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乙型肝炎病源学理论及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模式的分析,找出规律分析差错。方法 回顾综合的分析了感染HBV后血清学反应规律,血清HBV标志物特点、后果、传染性,有关乙肝标志物检测模式报告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流行面广,感染率高,携带率高,而且有慢性倾向,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结论 乙肝病人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乙肝标志物变化有一定规律,所以对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模式应重塑研究,找出规律,分析差错,有助于临床检验人员发出正确的乙肝标志物模式报告,对临床医生判断病情治疗观察提出正确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芸 《肝博士》2006,(6):39-40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的药物有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五种药物没有绝对“大腕”,它们各有利弊和优势,使用的适应证、剂量、疗程以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所以正确选择抗病毒药物、掌握治疗时机以及疗程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治疗的关键是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乃至清除病毒。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方兴未艾。本文就即将上市和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王毅 《医学综述》2000,6(9):427-428
<正>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部分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预后极差.因此,寻求理想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因其强大的抗HBV活性而日益受到重视,综述如下.1 拉米夫定抗HBV的作用机制拉米夫定全称为2’,3’一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核苷,是一口服核苷类药物,通常简称3TC.目前认为,拉米夫定主要通过抑制HBV复制过程中逆转录酶的活性,而发挥其抗HBV作用.具体地讲系药物在细胞内经磷酸化后,与脱氧胞嘧啶核苷竞争,进入合成中的DNA链,阻止其延伸,终止DNA复制.另外,拉米夫定可使慢性乙肝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利于机体清除HBV.研究还发现,与其他双脱氧核苷类药物不同的是,拉米夫定在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分裂和线粒体DNA的合成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合并结核菌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金环  陈永杰 《中原医刊》2003,30(14):28-28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全世界感染有 3亿多 ,我国感染率为 10 %~ 15 %,而每年全世界新发结核 (TB)病例有 1千万 ,约有 3百万人死于结核病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有HBV、TB菌混合感染。所以 ,对乙型肝炎病毒合并结核菌感染的治疗至关重要。1 抗结核药对HBV感染的影响抗结核药物对HBV感染的影响主要是使原有肝病损伤加重。而HBV感染患者对结核药的耐受情况也各不相同 ,有报道单纯HBsAg阳性与正常人应用含HR的抗痨方案对肝功能的影响无任何差异 ,而其他任何指标阳性均应慎用抗结核化疗方案[1] 。有人对…  相似文献   

7.
<正>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新生儿约9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30%阻断失败,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这与胎儿的宫内感染相关[2-3]。HBV宫内感染,是指新生儿出生前发生的HBV感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HepatitisB)是一种致命性的肝脏疾病。系感染乙肝病毒(Hepatis Bvirus or HBV)所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HBV感染率非常之高,因此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成为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点,且其进展很快,但由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抗乙肝病毒的联合治疗(Combined Therapy)已得到了专家们的共识,目前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仍为干扰素以及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它们之间的联合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HBsAg阴性的HBV感染常称为隐匿性HBV感染 ,指血清HBsAg阴性 ,而应用PCR技术检测血清和 (或 )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分为二类 ,其一 ,可检出血清HBV标志 ,包括抗 HBs(+ )、抗 HBc(+ )或抗 HBe(+ ) ;其二 ,所有HBV标志均阴性。我国HBV感染率高达 62 .5 % ,[1] 是隐匿感染存在的基础。 1991年骆抗先等应用PCR技术研究发现[2 ] ,HBsAg阴性的隐匿性HBV感染我国普遍存在 ,单纯性抗 HBc阳性人群中有 30 %~ 35 %血清HBV DNA阳性。因肝组织病理切片较临床更准确反映肝病变 ,对血清HBV DNA阴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炎主张肝穿…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一直是全球性健康问题,我国是肝炎大国,HBV携带者约占人口的10%.慢性HBV携带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1.
1HBV感染状况及危害在所有型别的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危害最大、最深,它是人类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全世界约有3亿HBsAg慢性携带者,这些人中将有25%-30%发展成各种临床肝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约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恩替卡韦(ETV)适宜剂量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达到最佳效果。方法:选取未经过类似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60例,按1∶1的概率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治疗3周、6周和18周。治疗组采用ETV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HBV DNA、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医治3周、6周和1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3周、6周、1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56%与0%,92%与58%,97%与63%(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3周、6周、18周ALT复常水平分别是42%与18%,81%与49%,90%与69%(P>0.05),Hbe Ag由阳转阴试验组与对照组3周、6周、18周分别为2%与0%,2%与0%(P>0.05),5%与0%(P>0.05)。结论:ETV医治阳性乙肝,显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者。从两组比较中可以看出恩替卡韦对于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明显优于阿德福韦酯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IL-2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方法 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19例为联合治疗组,接受IL-2应用1个月后继用拉米夫定的治疗;28例患者为单独应用拉米夫定的对照组。21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11例接受IL-2联合拉米夫定的治疗;10例同样患者单独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慢性肝炎联合治疗和单用组,HBV-DNA阴转率于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为78.9%、84.2%、78.9%和67.9%、67.9%、75.09%。治疗后12个月,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3.3%和17.8%,E抗原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9.4%和10.7%。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联合或单独治疗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6.7%和80%,未见HBeAg阴转和发生血清转换者。结论拉米夫定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确切作用;对于慢性肝炎组,联合IL-2治疗较单独应用拉米夫定血清转换率更高。应用IL-2可使患者OKT4/OKT8比值升高,CT4细胞上升,其有明确的提高细胞免疫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一种致命性的肝脏疾病,系感染乙肝病毒(Hepstis B virus or HBV)所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HBV感染率非常之高,因此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成为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点,且其进展很快。但由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抗乙肝病毒的联合治疗(Combined Therapy)已得到了专家们的共识。目前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仍为干扰素以及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它们之间的联合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吉林医学》2013,34(2):22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大蛋白检测的作用。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患者80例,应用ELISA(酶联免疫)法对HBV大蛋白、PreS1(前S1抗原),以及HBV标志物进行检测;应用PCR(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在进行治疗以前,患者的HBV DNA呈阳性的概率明显比HBeAg以及PreS1 Ag的阳性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大蛋白与HBV DNA呈阳性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治疗以后,HBV DNA呈阳性的的概率要比HBV大蛋白的概率低得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患者的PreS1 Ag、HBV大蛋白,以及HBV DNA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对HBV大蛋白的检测能够有效判断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情况,是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对疾病的进程、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我国较为常见,两者间无交叉免疫,同一患者可同时或先后感染而致体内两种病毒并存[1]。现将我院1992年春季甲肝流行期间收治的两种肝炎病毒合并感染28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2年武汉...  相似文献   

18.
王守义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689-689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小三阳HBsAg、HBeAg(--):或抗-HBe(+)、抗-HBc(+)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健康体检人群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询问自己是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该如何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群体乙型肝炎的感染现状,知晓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在这个群体中的流行情况,为学校针对乙肝防控提供参照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安徽某高校4个年级中各抽取681人,共2 724名在校大学生,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同时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分析乙肝感染免疫标志物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 2724份血清标本中共检出HBV血清标志物1 947份,总阳性率为71.5%。其中,抗-HBs阳性数与性别和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数、抗-HBs阳性数、HBe Ag阳性数和抗-HBe阳性数在是否接种乙肝疫苗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数、抗-HBs阳性数和抗-HBc阳性数在共用物品HBV标志物检出情况以及各年级HBe Ag阳性数和抗-HBe阳性数的检测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徽某高校大学生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中HBsAg阳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坡头区幼儿园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制定乙肝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对2006年幼儿园儿童3176例,分别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检测,然后给予免疫指导。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0.79%;3,4,5,6岁分别为0.13%、0.21%、1.44%、1.60%。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为32.15%;3,4,5,6岁分别为40.98%、38.36%、26.64%、20、25%。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及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弱阳性者给予乙肝疫苗接种指导并实施接种方案。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提示乙肝病毒感染率与免疫预防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及时对免疫低下者进行再次免疫接种乙肝疫苗,以控制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