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结扎处理后,对心肌形态学及心功能的影响,以建立适合移植干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研究的稳定、可靠和更合乎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五组。即:结扎(15、30、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于处理后1 d、1周2、周或4周动态观察心肌梗死变化,并于处理一月后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ax)。结果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至少需要结扎30 min。结扎(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已绝大部分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6、0 min)再灌或结扎非再灌各组ASP、DAP、LVSP、±dp/dt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并见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建立了实验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min以上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不仅合乎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而且梗死部位、梗死区域面积稳定,适合于移植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处结扎处理后,分析心功能的变化与缺血再灌后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雄性 Wistar 大鼠 70 只,随机分为 6 组即:假手术组,结扎(15、30、45、60 min)再灌注、结扎非再灌注.于处理后行心导管插管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ax).结果 引起明显的心肌粳死至少需要结扎 30min.结扎(45、60min)再灌注、结扎非再灌注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绝大部分已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60 min)再灌注或结扎非再灌注各组 ASP、DAP、LVSP、±dp/dt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粳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rnin以上的大鼠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灶,而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降低与心肌梗死面积的增加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处结扎处理后,分析心功能的变化与缺血再灌后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雄性 Wistar 大鼠 70 只,随机分为 6 组即:假手术组,结扎(15、30、45、60 min)再灌注、结扎非再灌注.于处理后行心导管插管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ax).结果 引起明显的心肌粳死至少需要结扎 30min.结扎(45、60min)再灌注、结扎非再灌注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绝大部分已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60 min)再灌注或结扎非再灌注各组 ASP、DAP、LVSP、±dp/dt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粳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rnin以上的大鼠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灶,而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降低与心肌梗死面积的增加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处结扎处理后,分析心功能的变化与缺血再灌后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雄性 Wistar 大鼠 70 只,随机分为 6 组即假手术组,结扎(15、30、45、60 min)再灌注、结扎非再灌注.于处理后行心导管插管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ax).结果 引起明显的心肌粳死至少需要结扎 30min.结扎(45、60min)再灌注、结扎非再灌注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绝大部分已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60 min)再灌注或结扎非再灌注各组 ASP、DAP、LVSP、±dp/dt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粳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rnin以上的大鼠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灶,而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降低与心肌梗死面积的增加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竹叶总黄酮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竹叶总黄酮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的方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测定假手术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竹叶总黄酮组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最大压力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 ax)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和频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竹叶总黄酮组、辛伐他汀组LVSP和+dp/dtm ax均显著升高(P<0.01),LVEDP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减少(P<0.01,P<0.05);竹叶总黄酮组+dp/dtm ax显著高于辛伐他汀组(P<0.05)。结论:竹叶总黄酮能够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阿霉素诱导大鼠心衰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通过阿霉素(Adriamyc in,ADR)腹腔注射给药(Adriamyc in,ADR)试图造成大鼠心衰,探讨建立大鼠阿霉素心衰动物模型的给药方案,为研究心衰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措施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25只,随机分成模型组(n=15)和对照组(n=10)。模型组:腹腔注射ADR(4 mg/kg,用注射用水配制成2 mg/m l溶液,即2 m l/kg,每周1次,共6周,累积总量24 mg/kg;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注射用水。于末次注射停药后2周,测量体重(BW)、心室质量(VW)、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最大压力上升及下降速度(±dp/dtm ax),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SP、LVSP、±dp/dtm ax均明显减小,LVEDP明显升高;病理学结果证实符合心肌病样改变。结论:多次间断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阿霉素可明显损害心脏的功能,是建立大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处理的适宜方法,并通过评价其对心肌形态和心功能的影响,建立适合移植干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研究的稳定、可靠和更合乎发病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AuI)动物模型。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SD)大鼠14只,麻醉后动物在呼吸机支持下打开胸腔,暴露心脏,于LAD中上1/3处结扎,并在结扎前后通过多外围设备转接器(MPA)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连续监测心电图; 4周后再次开胸取出心脏,利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及MPA系统检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力上升及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等左室心功能指标;并测定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心肌梗死面积(MIS)等指标来评价AMI模型的建立情况。另选仅开、关胸后存活的10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造模成功率为71.43%(10/14只);心电图动态监测在LAD结扎后出现ST-T抬高的融合波,30 min后可见Q波:4周后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及MPA系统检测显示LVSP、±dp/dtmax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LVEDP则明显升高;病理组织切片可见结扎区域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肌丝断裂溶解、细胞核固缩甚至碎裂、间质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心肌被纤维组织取代,且MIS变化较为恒定[(44.38±8.04)%]。结论通过结扎LAD,于4周后能够形成梗死部位和MIS稳定的AMI模型,且合乎临床AMI的发病机制,适用于移植细胞再生修复梗死心肌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细胞移植研究用大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处理的适宜方法,建立适合细胞移植研究的稳定、可靠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方法14只SD大鼠麻醉满意后,在动物呼吸机的支持下打开胸腔,于LAD中上1/3处结扎,并在结扎前后通过多外围设备转接器(MPA)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连续监测心电图;4周后再次开胸取出心脏,利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MPA系统检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力上升及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等左室心功能指标:并测定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心肌梗死面积(MIS)等评价AMI模型的建立情况。另选仅开、关胸后存活的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造模成功率为71.43%(10/14);心电图动态监测在LAD结扎后出现ST-T抬高的融合波,30min后可见Q波;4周后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MPA系统检测显示LVSP、±dp/dtmax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LVEDP则明显升高(P<0.01);病理组织切片可见结扎区域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肌丝断裂溶解、细胞核固缩甚至碎裂、间质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心肌被纤维组织取代:且MIS变化较恒定(44.38%±8.04%)。结论通过结扎LAD,于4周后能够形成梗死部位和MIS稳定的AMI模型,适合于移植细胞再生修复梗死心肌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石榴多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石榴多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的心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 min,再灌注180 min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伪结扎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石榴多酚(150、300、600 mg/kg)组。连续监测心功能变化,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伪结扎组相比,缺血/再灌后各组大鼠的心功能指标中,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P<0.01),左室最大舒张压(LVEDP)明显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模型组相比,石榴多酚(150、300、600 mg/kg)组缺血再灌大鼠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LVSP、LVEDP及±dp/dtmax)显著改善(P<0.05);LDH、CK和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性增加(P<0.01),心肌梗死程度减轻(P<0.01)。结论石榴多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石榴多酚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心肌梗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室重塑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多柔比星腹腔注射建立DCM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F组),扩张型心肌病组(M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F组用氟伐他汀20 mg.kg-1.d-1灌胃,M组和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进行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浓度检测,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F组死亡率低于M组(P<0.05);与C组相比,M组大鼠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室相对质量、CVF和MDA均增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 ax)和TAOC均降低(P<0.05);与M组相比,F组大鼠的LVEDD,LVESD,LVEDP,CVF,MDA和心室相对质量均降低(P<0.05),LVEF,LVFS,LVSP,±dp/dtm ax和TAOC均升高(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够改善心室重塑和心功能,抗氧化应激作用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苦参碱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组,硝酸甘油组,苦参碱2.5、5、10mg/kg剂量组。应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记录结扎前、结扎后5、15、30和60min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终末舒张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5、15、30,60min,模型组大鼠LVSP、 dp/dtmax、-dp/dtmax明显降低(P<0.05或P<0.01),LVEDP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5、15、30、60min,静脉注射苦参碱2.5、5和10mg/kg均可使大鼠LVSP、 dp/dtmax、-dp/dtmax明显升高(P<0.05或P<0.01),LVEDP明显降低(P<0.05或P<0.01)。此作用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15、30min最明显,且随着药物剂量增加,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结论静脉注射苦参碱可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缺血及梗死面积的影响,阐明EPO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大鼠心肌I/R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以6-0号丝线在冠状
动脉左前降支下穿过,不予以结扎;I/R组(n=8),以6-0号丝线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过,并结扎,在结扎线中埋置松解线,45 min后,松解结扎线,实现再灌注; EPO组(n=8),手术过程同I/R组,在再灌注开始即刻,给大鼠腹腔内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 000U?kg-1。再灌注24 h后用多导生理仪记录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SP)、舒张压(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压(LVD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心室收缩期室内
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心室舒张期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in)的变化;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Evan’s blue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进行心肌染色,测量心肌缺血及梗死范围。结果:45 min的缺血和24 h的再灌注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 3组大鼠SP、DP和LVSP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大鼠LVDP和LVEDP明显升高,但dp/dtmax和dp/dtmin明显下降(均P<0.05);与I/R组比较,EPO组 LVDP、LVEDP、dp/dmax和dp/dtmin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TUNEL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EPO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均P<0.05);与I/R组比较,EPO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5)。心肌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无缺血区和梗死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EPO组大鼠心肌有明显缺血区和梗死区;与I/R组比较,EPO组大鼠缺血范围略为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范围明显减少(P<0.05)。结论:EPO能够显著缩小I/R大鼠的心肌缺血及梗死范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进而对心肌I/R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 SD 大鼠40只,随机数字量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白藜芦醇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结扎前15 min 及再灌注前1 min 经舌下静脉注射白藜芦醇10 mg/kg。BL420S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评分,记录左心功能指标 LVSP、LVEDP、± dp/dtmax。TTC 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测定血浆中 CK-MB、MDA 含量及SOD、GSH-Px 活性。结果:白藜芦醇与缺血预适应组或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律失常评分下降(P <0.01),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 <0.01或 P <0.05),LVSP 提高、LVEDP 下降、±dp/dtmax 提高(P <0.05或 P <0.01),CK-MB、MDA 含量减少(P <0.05),SOD、GSH-Px 活性增强(P <0.05或 P <0.01)。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抗氧化作用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复制24只杂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模型,应用与生理盐水、丹参对比的方法观察通脉灵对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脉灵小剂量组(TM1G)、通脉灵大剂量组(TM2G)和丹参对照组(DSG)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I)、左室内压峰值(LVSP)及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sx)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NSG)。本实验证明,通脉灵主要是通过保护心肌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而防止缺血再灌注时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地尔硫卓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地尔硫卓防治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地尔硫卓组(2mg/min冠脉内)和假手术组。前两组行冠状动脉结扎3h,松解1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AMI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最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AMI前相比,对照组AMI后3h、左室收缩压(LVSP)、心排量(CO)和左心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显著下降(均P<0.05,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1h仅LVSP显著恢复(P<0.05),然而±dp/dtmax继续显著下降(P<0.05);而地尔硫卓组AMI后3h各项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同;但再灌注后1h LVEDP、±dp/dtmax和CO均显著恢复(均P<0.05),且比对照组更显著(均P<0.05)。对照组MCE和病理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高度一致(P>0.05),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ANR)分别为78.5%和82.3%,心肌坏死范围(NA)占LA的98.5%;而地尔硫卓组两方法所测LA均与对照组相当(均P>0.05),但ANR仅分别为20.6%和19.9%,NA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灌注即刻和再灌注后1h冠脉血流量仅占AMI前的45.8%和50.6%(均P<0.01),而地尔硫卓组冠脉血流量分别提高到80.4%和79.3%,比对照组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相似文献   

16.
淫羊藿总黄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TNF—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淫羊藿总黄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70)。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2次(170mg/kg),6周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以左室射血分数≤45%确定模型复制成功,将CHF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心衰对照组、美托洛尔组及淫羊藿总黄酮组,18周后使用左心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包括心率(heartrate,HR)、左室舒张末压(1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ressure,LVEDP)、左室收缩压(1eftventricularsystolicpressure,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maximalrateofleftventricularpressureofdevelopment,+dp/dtmax)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maximalrateofleftventricularpressureofdecline,-dp/dtmax),观察心室质量指数(ventricularmassindex,VMI)和左室质量指数(1eftventricularmassindex,LVMI),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水平,并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衰对照组HR、LVEDP、VMI、LVMI和血浆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LVSP和±dp/dtmax显著下降(P〈0.01),心肌细胞周围胶原组织明显增多,出现心肌纤维化;与心衰对照组比较,淫羊藿总黄酮组及美托洛尔组HR、LVEDP、VMI、LVMI和血浆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dp/dtmax显著上升(P〈0.01),心肌纤维化明显改善。结论淫羊藿总黄酮能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其作用可能与降低心力衰竭大鼠血浆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红花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在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运用SMUP-PC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左心室功能指标。结果;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进行性下降,LVSP,+dp/dtmax,-dp/dtmax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1),而LVEDP明显上升(P<01),应用给花注射液后,与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增强了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结论:红花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左心室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模型,4周后随机取10只予ATRA20 mg/(Kg.d)灌胃(维甲酸组),另10只予等量纯净水(糖尿病组)。8周后分别测量各组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和室内压上升达最大速率所需时间(t-dp/dt),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另设对照组。结果:全反式维甲酸可使糖尿病大鼠LVMI、LVEDP和(t-dp/dt)值降低、LVSP、(+dp/dtmax)和(-dp/dtmax)值升高,其可明显减少心肌间质内胶原堆积和线粒体肿胀,肌原纤维断裂、溶解现象较轻,细胞排列较整齐;微血管腔内皮细胞肿胀较糖尿病组轻。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心肌肥厚,对糖尿病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俞原配穴针刺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配穴组、单穴组各12只,除对照组外每组大鼠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配穴组给予针刺神门、大陵、心俞、厥阴俞穴,单穴组仅针刺内关穴,对照组与模型组不作处理.比较各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心率等心功能指标,观察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 干预15 d后,与模型组比较,配穴组大鼠的LVSP、+dp/dtmax、-dp/dtmax、心率、SOD、GSH-PX水平较高,MDA、LPO、LVEDP较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配穴组LVSP、+dp/dtmax、-dp/dtmax SOD、GSH-PX水平较高,LPO水平较低(均P<0.05);配穴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模型组及单穴组(均P<0.05).结论 俞原配穴针刺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俞原配穴针刺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心肌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槐定碱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制备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槐定碱低、中、高(5、10、20 mg/kg)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0只。实验结束后测定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和心脏质量指数(HM/BM),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dp/dtmax降低,LVEDP升高,HM/BM升高(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加药各组的±dp/dtmax升高,LVEDP降低,HM/BM降低,除低剂量组-dp/dtmax外,余者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电镜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细胞肌丝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肌丝溶解,线粒体肿胀,嵴模糊不清,有显著的病理学改变;槐定碱低剂量组的肌丝溶解有轻微恢复,中、高剂量组肌丝溶解现象消失,肌丝排列整齐。结论槐定碱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