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献血观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影响大学生献血行为因素,提出解决办法,为采血机构化解献血瓶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概率抽样法分层抽样,随机抽取985计划大学、211工程大学、普通院校、军事院校的191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并用χ2测验作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大学生的性别、籍贯与其献血率无明显关系;②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的献血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4.545,P<0.01);军事专业类学生献血率较高,而其他专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③"211工程大学且属于985计划"的学生及"普通院校"学生的献血率与"211工程大学"普通生和"军事院校"学生的献血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67.407,P<0.01);④月生活费≥1000元组的学生献血率相对较高,而其他组学生献血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⑤大学生志愿献血主要是为帮助病人而无偿用血;不愿意献血的主要原因在于害怕传染疾病、担心健康受影响;⑥大学生志愿献血的前提主要在于采血流程的规范化、透明化。工作人员可根据献血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即时采血,目前周边地区多以"个别"献血为主。结论大学生作为献血队伍的生力军有着很大的再发展空间,应结合大学生对献血的考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献血制度,扩大宣传,使大学生对献血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救死扶伤、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合理采血,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安全。方法调查2010年6~11月在成都市血液中心同一辆流动采血车上志愿无偿献血的6 577人次,对BMI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去除了献血量影响后,BMI20组与20≤BMI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献血量作为分层变量,分层χ2MH=12.100,P0.01)。调整了献血量后BMI的综合ORMH=0.600,20≤BMI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为BMI20的献血者的0.6倍。结论 BMI与献血反应发生率有关,不同BMI献血者献血反应率有差别,BMI20组反应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王清  胡铁民 《护理学报》2004,11(7):24-25
目的了解血站外无偿献血采血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2008人次采血200ml的采血时间予以记时。然后对超过3min者在性别、年龄、献血次数以及血型等方面与3min内的比较。结果性别对采血时间无影响;采血时间超过3min者,年龄越小比例越大;与献血的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初次献血的人比献血2次及以上的高出9.65个百分点;与各种血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能血型与人的性格有关,从而间接影响采血时间。结论针对影响采血时间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缩短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4.
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了解和认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无偿献血的33651人,对献血量及献血次数的不同分类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献2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483人(2·21%),再次献血者19人(0·08%);献4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245人(2·26%),再次献血者15人(0·14%);献200ml与400ml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524,P>0·05),两组内献血数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χ2=0·762,P<0·05)。结论200ml与400ml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明显关系,但献血次数对献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服务质量对北京市民参加无偿献血意向的影响程度,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献血服务管理,促进市民自愿无偿献血的意向。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北京市1031名献血与922名未献血的公民做现场和Email问卷调查,了解其无偿献血意向与对采血服务的评价及满意度,做市民献血意向与服务评价、献血者与非献血者服务质量评价比较、市民是否愿意多次献血与采供血机构人员的服务态度关系、市民是否愿意多次献血与采血环境的关系等分析。结果献血意向与献血服务评价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尊重献血者"尤为重要(r=0.23),采供血机构人员的服务态度与市民是否愿意多次献血显著相关(χ(22,1280)=24.787,P<0.05),采血环境与市民是否愿意多次献血显著相关(χ(22,1269)=23.579,P<0.05)。结论献血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献血的意向;为献血者提供友善、周到、专业的服务品质可促进自愿无偿献血率的提高、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无偿献血时诸多因素对捐血者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方法 设计捐血者性格调查表,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简称VAS)对814名捐血者相关因素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捐血者的疼痛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1);定期和偶尔捐血者的疼痛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一次献血200 ml或400 ml的疼痛值无显著性差异(P>0.5),但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捐血者疼痛值高于捐献全血的(P<0.002);单采血小板采血针头与400 ml和200 ml采血针头疼痛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静脉、正中及贵要静脉穿刺疼痛值无显著性差异(P>0.2);采血护士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2).结论 捐血者静脉穿刺疼痛与捐血者性格、献血次数、献血类型、采血针头有直接关系,与静脉穿刺部位及采血护士的操作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及4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1、IGF-1R的表达。结果 IGF-1在对照组和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60.8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0.004,P〉0.05);过度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23.91%,差异有显著性(χ^2=4.147,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1阳性表达及过度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χ^=25.434、4.328,P〉0.05),而过度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7.163,P〈0.05)。IGF-1R在两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0%和60.87%,差异无显著性(χ^2=.511,P〉0.05);过度表达率分别为0和36.96%,差异有显著性(χ^2=.117,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1R阳性表达及过度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χ^2=.550、4.369,P〉0.05),而在高分化与中、低分化内膜癌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859、8.584,P〈0.05)。结论 IGF-1I、GF-1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预测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某医科院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干预其献血行为,提出相应建议,扩大和稳定大学生无偿献血者队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28人参加过献血,献血率为1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学生的性别、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献血的意愿、同伴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献血行为(P0.05)。此外,中心血站的宣传与服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结论大学校园应改进无偿献血宣教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献血意识;采血机构需提升服务质量,缓解献血过程的恐惧感,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推动高校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2021年南昌地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与分布特征,为制定不良反应预防措施,降低反应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管理系统中献血不良反应信息,分别从献血类型、性别、献血重复性、献血组织方式、学历、年龄、季度分布、发生环节、严重程度等因素比较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91 168次无偿献血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52次,发生率0.61%;献血不良反应均为非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为主;献全血与献单采血小板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556,P<0.05);男性与女性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472,P<0.05);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308,P<0.05);团体组织献血与个人自发献血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289,P<0.05);不同学历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皮下瘀血的原因。方法统计采血中及采血后出现瘀血的献血者人数,并予以追踪随访。结果献血者献血后皮下瘀血率为1.01%(98/9 673)。其中女性献血者的瘀血率(1.20%)高于男性献血者(0.77%),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2χ=4.29,P<0.05)。结论针眼按压不当、冬装袖口太紧,尤其是女性初次献血者精神紧张、恐惧是导致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需进一步加强告知义务和宣传力度,使其充分了解献血后的正确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献血者在初次和重复献血时检验结果不合格的情况,了解重复献血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为开展献血人群的市场细分、组建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10年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对献血者初次和重复献血时的ALT、HBsAg、Anti-HCV、梅毒(SYP)、Anti-HIV5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不合格情况和同期203 423人次献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项指标不合格率随献血次数增多呈逐步降低的趋势,第1次献血人群中不合格率最高。第3次和第4次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比较:χ2=16.82,P〈0.05;第1次和第2次献血人群HBsAg不合格率比较χ2=19.46,P〈0.05,第3次和≥第4次献血人群比较χ2=14.61,P〈0.05;第1次和第2次献血人群SYP不合格率比较χ2=62.55,P〈0.05,第3次和≥第4次献血人群比较:χ2=22.24,P〈0.05。ALT、HBsAg、SYP不合格多见于≤3次献血人群。第1次和第2次献血人群Anti-HCV不合格率比较χ2=51.30,P〈0.05;第2次和第3次献血人群比较χ2=13.35,P〈0.05。≤2次献血人群中Anti-HCV不合格率高。结论献血次数越多的重复献血者血液更安全,以献血≥4次的重复献血者组成固定献血者队伍,有利于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谷丙转氨酶(ALT)不合格率及人群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速率法对2009-2012年无偿献血者的248 164份血液标本进行ALT含量检测。结果 2009-2012年保定市无偿献血者ALT的总不合格率为0.97%,ALT不合格数占总不合格数的比例逐年增加(χ2=59 968.04,P〈0.01)。不同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比较,男性高于女性(χ2=653.71,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ALT不合格率增高(χ2=196.88,P〈0.01);学生是ALT不合格率最低的献血人群,其次为农民,最高的是职员。结论加强献血前宣传和献血队伍管理,以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ALT检测合格标准是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流变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的血流变各项指标中,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值等12项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献血对献血者的血流变有直接影响,提示健康适龄公民定期适量献血可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体重标准对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中学生献血反应的对策,降低其献血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本市18周岁以上的中学生献血者。2005年以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体重标准为男≥50kg,女≥45kg。2005年以后将中学生献血体重标准定为:男≥52kg,女≥47kg。分析2001~2004年不同性别、体重组献血反应情况;并以2001~2004年的献血者为对照组,2005~2008年的献血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低体重组与高体重组相比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χ2=9.94,P〈0.01;女:χ2=5.18,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1)。结论提高献血体重标准可降低中学生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献血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无偿献血人群之间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中,共954例发生献血反应,总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09%.男性与女性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5%(525/25 548)和2.15%(431/20 08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4,P>0.05);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9,P<0.01),其中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58%(545/15 209);不同职业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6.20,P<0.01),其中学生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87%(520/8 854),军人献血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24%(10/4 120);不同学历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43,P<0.01),其中低学历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75%(92/2 454).结论 18~25岁年龄段、学生、低学历无偿献血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采血时应引起注意,给予减慢采血速度、心理疏导、口服葡萄糖酸钙、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等干预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2017年山东省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促进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41所高校大学生各年度(2013—2017年)无偿献血资料,分析近5年大学生献血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类型学校(公立vs民办,医学vs非医学)学生献血率的差异。结果大学生献血率由2013年的3.36%上升到2017年的6.56%(P0.01),献血量由24 684 U增长到45 235 U,增幅为83.26%。各年度民办学校献血率(6.12%—17.22%)均显著高于公立学校(2.68%—4.47%,P0.01),医学类院校献血率(13.66%—20.96%)高于非医学院校(2.70%—5.67%,P0.01)。结论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群体,有必要完善招募策略,改进宣教模式,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促进无偿献血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全程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方法:制定完善的献血健康教育方案,并制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资料,对无偿献血者实施献血前、献血过程中和献血后健康教育。结果: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前后无偿献血者初复检不合格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和反应的严重程度、再次献血率和一次献血400ml人数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开展全程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献血者献血条件符合率和再次献血率,降低献血反应率,提高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英  张亚  高梦姣  何思思 《全科护理》2014,(15):1345-1346
[目的]了解长沙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以探讨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大学生的献血意识,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随机选择长沙市7所高校各年级学生1 0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9.7%的学生知道有无偿献血活动但很少关注,20%的学生知道有相关活动但从未关注,知道并经常关注的仅占15.6%;学生对献血常识中"《献血法》""世界无偿献血日"和"成分献血与全血献血的区别"三项知之甚少;"采血器具不卫生会传染疾病""认为自己身体差"为影响大学生献血的主要认知因素。[结论]长沙市在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关注度不够,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需要采取各种更科学更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献血法》和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无偿献血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济南市无偿献血者抗-HCV流行情况.确定低危献血群体,为安全输血提供保障。方法:选择2002~2004年济南市无偿献血者163854人,应用ELISA法检测其抗-HCV。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济南市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0.52%(847/163854),2002~2004年阳性率分别为0.75%、0.43%、0.36%.(χ^2=94.08,P〈0.001);男性阳性率为0.37%、女性阳性率为0.35%,差异无显著性(χ^2=0.17,P〉0.05);初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53%,多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27%,差异有显著性(χ^2=23.45,P〈0.001);18~30岁、31~40岁、41~55岁不同年龄段阳性率分别为0.37%、0.39%、0.23%,差异无显著性(χ^2=2.93,P〉0.05);不同职业间(学生、现役军人和其他职业)阳性率分别为0.33%、0.41%,差异有显著性(χ^2=3.85,P〈0.05)。结论:多次献血者或学生、现役军人是安全输血的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某医科院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干预大学生献血行为,扩大并稳定大学生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以自行开发的《无偿献血动机评价量表》为研究工具,于2014-2015年2次学校集体献血期间,对该校649名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未献血的原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献血者和非献血者在献血动机各因子上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献血动机对献血行为影响的差异。结果 1)未参与献血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作学习太忙(23.3%)、对血液采集过程感到恐惧(23.1%)、从没想过要去献血(12.9%)等;2)献血者的压力(P0.001)、内部奖励(P0.05)、外部奖励(P0.05)、自我效能(P0.001)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献血者,恐惧水平(P0.05)低于非献血者;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恐惧、自我效能、外部奖励为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主要因素。结论 采血机构需进一步提高献血服务的质量,缓解献血过程的恐惧感,有针对性地调整无偿献血的激励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宣教活动,促进大学生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