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法"在推拿治疗中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从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药方剂治法有八法,同样,推拿治法中也有“推拿八法”——即温、补、通、泻、汗、和、散、清。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济阴近编》一书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处方用药遵循了“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以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经、带、胎、产、杂病,对妇科临床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在治疗外感发热病及杂病过程中体现了“扶阳抑阴”、“保胃气、存津液”、“调阴阳”等扶正与祛邪的治疗方法,具体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和“因势利导”的特点,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今就“因势利导”表现于八法中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焦脾胃亦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病,故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伤寒论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八法兼备,通过归纳仲景方中不同方剂所属之法,结合现代研究,就《伤寒论杂病论》之八法治疗脾胃病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仲景之方,总结仲景八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列举补中益气汤在肛肠科中几种常见病的临床应用,说明了尽管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但只要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特色。  相似文献   

6.
唐润霞 《河南中医》2006,26(5):76-76
不同的疾病,若其病机相同,就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此谓之“异病同治”。此类例子很多。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2例患者,一为长期发热,一为泄泻,均获治愈。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析八法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结合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方法,在治疗上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为遣方用药的依据。承先启后地发展了《内经》关于八法的理论,丰富了八法的内涵,拓展了八法的应用。为后世应用八法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扩大经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崩漏、淋证、癃闭三则验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结论:临床上治疗不同的病证,其主病,主症及病位虽各不相同,但出现了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证候,则都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法。补中益气汤的应用,符合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9.
漳州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传承近百年,治疗心悸有独到的经验。本流派认为心悸的病位在心,且与脾、肝、肾密切相关,病性包括虚实两面,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痰热、水饮作祟。治疗心悸,本流派注重将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相结合,遵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做到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治本采用补益三法,即酸甘化阴法、益气养阴法、补气养血法;治标采用清化二法,即清热化痰法、温阳化饮法。并注重食疗及心脏康复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10,25(4):573-575
《伤寒论》"八法"之词,虽在书中未提及"八法"之名,但寓意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等八法。《伤寒论》为最早对"八法"进行系统论述,其中的方药各异,应该是早于清·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一书,实为"八法"之称谓,亦为中医治疗"八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有汗、下、吐、和、温、清、消、补八种,究其实质就攻、补、和3法;八法中的汗、下、吐、清、消为攻法;温、补为补法,攻补法则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和法应用较局限[1]。笔者根据临床中和法对6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应用加以分析探讨如下。1和法的提出《伤寒杂病论》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为长沙太守张机所著,当时战争频发,战争思想对《伤寒杂病论》影响巨大,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敌弱我强就选择是战,敌强我弱就选择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拓展补中益气汤的运用;方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尿崩证、失眠、产后发热;结果:采用异病同治之法,治疗病机相同而病种不同的疾病;结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适当加味后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从而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3.
《时病论》系晚清名医雷丰所著.雷氏才思敏捷,治学严谨,究心于临床数十年,以为“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里新伏之分,体有阴阳壮弱之殊,法有散补玫和之异,设不明辨精确,妄为投剂,鲜不误人”.故谨承先志,历览诸书,引伸触类,再参己验,于1882年蓿成是书.凡八卷,论诸时病72种,自拟64法,备撰成方108首,载案87例,附论8则.其中,拟用诸法,切实可用,疗效甚高,向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故本文试就《时病论》的制方用药特点,提挈其要,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的中医经典方剂。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应用异病同治的方法,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咳嗽、月经不调、疝气、遗尿等多种病症,屡获良效。临床不论何种病症只要符合中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的病机和病症,均可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体现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杂病治则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洪 《四川中医》2004,22(1):12-13
从“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随证而治”四方面论述《金匮要略》杂病治疗的重要法则,这些法则要求临床医师诊治疾病时做到: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②表里同病,治分缓急;病真正治,病假反治。③不足补之,有余损之;正虚邪实,攻补兼施。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可补中益气、升举阳气,多用于治疗喘证、眼睑下垂、肛门重坠等证属脾胃虚损、中阳下陷者。临床上只要切中病机,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就可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2则曹建华,周兰英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马庙分院(272202)主题词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癃闭/中医药疗法;直肠脱垂/中医药疗法补中益气汤为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的代表方,笔者将此方用于癃闭、脱肛等病,多获满意疗效,兹将临床拾得录于...  相似文献   

18.
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八法之一,位居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首。《内经》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只要是病邪不在内脏的体表病证,根据“就近祛邪”的原则均可以用汗法治之。所以,汗法的适应证应该不仅仅限于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体表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之病邪不在内脏而在体表须从汗而治者。仲景在《金匮要略》诸多内伤杂病病证中,  相似文献   

19.
郭旭 《光明中医》2024,(1):157-159
辨证论治是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该文全面分析补中益气汤的健脾和胃以益气的治法,温、和、调、养的温补法的治疗原则,同时从全方用药,明确了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症自愈的功效。最后从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案例总结,确定在痛经、眩晕、不寐、燥痹患者不同症状相同病机时,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具体用药经验、治疗思想理念,强调异病同治的重要性,证实结合患者整体情况,调整方药治疗兼夹证,可取得理想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已故名老中医房芝萱的医学经历、医德医风,重点介绍了他对疮疡外科及周围血管科的学术贡献:外科用补法要注意补中有清,补中有活,补中有利。周围血管病的总病机是脉络阻滞,经脉阻隔,此类疾病共性是湿,用药要注意寒湿和湿热的转换。在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要贯穿始终,也要注意补气。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临床选药须从气血、补泻、寒热、温清多个层面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