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178例患者回顾性分为观察组82例(开放手术组)和对照组96例(腔内治疗组),对其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通畅率及踝肱指数(ABI)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通畅率及A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不良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开放手术治疗后ABI改善情况及中远期通畅率高于腔内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lO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TASC II-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46例(51条下肢)TASCⅡC型和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46例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52~88岁,平均(70 ±8)岁.术前Rutherford症状分级:3级重度间歇性跛行29条,4级静息痛12条,5级轻微组织缺损6条,6级组织溃疡、坏疽4条.总结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90.2% (42/51),治疗成功者共植入支架93枚.术后ABI 0.71 ±0.23,较术前0.42 ±0.13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1,P<0.01).42例技术成功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6±1.2)个月.术后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1.0%、88.1%、90.5%,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6.7%、71.8%、79.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腔内治疗股腘动脉TASC C/D级病变导致的严重症肢体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因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ⅡC和D级股腘动脉闭塞导致下肢严重缺血87例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结果,男58例,女38例,平均年龄(76±10)岁.Rutherford 4期68条肢体,5期23条肢体,6期5条肢体.统计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术后靶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结果 87例患者(共96条肢体)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4.80%,单纯行球囊扩张13条肢体,支架植入80条肢体,导管溶栓辅助球囊扩张和支架术8条肢体,跨膝关节支架47条肢体.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9.08%,死亡2例.术前ABI平均为0.25±0.17,术后ABI为0.76±0.23.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6)个月.术后1个月靶血管通畅率为94.79%,3个月为93.73%,6个月为88.01%,12个月78.34%,24个月为68.38%.术后1个月肢体救治率为95.83%、3个月为95.83%,6个月为93.42%,12个月93.42%,24个月为83.04%.结论 股腘动脉TASC C/D病变导致严重缺血患者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狭窄率较高,但近期肢体救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对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60例(62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结果、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以及术后12、24、36个月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fCD-TLR)情况、总保肢情况。分析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临床特征与fCD-TLR时间、保肢时间的关系。结果 62条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肢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98.4%(61/62)。治疗后,支架断裂率为4.8%(3/62),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率为30.6%(19/62)。术后12、24、36个月,62条患肢的fCD-TLR率分别为72.6%(45/62)、54.8%(34/62)、41.9%(26/62),总保肢率分别为77.4%(48/62)、71.0%(44/62)、62.9%(39/62)。有无终末期肾病、是否为复杂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T...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腔内治疗的36例(46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观察腔内治疗成功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变化、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通畅率变化。结果 43条患肢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3.48%(43/46);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2±0.16提高到术后的0.83±0.21(P0.01);术后随访6、12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67%、90.70%。术中髂动脉破裂1例(3.03%),术后血肿形成1例(3.03%),未出现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创伤小,通畅率高且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支架植入联合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联合腔内支架植入和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11月~2002年12月,14例病人(20条肢体)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同时进行髂动脉支架植入(16条肢体)和远端动脉旁路转流术(20条肢体)。结果16条肢体中14例髂动脉支架植入成功。远端动脉旁路转流术包括膝上6条,膝下14条。20条肢体术前平均踝肱指数为0.32±9.40,术后为0.77±7.30,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随访24(3~49)个月,髂动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92.8%(13/14),二期通畅率为100%(14/14);远端动脉旁路转流手术一期通畅率为85%(17/20),二期通畅率为95%(19/20)。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支架植入联合旁路转流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技术安全,初步结果满意,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5月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股浅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9例,股浅动脉-腓动脉旁路转流术5例,股浅动脉-腘动脉远端旁路转流术4例,腘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3例.结果:1例拟行股浅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患者术中证实远端流出道差而终止手术,20例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5.2%.患者术后肢体远端血供均改善、静息疼消失、间隙性跛行距离延长、溃疡愈合;平均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6±0.12上升到术后1.05±0.07 (P<0.001).18例获得随访5~59(30.6±7.5)个月,治疗效果稳定.结论: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是存在远端流出道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股浅动脉支架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简称"PTA/S术组")或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简称"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122例患者(136条患肢)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TASCⅡ分级、远端流出道情况、一期通畅率、有无截肢、死亡等。结果 1 PTA/S术组有64例74条患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有58例62条患肢,PTA/S术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PTA/S术组TASCⅡA、B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高(P0.05),TASCⅡC、D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低(P0.05);PTA/S术组拥有1条和3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分别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多(P0.05);2组患者拥有2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术前合并糖尿病、合病高血压、合病糖尿病及高血压以及术前吸烟史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PTA/S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7.2±1.2)d和(14.1±1.4)d,P0.05〕;而术后3年死亡率PTA/S术组高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比1.7%,P0.05);切口感染率PTA/S术组低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0比3.2%,P0.05);2组患者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一期通畅率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明显高于PTA/S术组(50.0%比40.5%,P0.05)。结论对于股浅动脉闭塞采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能够获得较高的远期通畅率,但住院时间较长,个别患者会发生切口感染。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有重要意义,但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患者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7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患者进行随访,检测腔内治疗术后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本组57例均获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13±7)个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患肢动脉轻度狭窄31例,中度8例,重度6例,完全闭塞12例;57例中FontaineⅠ期7例,Ⅱ期42例,Ⅲ期6例,Ⅳ期2例;ABI≥1.0有2例,0.8≤ABI< 1.0有10例,0.5≤ABI <0.8有31例,ABI<0.5有14例.动脉狭窄程度与Fontaine分期和ABI指数均呈正相关性(r =0.47,P<0.01;r =0.66,P<0.01).29例同时接受DSA检查,超声和DSA检查结果具有显著一致性(Kappa值=0.61,P<0.01),超声诊断股腘动脉闭塞的敏感性92.0% (23/25),特异性75.0% (3/4),准确性89.7%(26/2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实时监测腔内治疗术后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是评估临床疗效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外科治疗下肢ASO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38例接受包括动脉旁路转流术、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剥脱术、股深动脉成形术等在内的一种术式或多种术式联合的外科治疗172例(次).随访119例,随访率86.2%,平均随访18.2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43%.全组截肢率5.8%.腹主(髂)-股动脉旁路转流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通畅率高于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差异有显著性(P<0.01);股-咽动脉旁路转流中应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病例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通畅率高于应用人工血管转流病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位大隐静脉旁路转流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倒置大隐静脉旁路转流低,但二者术后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下肢ASO病变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外科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且往往需要将各种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股胴动脉病变TASCⅡ分级、流出道评分、影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外科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对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股胭动脉段介入或手术治疗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ASCⅡ分级标准对股胴动脉段病变分级;使用流出道评分标准对胫腓动脉进行膝下流出道评分.随访患者术后疗效,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一期通畅率,用COX回归分析病变TASCⅡ分级、流出道评分、各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术后一期通畅率相关性.结果 本组142例(197条患肢).其中外科手术治疗50例(58条患肢);介入治疗99例(139条患肢).随访患者141例(196条患肢),随访率90.8%.术后随访时间1~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经COX回归分析,术前股浅动脉病变TASCⅡ分级(RR=1.471,P=0.012)、流出道评分(RR=1.190,P=0.004)、2型糖尿病(RR=2.320,P=0.019)为影响外科治疗股浅动脉病变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因素. 结论术前TASCⅡ分级级别较高、流出道评分分值较高及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股浅动脉病变术后一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8例行CTA, 7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腘动脉管腔部分闭塞6例,腘动脉管腔全部闭塞9例。所有患者均一期行腘动脉探查并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侧肢体踝肱指数、皮肤温度、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一期腘动脉探查修复联合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中探查见腘动脉断裂3例,腘动脉内膜损伤4例,腘动脉全层损伤8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端端吻合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旁路转流术12例。手术时间180~299 min,平均(243.53±33.72) min。术后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均稳定,术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肢体远端动脉血流通畅,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自体大隐静脉桥均未出现狭窄或闭塞。术后第1、6个月患肢踝肱指数及皮肤温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第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后第1个月明显改善(P<0....  相似文献   

18.
90例重症下肢缺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90例(97条肢体)重症下肢缺血患者中76.3%(74/97条肢体)行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流出道直接位于膝上者为36.5%(27/74条肢体),膝下者31.1%(23/74条肢体),多节段旁路转流32.4%(24/74)条肢体;21.6%(21/97)条肢体一期行截肢术;2.1%(2/97)条肢体保守治疗。结果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保肢率为90.5%,围手术期死亡率4.4%。术后平均随访(26±24)个月,肢体缺血改善率84.4%,保肢率92.2%,血管通畅率75%。结论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血管重建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血管通畅率和保肢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腘-股)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下肢(腘-股)ASO患者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观察组实施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时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获得6~12个月随访。经彩超或CTA复查,观察组患者血管血运及VAS评分和ABI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和PTA治疗下肢(腘-股)ASO,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医院的条件和术者的手术经验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20.
微创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术中血管微创治疗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7月至2000年10月,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治疗技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5例(20条肢体)。结果 术中17条髂动脉微创介入治疗均获成功,11条肢体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5条肢体行股深动脉成形术。其中有1条肢体股-腘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1-16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78.6%,截肢率10.0%。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同时结合远端动脉重建术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害全右特肯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