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采用实验犬的腹膜片制作腹膜管道替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传统移植血管,希望为冠状动脉搭桥提供一种理想的血管替代物.方法 随机选用杂种成年犬10头,雌雄不限,麻醉后气管插管行机控呼吸.所有犬经旁正中切口达腹直肌鞘后层取腹膜片,制成腹膜管道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与右冠状动脉主干搭桥.采用电磁血流量计测量搭桥前后腹膜管道的血流通畅度.术毕记录实验犬的早期存活比例,饲养至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HE染色腹膜管道的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犬的早期死亡比例为10%(1/10),腹膜管道的血流通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后实验犬右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分别为(126±13)、(117±14)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管道的组织学形态改变良好,光镜下,未见腹膜管道瘤样扩张,无明显纤维疤痕形成,腹膜管道弹力纤维结构完好,无断裂,腹膜管道与血管吻合口附近有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结论 在非体外循环下采用腹膜管道替代传统的移植血管行冠状动脉搭桥创伤小,实验犬存活比例高,冠状动脉血供效果令人满意,有希望成为理想的血管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犬食管探测降主动脉光电脉搏波信号的可行性及其与同步股动脉有创血压波的一致性.方法 成年实验犬10只,雌雄不限,犬龄(1.5±0.5)岁,体质量(8.3±1.0) kg.开胸直视下将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放置于食管中段,使光源发射点正对降主动脉,探测、记录此处光电脉搏波信号,同步记录股动脉有创血压波信号.结果 所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改善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和内皮素机制。 方法: 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反搏组,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和结扎后60 min、120 min、180 min记录以下指标:①主动脉根部血压;②左心室收缩和舒张末压、+dp/dtmax和-dp/dtmax;③头臂干血流量;④放免法检测血浆和心肌内皮素-1(ET-1)的含量。 结果: 冠脉结扎1 h,缺血组和反搏组犬血压、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头臂干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过体外反搏2 h,反搏组犬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头臂干血流量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而反搏组犬的血浆和心肌ET-1水平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 结论: 体外反搏可改善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指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ET-1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脱细胞的异种小血管支架已被初步去除引起排斥反应的异种抗原。 目的:将脱细胞的Wistar大鼠尾动脉支架移植于日本大耳白兔耳血管间,观察移植后血流和管壁变化。 方法:15只Wistar大鼠每只取2条长2.50 cm的尾动脉干共30条作为异种小血管,15条直接作为供体尾动脉干,另15条经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脱细胞处理作供体组织工程小血管支架。受体为15只日本大耳白兔左右耳背面中央动脉。在外科显微镜下,兔中央动脉近侧断端采用全层套叠吻合法套入供体血管近侧腔内,远侧断端按常规端端吻合。采用勒通试验法和常规血管管腔血液、管壁染色法,连续观察血管内血流状况。 结果与结论:血管移植后的即刻通畅率达100%。异种小血管支架血液通畅最长时间为46 h 47 min,长于异种小血管移植(14 h),两组远侧的端端吻合区首先出现血流不畅;套叠区小血管支架与中央动脉外膜间由蒂状结缔组织相连。第10天,小血管支架可见内膜纤维组织仍然呈梳头状整齐排列,未见细胞附着;在术后第100天,仍保留着血管支架的完整性。结果提示,脱细胞异种小血管支架可作为血管移植物吻合于动物宿主内,异种小血管支架移植的套叠式吻合法优于经典的端端吻合法。  相似文献   

5.
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关的解剖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冠状动脉旁路术,在40具成年尸体上对胸廓内动脉及冠状动脉进行观测。在第四肋间隙,胸廓内动脉外径平均2.3mm,与冠状动脉对角支(2.3mm)、边缘支(2.1mm)、左室后支(2.0mm)、后降支(2.(?)mm)等较为接近。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第五肋上缘平均长度为18.6cm,用作游离移植足以桥接升主动脉与任何冠状动脉。用起点原位的胸廓内动脉其有效长度适用于心前、侧壁的冠状动脉搭桥,但不适于与膈面一些血管如右冠状动脉远侧部或后降支搭桥。阐述和讨论了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的各种术式及其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治疗重症冠心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的重症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其中男性36例,女性6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LVRF在0.18~0.30,平均(0.26±0.03)之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52~76(61.3±4.2)mm.观察手术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早期的心功能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5±1.3)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6例;住院死亡2例;术后2周、3个月的LVEF、LVDD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重症冠心病患者(EF<0.30)实施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能避免缺血损害,能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手术风险,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远期结果研究极少,尚未见到研究组织工程血管分子水平、离子水平远期结果和平滑肌细胞与钙化关系的报道。 目的:利用脱细胞猪股动脉基质作为支架和犬血管壁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植入种子细胞供体犬股动脉部位6个月,观察植入物中层平滑肌细胞与钙化的关系。 方法:12只实验犬被随机分为支架组(n=6)和再细胞化组(n=6),自体股动脉被作为对照组;支架组犬接受猪股动脉经脱细胞后的基质支架植入双侧股动脉,再细胞化组犬接受受体血管壁细胞共同培养、联合种植于脱细胞的猪股动脉基质并体外预适应后植入血管壁细胞供体双侧股动脉位置;6个月后测定植入物和对照组股动脉组织钙含量、平滑肌密度和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植入后6个月检查见2组植入物无明显狭窄和扩张,扫描电镜示内表面均已完全内皮化,有管壁僵硬和局部钙化斑块形成,以上改变以支架组植入物更明显。支架组管道组织钙含量显著高于再细胞化组和自体股动脉(P < 0.01),再细胞化组植入物组织钙含量亦显著高于自体股动脉(P < 0.01);病理学检查示再细胞化组植入物平滑肌密度高于支架组(P < 0.01),再细胞化组和支架组植入物平滑肌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超声检查见2组管道植入术后即刻与6个月后舒缩幅度较邻近自体股动脉舒缩幅度小,有部分管道无舒缩功能。结果提示,猪股动脉常规脱细胞方去获得的基质作为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时,平滑肌细胞难于迁移至支架中层,中层平滑肌密度低,植入体内6个月后中层平滑肌细胞密度仍低,平滑肌细胞有抗血管钙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常温冠状动脉搭桥。对于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单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保护效果欠佳,如何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成为影响搭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应用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对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3例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根据停跳液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主动脉根部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冠状动脉桥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分别于搭桥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2 h、6 h、24 h取血标本测量血清肌钙蛋白Ⅰ、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搭桥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监测指标。结果与结论:肌钙蛋白Ⅰ复灌后2-24 h;CK复灌后5 min到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复灌后6,24 h,主动脉根部灌注+冠脉桥灌注组与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明显低于主动脉根部灌注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多巴胺应用等临床监测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应用心脏停跳液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的同时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或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心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搭桥可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到食蟹猴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建立方法,为异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分别以白色杂种猪和食蟹猴做供、受体,采用供体小肠的肠系膜前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肾下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体远、近端肠管结扎的方式建立异种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结果共行猪到食蟹猴异种节段小肠移植5例,移植肠肠长度为(52.0±5.7) cm,血管吻合成功率为100%,移植肠存活时间为(152±72) min(55~245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猪到食蟹猴的异位小肠移植模型,模型稳定,可复性强,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猪到食蟹猴小肠移植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经犬食管探测降主动脉的光电脉搏波特征参数与同步股动脉有创血压波的相关性。实验犬10只,经食管获取降主动脉光电脉搏波信号,同步记录股动脉有创血压信号。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降主动脉脉搏波特征参数[H、h、h/H、g/H、At、s、H(1+ts/td)、k]与有创血压值的相关性。特征参数中与收缩压相关性较好的有k和h/H(引入比90%和80%);与舒张压相关性较好的有k、H和s(引入比90%、80%和70%);与平均压相关性较好的有k和H(引入比均为90%),其相应的复相关系数均值分别为0.871、0.900和0.856。研究结果表明:经食管降主动脉脉搏波特征参数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具有特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手术的麻醉特点,为今后开展类似手术提供可行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7月本院20例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结果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均未出现急性心衰或心梗,CPB时间为58~204(80.6±44.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5~125(53.4±32.2)min,开放主动脉后均自动复跳,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保证麻醉平稳,停CPB时SBP为(78.6±8.0)mmHg,DBP为(45.4±3.5)mmHg,HR为(130.8±10.5)次/min,术中无死亡及麻醉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率为5%,其余痊愈出院。结论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以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 ,辅以严密监测,尽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的麻醉管理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可以推广应用于术前有心功能损害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量化评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平均心率(62.8±10.2)次/min。心率〈60次/min(n=40)为I组,60~70次/min(n=35)为Ⅱ组,〉70次/min(n=27)为Ⅲ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10%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率评估。用曲面重建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长度及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①冠状动脉各分支平均显示长度:左主干(10.9±3.0)mm,左前降支(130.3±29.7)mm,左回旋支(82.8±19.8)mm,右冠状动脉(150.5±27.5)mm;②Ⅰ组60%和70%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Ⅱ组60%时相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Ⅲ组RCA较优的时相为40%,LM、LAD、LCX较优时相为60%。③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10.9±3.2。结论16层螺旋CT有较好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和时相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PLAT)在移植血管桥再狭窄动物血管的差异表达。方法通过兔双侧颈动脉进行动脉桥和静脉桥的移植,形成双侧移植血管桥再狭窄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PA在动物模型动脉桥、静脉桥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血管桥移植前,t-PA在实验动物颈动脉和颈静脉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桥移植后,t-PA在动脉桥的表达明显高于静脉桥(P〈0.05),于16周时达到高峰[(32.34±4.74)%比(16.74±3.14)%],以后随时间延长而出现表达减少(P〈0.05)。结论t-PA在术后早期对血管桥具有保护作用,其表达的高低与术后血管桥再狭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肌桥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结果。方法选取2004年3月至2011年1月因冠状动脉肌桥导致冠状幼脉血流堵塞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资料9例,采用胸廊内动脉到前降支进行旁路移植,2例取大隐静脉与其他病变冠状动脉进行旁路移植。结果全组无患者死亡,无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4个月至7年,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心绞痛发生,无心肌梗死及其他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再血管化或死亡等)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有症状的肌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卜令同  吴桥  刘奇 《解剖与临床》2009,14(5):344-346
目的:探讨吸烟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冠脉造影的15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吸烟组81例,不吸烟组76例)的临床特点,按照吸烟与否分组比较其冠脉病变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性别比例、高血压患病率、高血脂患病率及饮酒率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年龄较不吸烟组年龄小(P〈0.05);与不吸烟组相比,吸烟组单支病变明显减少,三支病变明显增多(P〈0.05),Gensini积分明显增大(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吸烟导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和病变程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We present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blood flow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patients. Using this framework, only CT and non-invasive clinical measurements are required without the need to assume pressure and/or flow waveforms in the coronaries and we can capture global circulatory dynamics. We demonstrate this methodology in a case study of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CABGs. A patient-specific model of the blood vessels is constructed from CT image data to include the aorta, aortic branch vessels (brachiocephalic artery and carotids), the coronary arteries and multiple bypass grafts. The rest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is modeled using a lumped parameter network (LPN) 0 dimensional (0D) system comprised of resistances, capacitors (compliance), inductors (inertance), elastance and diodes (valves) that are tuned to match patient-specific clinical data. A finite element solver is used to compute blood flow and pressure in the 3D (3 dimensional) model, and this solver is implicitly coupled to the 0D LPN code at all inlets and outlets. By systematically parameterizing the graft geometry, we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graft shape on the local hemodynamics, and global circulatory dynamics. Virtual manipulation of graft geometry is automated using Bezier splines and control points along the pathlines. Using this framework, we quantify wall shear stress, wall shear stress gradients and oscillatory shear index for different surgical geometries. We also compare pressures, flow rates and ventricular pressure-volume loops pre- and post-bypass graft surgery. We observe that PV loops do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CABG but that both coronary perfusion and local hemodynamic parameters near the anastomosis region change substantially.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patient-specific optimization of CAB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介入中的血管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贾晓军  陈阳  张猛  杨珩  周华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4):227-230,236
目的:通过血管介入法,观察脑动脉及其相关血管的变异类型,为临床神经介入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90例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全脑四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总结常见血管解剖变异。结果:1090例患者中,发现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变异353处(32.39%);其中头臂干迂曲常见,占65.72%(232/353),其次为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发出16.43%(58/353)和左颈总动脉自头臂干发出11.05%(39/353)。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处呈“漏斗”样扩张占23.32%(128/549)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占27.68%(152/549)。小脑后下动脉发自枕大孔下方(椎动脉颅外段)占35.33%(124/351)。结论:主动脉弓上分支、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着多种血管解剖变异。本研究对提高脑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和诊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使用目前儿童体外循环管路基础上,探讨自体血逆预充技术用于儿童体外循环对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0例体重在20~40kg之间体外循环下行择期心脏手术先心病患儿,分为自体血逆预充组(Rap组,n=30)和标准预充组(SP组,n=30)。自体Rap组在转机前进行Rap操作,对照组常规预充转机。记录所有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术后监护室情况、不同时刻患儿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和围术期用血量。结果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组预充液量明显减少(P〈0.05);阻断升主动脉后10min时RAP组患儿Hct高于对照组(P〈0.05);Rap组术中用血量和输血率均少于S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p技术用于儿童体外循环可以减少预充量,保持转机过程中较高的Hct。但对血液保护作用不明显,目前用于临床的儿童体外循环管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