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脑梗死(CI)患者、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及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90例非 ICVD 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酶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分析血清 HCY 水平与 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研究对象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 HCY 水平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之间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ICVD 患者血清 HCY 水平与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③三组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均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ICVD 发生的危险因素,HHCY、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等3个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2个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HCY 是 ICVD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 HHCY 与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发病风险及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关系。方法抽取某医院427名无心血管病史的医务人员(35~59岁)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最近一次体检报告,分析其MS及各组分发生情况。采用国人ICVD发病危险简易评估工具评估研究对象10年ICVD发病风险,分析MS各组分对医务人员ICV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共检出MS患者76名(17.8%)。除≥55岁女性外,其他年龄段的女性及各年龄段男性ICVD的发病风险均低于平均参考水平。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空腹三酰甘油升高者的ICVD发病风险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是ICVD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大部分医务人员ICVD发病风险不高;但MS组分中,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可增加35~59岁医务人员ICV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血浆亮氨酸脑啡肽(PLEK)含量的变化,以研究针刺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辨证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LEK发现(1)针刺前ICVD组比慢痛组高(P<0.05),而与健康组相似;针刺后ICVD组显著低于两个非ICVD的对照组。(2)针刺可使原先PLEK含量较高的阴虚组下降(P<0.001),而原先PLEK含量较低的阳虚组则上升(P<0.05);同时针刺可使原先PLEK含量较高的超重ICVD患者下降(P<0.01),而原先PLEK含量较低的不超重ICVD患者则不变。(3)针刺后PLEK含量变化与耐痛阈呈正相关。以上提示ICVD的PLEK含量与中医辨证有关,针刺则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作者认为PLEK可作为研究中医辨证与针刺作用的一个指标,但其与ICV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关系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4.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已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2004年2月-2006年3月我们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ICVD患者13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建华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16-1617
目的:探讨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10例健康人做TC、TG、HDL、LDL-C、MT、斑块位置、斑块性质及形态、颈动脉狭窄情况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组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青年ICVD组血TC、TG、LDL-C明显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青年对照组HDL明显高于青年ICVD组(P<0.05)。结论:青年ICVD组患者MT明显增厚,斑块发生率高,MT厚度与血TC、TG、LDL-C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针对危险因素干预对青年ICVD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其四高(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的发病率更有上升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加大对ICVD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预防及治疗的研究,尤为重要.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脑缺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遗传性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是当今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中8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作为ICVD的一般危险因素,已知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和心脏病等。目前的研究证实ICVD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某些遗传基因多型性是ICVD的危险因素。现就当前研究较多的几种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余传庆  张梅  薛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8):831-834,83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240例确诊的ICVD患者(ICVD组,又分为有CAS斑块组123例和无CAS斑块组117例)和2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状况,并对血浆Hcy和MMP-9水平与CAS的斑块及其硬化程度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CVD患者Hcy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ICVD患者斑块组Hcy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 < 0.01)。ICVD组颈动脉IMT与Hcy和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 0.05);ICVD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Hcy及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 0.05);ICVD组血浆Hcy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 0.01)。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及冠心病对ICVD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影响较大。结论: ICVD患者中,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和MMP-9升高有关,CAS程度愈高,其相关性愈大,ICVD患者Hcy和MMP-9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ICV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脑侧支循环对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ICVD具有良好的代偿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显示,miRNA在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侧支循环建立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作为ICVD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就miRNA与ICVD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康爱英  王国庆 《医学争鸣》2004,25(19):F002-F00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B12)水平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46例ICVD患者血中FA,VitB12,Hcy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ICVD患者血清FA,Vit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7±1.7) vs (7.1±2.0),P<0.01],Hcy含量则比对照组高[(246±159) vs (294±186),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乏FA,VitB12和高Hcy是ICV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中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患病危险度并预测个体化干预后效果.方法 以随机抽样所得122例中老年人为对象,根据中科院阜外医院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总结的有关ICVD综合危险度评估工具表4-4对122例中老年人未来十年ICVD危险度评估.对其进行个体化干预并预测未来五年发生确定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对122例中老年人ICVD危险度干预后.经统计学分析.干预前后危险度下降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经本研究人群验证:建立正确、早期、系统的ICVD危险度评估和个体化干预后预测.可以显著降低ICVD的患病率.对现阶段中老年人群的ICVD的患病危险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较高的预防价值,极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抵抗(IR)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相 互关系的研究是目前临床所瞩目的课题,IR 被认为 是导致 ICVD 的重要危险因子,对 IR 的治疗目前尚 无特效的方法;针刺治疗 ICVD 改善 IR 的报道极 少,本文应用针刺治疗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缺血性脑 血管病患者,观察其相关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后的 变化,试图从针刺改善 IR 的角度来阐明针刺防治 ICVD 的作用机理、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原因之一,对ICVD或ICVD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在早期发现、预防及控制ICVD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早期检测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无创技术成为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热点,主要技术有: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研究肱动脉内皮损伤情况;检测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脉压和脉压指数,评估大动脉僵硬度;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测量踝臂指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上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ICVD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ICV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567例接受了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的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VD检出的影响因素。结果 ICVD检出率为41. 1%,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8. 7%,女性检出率为45. 1%,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质指数、舒张压是男性ICVD检出的危险因素,年龄、舒张压是女性ICVD检出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发现的高风险因素为用于筛查高风险人群,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寇海林  鹿育萨  张雪娥 《医学综述》2006,12(14):837-840
近年来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升高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就Hcy和PAI-1各自的特性、影响因素、同ICVD的关系及致ICVD的机理等几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134例年龄≤45岁、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ICVD风险评估,以明确现行ICVD风险评估方法对青年男性患者ICVD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45岁,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134例。收集其发病前临床资料,根据传统ICVD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体质量、吸烟史、糖尿病和血脂水平),按照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其本次发病前的ICVD风险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 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中,检出的前3位风险因素为超重和肥胖、吸烟及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占20.0%~30.0%。根据传统风险因素,按照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患者发病前的ICVD风险进行评估,发现ICVD 10年发病绝对风险仅为2.09%,属于低风险患者。与同年龄段人群ICVD 10年发病平均风险相比,该组青年男性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增加1.66倍;与ICVD 10年发病最低风险相比,该组青年男性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平均增加5.70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者占44.0%,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者占56.0%;梗死相关血管以前降支为主,其次是右冠状动脉。结论 青年男性是冠心病的易患人群,但我国现行的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明显低估年龄≤45岁的男性ICVD风险,不能很好地预测其ICVD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陈洁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0):1365-1369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病人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炎症和凝血因子等的影响。方法选取ICVD病人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行动脉介入治疗后常规治疗,给予丁苯酞口服。高剂量组加用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每天1次;低剂量组加用1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不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3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氧代谢、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指标,以及治疗9个月后ICVD复发情况。结果与术后次日比较,3组病人术后14 d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 < 0.05~P < 0.01),且高剂量组病人以上各项指标均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 < 0.05~P < 0.01),低剂量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3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9个月,高剂量组ICVD复发率均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 < 0.05和P < 0.01),而低剂量组和对照组ICVD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ICVD病人动脉介入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炎症和凝血因子等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20 mg阿托伐他汀长期口服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得更为理想的改善效果,进一步降低ICVD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抵抗(IR)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相互关系的研究是目前临床所瞩目的课题,IR被认为是导致ICVD的重要危险因子,对IR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方法;针刺治疗ICVD改善IR的报道极少,本文应用针刺治疗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观察其相关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试图从针刺改善IR的角度来阐明针刺防治ICVD的作用机理、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并评估社区45~59岁年龄段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的发病危险。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上海市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59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上海市沪东社区33个居民委员会(居委会)中的5个,每个居委会选取符合标准的社区居民138例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90例。本研究由问卷调查(性别、年龄等及健康状况、既往史),体格检查(体质量、血压等),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等)组成。比较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ICVD危险因素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10年ICVD发病危险度得分与《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的对应参考值(危险评估参考值),评估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比较不同性别需干预率。结果 最终纳入636例,其中男262例(占41.2%),女374例(占58.8%)。男性BMI升高发生率和吸烟率均高于女性(P<0.05);其余危险因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控制不良发生率升高(P<0.001);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控制不良发生率和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升高(P<0.001)。男性50~54、55~59岁年龄段及女性45~49、50~54、55~59岁年龄段ICVD发病危险度得分均高于危险评估参考值(P<0.05)。男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53.8%(141/262)和40.5%(106/262),女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79.7%(298/374)和13.9%(52/374)。男性需干预率为5.7%(15/262),女性需干预率为6.4%(24/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720)。结论 本社区中年人群中,除了45~49岁年龄段的男性,ICVD平均危险度得分均高于参考值,提示将ICVD一级预防的防线前移,年龄段下移,将是今后社区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应用超声检测并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病变血管反应性(VR)的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对60例ICVD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并测定血管反应性,将各项超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ICVD患者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指标PSV、EDV、MFV均无明显改变;重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PSV、EDV、MFV明显增高(P<0.01).ICVD患者V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颈动脉狭窄分级程度的加重,VR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VR是早期ICVD判定的敏感指标.对VR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判断脑血管舒缩功能的储备能力,并预测ICV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