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澜  黄晓琳  王伟 《中国康复》2005,20(6):337-338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16例和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电针组)14例,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Fugl-Meyer(FMA)、ADL(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电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ADL评分,2组均有提高,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观察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观察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第3天时,患者血液中NSE浓度即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钠肽(BNP)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血清NSE、BNP、NGF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SF-36评分及血清NSE、BNP、NG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NSE、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F-36评分及血清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玲  肖萍 《护理研究》2007,21(7):622-62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人3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加针灸治疗组(针灸组),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病人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针灸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及ADL评分均提高,而针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急性期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剂以及并发症对症处理等;康复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介入系统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7,14 d时检测各组患者血清NSE含量,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并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好转,并且以康复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如康复组治疗7 d时血清NSE水平及治疗14 d时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减轻脑损伤程度,进而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康复,这可能也是早期康复干预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血清BDNF水平,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各组患者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较治疗前均增加(P<0.01),治疗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好转(P<0.01),而治疗组日常生活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表达,这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 (F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康复疗效。方法 :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NS组 30例和对照组 30例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 2组血清NSE浓度和神经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 ,且FNS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1)。结论 :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 ,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脑出血 36例 ,脑梗死 4 1例 ,正常对照 19例。患者分别在发病后 4 8小时和 2周时采集血样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ELISA)。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照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状态评分进行。结果 脑出血、脑梗死组 4 8小时及 2周时血清NS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明显升高 ,并能反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S-100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荔  朱爱萍  李光来 《中国康复》2006,21(4):245-246
目的:观察亚低温(MHT)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MHT组患者同时头置颅脑降温治疗仪,设置温度4℃.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清S-100蛋白含量测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S-100蛋白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MHT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HT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注射用血塞通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RP水平。结果组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针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确切,治疗两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同时对血浆CRP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动态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血浆中NSE、ET、CGRP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ADL评分显著改善,对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治疗后14 d血浆中NSE、ET的水平显著下降,21 d CGRP的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梗死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1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进行NIHSS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NSE浓度和SOD活力。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和第30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NSE浓度降,SOD活力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脉搏、血钾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对脑梗死病灶周围及海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法凝闭大脑中动脉(MCAO)。MCAO后给予电针治疗,在治疗5d、2周后分别处死,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NSE、GFAP的阳性单位值。结果:梗死边缘NSE表达在梗死5d时处于低水平,梗死2周组增高,电针治疗2周后海马的NSE表达明显增加;梗死5d时病灶周围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多,染色加深,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2周时变化更明显。电针治疗5d后,梗死边缘GFAP阳性单位值明显增高。结论:早期电针治疗能够提高海马区NSE及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促进了缺血后脑的可塑性变化,构成了脑梗死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CTP和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NS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三磷酸胞苷二钠(CTP)和易化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44例和CTP组44例,常规组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为主;CTP组静脉滴注CTP,并配合易化技术。以免疫放射法监测患者的血清NSE水平。结果:在治疗后15及30d CTP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常规组显著降低,2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血清NSE从治疗后7d开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TP和易化技术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水平,提示CTP是一种优良的神经元保护剂,同时应重视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及神经保护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无头昏、头痛、面部潮红、眼球结膜充血及皮肤药疹等)的情况,并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7、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治疗14 d后ADL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治疗7d后神经功能缺损、ADL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尤瑞克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白蓉  晁志文  张博爱 《临床荟萃》2004,19(23):1331-1332
目的 探讨去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ELISA方法检测32例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液及脑脊液中NSE的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时和去纤酶治疗14天时血液和脑脊液中NSE浓度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入院时脑脊液中NSE浓度明显高于血液中NSE浓度。去纤酶治疗14天血液及脑脊液中NSE浓度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高于对照组。随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NSE浓度也明显降低。结论 血液和脑脊液中NSE浓度变化可以作为去纤酶治疗脑梗死时疗效判定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NIHSS、Barthel、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NIHSS、Barthel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降低,Barthel及MMS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可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水平,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9例,常规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BI、GCS评分均升高,且静脉溶栓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