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急性发作的鉴别指标。方法将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住院患者各12例分为急性乙肝组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组。2组入院时均检查生化和肝炎病毒等指标,并在组间进行比较。结果①急性乙肝组患者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05.4±453.2)IU/L、总胆红素(TBIL)(122.4±76.1)μmol/L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组患者ALT(387.4±321.2)IU/L、TBIL(32.4±40.1)μmol/L,P〈0.05。②当ALT首次降至400IU/L以内时,急性乙肝组血清中HBV-DNA定量11例已转阴,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组无1例转阴,③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患者血清中HBV-DNA定量值明显高于急性乙肝组患者(p〈0.05)。④急性乙肝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9例已转阴;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组无1例转阴;急性乙肝组乙肝e抗原(HBeAg)均已转阴,为HBeAg(-)/HBeAb(+);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组HBeAg虽有数值变化,但变化幅度小,没有发生HBeAg/HBeAb转换的。结论入院时血清中HBV-DNA定量已经转阴或ALT〉1000IU/L及ALT降至〈400IU/L以下时,HBV-DNA定量转阴或HBsAg转阴或已经发生HBeAg/HBeAb转换的两种情况诊断为急性乙肝的可能性大。对于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患者必须抓住时机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抗氧化因子总胆红素(TBIL)、促氧化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ey)和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8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TBIL、Hey以及hs—CRP含量,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中AMI组、UAP组和SAP组TBIL含量分别为(12.1±3.0)p,mol/L,(11.5±2.2)μmol/L,(9.0±1.9)μmol/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3.8±3.6)μmol/L](P〈0.05);此3组Hcy含量分别为(21.3±4.6)μmol/L,(19.4±4.1)μmol/L,(14.8±3.9)μmol/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9.7±3.5)μmol/L](P〈0.05);且冠心病各组间TBIL和Hey含量变化密切正相关。但是hs—CRP含量AMI和UAP组分别为(4.82±1.07)mg/L和(1.33±0.33)mg/L,高于SAP组和对照组[(0.94±0.23)mg/L和(0.89±0.24)mg/L],而SAP组和对照组间hs—CRP水平没有差别。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TBIL和Hey水平呈现出一定相关性,对评估冠心病各临床分型鉴别有一定临床价值;hs—CRP在AMI和UAP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它们风险的独立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及氯沙坦的影响。方法80例CHF患者随机被分为氯沙坦和依那普利组,观察治疗前后UA变化,并比较CHF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血清尿酸浓度。结果①CHF患者心功能Ⅰ~Ⅱ、Ⅲ、Ⅳ级者UA分别为(344±105)μmol/L、(417v112)μmol/L、(488±123)μmol/L;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P〈0.01);②氯沙坦组治疗后UA水平显著降低,(414Ⅰ112)μmol/L、(273±99)μmol/L(P〈0.05);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UA水平随心功能不全加重而明显升高,氯沙坦在改善心功能同时具有降血清尿酸作用。  相似文献   

4.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621-622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GCV)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给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及CMV—IgM转阴率。结果治疗2周CMV—IgM转阴率为55.3%,4周CMV—IgM转阴率为80.3%。GCV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由[(105.56±14.20)μmol/L]降至[(75.25±9.51)μmol/L],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由[(125.56±82.25)IU/L]降至[(56.40±35.50)IU/L],碱性磷酸酶(ALP)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治疗2周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GCV是治疗CMV性肝炎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胱抑素C(Cys C)的表达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作为观察组,4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且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肾功能指标和Cys 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肾功能Ⅰ、Ⅱ级亚组患者的 Scr[(62.31±8.85)μmol/L、(63.58±8.01)μmol/L]、Urea 水平[(4.66±0.77)μmol/L、(4.71±0.82)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s C水平明显升高且表现肾功能Ⅰ级亚组[(1.03±0.21)mg/L]<Ⅱ级亚组[(1.38±0.28)mg/L]<Ⅲ级亚组[(1.71±0.35)mg/L]<Ⅳ级亚组[(1.97±0.41) mg/L];胱抑素C水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负相关,与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Cys C水平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早期反映肾功能损害,其含量越高、肾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糖尿病组(A组)、早期。肾病组(B组)、临床肾病组(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浆Hey浓度,并同步应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FA、VitB12水平,与48例正常对照者(D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UAERl(1.6±5.2)μg/min、HCY(14.8±3.6)μmol/L、FA(9.02±2.06)nmol/L、VitB12(552±162)pmol/L;B组UAER(82.9±45.8)μg/min、HCY(21.1±2.3)μmol/L、FA(7.85±2.45)nmol/L、VitB12(436±135)pmol/L;C组UAER(348.1±123.2)μg/min、HCY(32.3±2.5)μmol/L、FA(5.78±2.33)nmol/L、VitB12(292±92)pmol/L;D组UAER(10.9±5.3)μg/min、HCY(9.1±2.2)μmol/L、FA(10.39±2.93)nmol/L、VitB12(688±208)pmol/L。各组血Hey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组又高于A组和B组(P〈0.05),而FA、VitB1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C组又低于A组和B组(P〈0.05)。Hey与UAER呈正相关(P〈0.01),,与FA、VitB12呈负相关(P〈0。01)。结论定期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Hcy、FA和VitB12有助于预测、判断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催乳素(PRL)水平与进展期白癜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05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病例组)的PRL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98例)比较。结果(1)对照组与病例组催乳素水平数据样本均数及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病例组水平[(275.96±178.51)μIU/ml]低于对照组[(282.98±115.39〉μIU/ml];(2)女性病例组的催乳素水平[(288.68±198.45)μIU/ml]与女性对照组[(303.82±121.62)μ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例组催乳素水平[(256.54±141.72)μIU/ml]与男性对照组[(236.43±84.67)μIU/ml]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催乳素可能并非直接参与或导致白癜风发生及发展。因此它无法作为一项诊断检测指标用于衡量白癜风患病程度,更无法作为中医或维吾尔医学理论中各自癜风辨证分型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用复合辅酶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时患儿肝功能、心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105例IH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2.35个月)与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2.05个月)。二组病例均予保肝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复合辅酶针(100u/次,17.X/d),连续应用14d为1个疗程,部分用2、3疗程。监测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肝脏大小及CK、CKMB、LDH、HBDH、心电图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注射用复合辅酶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血清中TB(88.5±11.9μmol/L)、DB(41.7±13.5μmol/L)、AUr(72.3±6.5U/L)、γ-GT(315.±126IU/L)、TBA(69.3±15.6μmol/L)、CK(75.2±16.5U/L)、CKMB(12.6±2.7U/L)、LDH(154.7±23.8U/L)、HBDH(301.5±16.8U/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脏明显缩小(P〈0.01),心电图明显恢复正常;二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复合辅酶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及内源性胆汁酸水平,可促进胆红素、TBA排泄,具有明显的利胆、退黄作用,同时可保护心肌,促进心肌细胞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膀胱癌组来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共159例,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患者117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以上)4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维生素(Vit)C、Vit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总抗氧化活性(AOA)等。结果膀胱癌组血清VitC、VitE、SOD、GPx、AOA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023±0.006)ms/L比(0.057±0.009)mg/L,(0.082±0.021)mg/L比(0.149±0.012)ms/L,(31±12)kU/L比(201±31)kU/L,(2136±436)U/L比(7674±922)U/L,(0.90±0.04)nmol/L比(1.67±0.29)nmo]/L,均P〈0.01];但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6±4.2)ixmol/L比(3.1±0.9)μmol/L,P〈0.0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VitC、VitE、SOD、GPx均明显高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0.027±0.014)mg/L比(0.012±0.005)ms/L,(0.095±0.019)ms/L比(0.046±0.007)ms/L,(37.1±10.9)kU/L比(14.9±2.7)kU/L,(2422±457)U/L比(1339±264)U/L,均P〈0.01];MDA含量低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7.8±1.1)μmol/L比(25.8±3.6)μmol/L,P〈0.01];2组A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氧化应激有关,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及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链球菌(商品名:贝飞达)口服治疗及早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光疗、清蛋白、酶诱导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贝飞达,每次1粒,每天2次及菌栀黄颗粒每次3g,每天3次。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为(51.23±24.3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12±26.4)μmol/L(P〈0.01),治疗组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时间为(4.3±2.7)d,较对照组的(6.1±4.2)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54.74±47.3)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8.45±32.2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及贝飞达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行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水飞蓟宾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腺苷甲硫氨酸(俗名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选择乙肝后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大于55μmol/L,平均(102.12±22.31) μmol/L.治疗组TBIL为(98.23±17.50)μmol/L,对照组为(113.21±17.70)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予以腺苷蛋氨酸(100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及多烯磷脂酰胆碱(465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联合治疗,疗程2周;对照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465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疗程2周.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TBIL由(98.23±17.50)μmol/L降至(63.56±12.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BIL由(113.21±17.70) μmol/L降至(108.60±24.38)μmol/L,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腺苷蛋氨酸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安全、有效,退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保肝、利尿及间断输注白蛋白等基本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G、AL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G(1.71±0.56)高于对照组的(1.21±0.46),ALT(30.52±4.24)U/L、TBIL(90±22)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76.78±9.24)U/L、(122±2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方案均可很好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而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方案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效果更好,并且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可降低耐药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总胆汁酸及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保肝、利尿和补充白蛋白等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口服,3个月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d口服,疗程48周。治疗结束时,观察血清ALT、HBVDNA及Child-Pugh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HBVDNA阴转率为90.2%,肝功能指标即血清ALT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明显改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能明显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不易产生耐药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补脾肾方联合替诺福韦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脾肾两虚型CHB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诺福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方剂温补脾肾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乙型肝炎病毒(HBV)实验室检查指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ALT(77.17±19.56)U/L、AST(57.53±20.21)U/L、TBiL(16.98±4.72)μmol/L、DBiL(14.96±4.47)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97.68±24.30)U/L、(62.21±17.03)U/L、(19.85±6.87)μmol/L、(17.09±3.0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V-DNA低于本组治疗前、HBeAg阴性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HBV-DNA(67.17±19.56)log10 IU/ml低于对照组的(97.68±24.30)log10 IU/ml、HBeAg阴性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补脾肾方联合替诺福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脾肾两虚型CHB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HBV复制,且用药较为安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脐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65 例, 分为干细胞组 34 例, 其中 Child-Pugh A 级 13 例、 B 级 14 例、 C 级 7 例, 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对照组 31 例, 其中 Child-Pugh A 级 11 例、 B 级 13 例、 C 级 7 例, 给予常规保肝治疗。于治疗后 2、 4、 12 及 24 周观察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 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Child-Pugh A、 B 级患者干细胞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Child-Pugh C 级患者 2 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情况: Child-Pugh A、 B 级患者干细胞组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治疗后 2、 4、 12、 24 周均较治疗前升高, 且干细胞组于 12、 24 周均较对照组升高; 干细胞组胆碱酯酶 (CHE) 治疗后 4、 12、 24 周均较治疗前升高, 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组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组 Child-Pugh C 级患者治疗后 ALT、 AST、 TBIL、 ALB、 CHE、 PTA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经外周静脉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安全有效, Child-Pugh A、 B 级患者的疗效优于 Child-Pugh C 级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与替诺福韦(TDF)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诺福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与谷丙转氨酶(ALT)]、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型(MELD)评分及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性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ALT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TBIL(70.4±22.6)μmol/L、ALT(64.5±34.5)U/L低于对照组的(114.7±31.6)μmol/L、(127.6±54.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EL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MELD评分(9.8±1.4)分低于对照组的(12.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性率92.0%(46/50)高于对照组的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均可改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抑制肝炎病毒复制,联合应用对于TBIL、ALT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更加显著,患者肝功能评分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临床血清学指标,评价和判断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各50例,对照组50例,对其相关血清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69.5±7.0)μmol/L、(143.1±14.2)U/L,高于代偿期肝硬化[(44.6±5.8)Ixmol/L、(77.4±8.6)U/L,P〈0.05];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血清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分别为(28.2±3.7)e,/L和(2024.39±211.40)U/L,均低于对照组(36.1±3.7)g/L、(6169.36±607.42)U/L和代偿期肝硬化[(34.7±4.3)g/L(3571.27±310.01)U/L](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ChE低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和代偿期肝硬化前白蛋白(PA)和腺苷脱氨酶(ADA)分别为(0.14±0.04)mg/I。、(16.17±1.94)U/L和(0.21±0.05)mg,/L、(34.20±3.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和代偿期肝硬化A/G分别为(0.64±0.29)和(I.06±0.30),均低于对照组(1.51±0.21)(P〈0.05),且失代偿期肝硬化低于代偿期肝硬化(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分别为(97.4±9.8)肛g/L和(205.7±20.1)斗g/I。,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68.7±7.5)斗g/L和(124.1±11.8)肛g/L和对照组[(52.3±6.1)U/L和(83.8±7.6)U/L],且代偿期肝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透明质酸(HA)、HI型前胶原(PCⅢ)分别为(211.3±16.4)肛g,/L和(168.1±16.2)U/L,均高于对照组(51.2±5.3)Ixg/L和(79.1±8.0)斗∥L(P〈0.05)。结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几项血清学指标对于不同肝硬化程度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片并进行保肝、休息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胎盘多肽注射液,均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肝及免疫功能,同时记录毒副作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ALT[(48.88±2.21) U/L]、TBil[(14.86±0.93)μmo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2.37±2.73) U/L、(17.21±1.05)μmol/L],观察组PT[(12.11±0.98)s]较对照组[(13.46±1.24)s]短(P<0.05);观察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69.83±3.02)%]、CD4+[(42.96±3.65)%]、NK[(22.87±1.94)%]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19.5%,P>0.05).结论 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