的排便功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徐忠法等~([1])五项十分制评估表对75例符合要求的中低位直肠癌前切术后早期病人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资料、排便功能进行调查,运用SPSS 17.0软件描述中低位直肠癌前切术后早期病人的排便功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术后早期病人排便功能:优22.7%,良20.0%,一般41.3%,差16.0%。影响排便功能的因素为"术前放化疗"(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术后大部分病人排便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术前接受过同期放化疗的病人术后排便功能下降更明显,医护人员应关注此类病人的排便问题,积极帮助病人加强术后排便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柴芪疏肝调脾方联合生物反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胃肠、肛门功能指标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河北省中医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低位保肛术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生物反馈基础上联合柴芪疏肝调脾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肛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和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较治疗前下降,而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B/E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均较前升高,直肠静息压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直肠便意感觉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接受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Vaizey、Werner、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价生物反馈的效果,同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影响生物反馈训练疗效的因素。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Vaizey和Wexn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最大收缩容积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静息压与训练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与年龄、病程、吻合口位置、手术方式呈负相关。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提高肛管收缩能力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率占第4位,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术占直肠癌外科手术的70%。但保肛手术由于术中对肛周神经、肌肉组织的牵拉、损伤及术后直肠肛管的容量减少,术后可出现暂时性大便失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心理压抑,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的训练是保证和提高术后肛门排便功能的重要措施.也是直肠癌患者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应用吻合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功能与疗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对改善肛门功能、提高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分析使用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51个病例和随访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行吻合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手术顺利,术后局部无复发,肛门功能优31例,良19例,差1例。结论低位直肠癌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只要肛管直肠括约肌环完整,可采取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该手术安全,并发症少,近期控便功能良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理想的保肛手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比例不断上升,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70%[1],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有60%[2-3]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失调,即所谓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LARS是一种以便急、便频、大便失禁和排便困难等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这种类型的排便失调很难治疗,一些病人最终行永久性肠造口[4-5].经肛门灌洗(transanal irrigation,TAI)是指在肛门内植入导管,液体通过导管流入肠道,向近端进行灌洗,达到排空结肠、直肠的治疗方法[6].它是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避免永久性肠造口[7-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护理模式在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后护理中的疗效。[方法]将43例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MDT模式进行护理,统计分析两组病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及生活质量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L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DT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术后LARS发生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郭子军  王巍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937-93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对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下缘距肛缘距离1.5~7cm进行Dukes分期和病理分型,选择了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改良Parks(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术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中32例Dixon手术中28例按直肠系膜癌系膜全切除术(TME)原则进行低位Dixon手术;9例行改良Parks;9例行经肛门括约肌直肠癌局部扩大切除。对术后控制排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了随访。结果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痿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其发生率为3.6%(1/28);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10%(5/50),经局部换药,均自行愈合;术后吻合狭窄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发生率约3.6%(1/28),经术后定期扩张,吻合口狭窄加重引起排便困难后改行Miles手术。术后控制排便能力均良好。随访50例,随访时间2~22月,平均10.5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患者均健在。结论保肛手术已经成为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Parks术、局部扩大切除术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广泛应用,严格掌握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保肛功能效果。方法:采用上述方法行低位直肠癌根治30例,术后1个月,半年,1年分别通过问卷形式评估排便功能情况,观察项目包括每天大便次数,夜便,大便失禁,控便能力,排气排便识别能力和便秘等。结果:30例病人术后1个月均有1-3项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情况,半年之后基本恢复,1年后除5例仍有便秘和3例排便不尽感外,其余症状全部消失,结论: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在直肠保肛手术中确能起到预防术后排便功能不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保肛术后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院收治的老年直肠癌患者274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LARS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170例,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筛选发生LARS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术前放疗、吻合口位置、术后恢复时间和坐骨棘间径是老年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出现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联合预测因子模型为:F=X_1+0.663X_2+1.232X_3+0.775X_4+0.503X_5。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指标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单一危险因素指标。结论低位直肠癌、术前接受放疗、吻合口距肛缘近、术后恢复时间短和坐骨棘间径小的老年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LARS;同时,以与LARS有关的多因素作为风险预测模型,效能明显优于单一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病人排便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颖  杨洁  张鹏 《护理研究》2008,22(33):3058-3058
传统直肠癌手术不但要切除肛门,还要在腹部做人工肛门,终生带粪兜,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也给病人生活上和社交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科设计了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直肠癌,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该保肛手术既保证癌切除的彻底性,又保留了肛门正常排便功能,同时又避免了在腹部做人工肛门带粪兜之痛苦,显著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对肛周神经、肌肉组织的牵拉损伤及术后直肠、肛管容量的减少,病人可出现暂时性大便失禁,目前缺少系统的排便训练方法[1].排便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系统、排便感受器管以及多组肌肉的共同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完成.2005年1月-2007年3月,我们对11例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直肠癌,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后病人进行系统的排便训练,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