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孟焕新  郑麟蕃  吴奇光 《口腔医学》1987,7(2):89-89,111
<正> 近年来口腔粘膜(包括牙龈)的结核性病损日趋少见,并且由于表现不同,患者往往不能提供明确的病史,临床上易与其它疾病混淆。我们在2485例龈活检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中检出结核性龈病损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例,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范围15~81岁。病期1个半月至2年。临床表现为龈弥漫充血、肿胀增生呈结节状或颗粒状的有5  相似文献   

2.
Rate itschak-P luss EM首次报告环孢菌素A可引起药物性龈增生[1]。本文观察环孢菌素性龈增生的病理学表现和可能的病理机制。1材料和方法1.1病例来源对14例(男10例,女4例)肾移植术后0.5~5年,全身情况良好,肾功能稳定,服用环孢菌素A并有牙龈增生的病例,作牙及牙龈状况评估。在基础治疗后,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于局麻下切除局部增生牙龈。1.2制作光镜切片增生牙龈组织立即用100 mL /L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1.3制作电镜切片5例增生牙龈组织同时作电镜切片。将切除的牙龈组织切成1 mm×1 mm×1 mm,立即置于4℃30 mL /L…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2485例牙龈活检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现有病检资料中牙龈病的种类,并重新观察了牙龈病损的病理实质。研究表明,2485例龈检中有牙龈病损69种,包括:龈固有疾病14种,肿瘤和瘤样病变29种,皮肤病和粘膜病在牙龈的表现5种,牙周病的龈表现2种,系统病在牙龈的表现和其它19种。其中5l种牙龈病文献中已有报告,18种是文献中未见报告的。本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将龈病损分为7大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导致牙龈上皮增厚的机制。方法选取美国癌症研究所(ICR)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T)组和对照(C)组。T组胃饲30 mg/(kg.d)的CsA橄榄油溶液,C组仅给橄榄油。给药1、2、4、6周后处死小鼠,取下颌前牙牙龈及腭中部黏膜组织标本,制备切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苷缺口末端标记实验(TUNEL)检测牙龈上皮的口腔龈上皮、龈缘-沟内上皮和腭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结果T组1、2周时,龈缘-沟内上皮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且TUNEL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表层,棘层和基底层少见,而C组阳性细胞则可见于牙龈上皮各层;4、6周时两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各观察时间,小鼠口腔龈上皮细胞和腭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sA早期对小鼠牙龈上皮细胞调亡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其诱导小鼠牙龈上皮增生早期可能与牙龈上皮细胞的凋亡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口腔黏膜发生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本文报告1例上下颌牙龈同时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并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各种冶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包括原发灶令冻手术以及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应是目前提倡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牙龈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恶性黑色素瘤不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绝大多数发生于皮肤、其次为眼,原发于口腔牙龈颇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63岁。因牙龈肿物半年于1991年5月8号入院。半年前发现上前牙龈肿物,逐渐增大,疼痛不明显,近2月前颈部...  相似文献   

7.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病相关性的聚合酶链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PCR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的16S rDNA水平,通过检测该基因水平来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水平与牙周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12例共36个龈下菌斑标本,记录临床指标(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PCR检测龈下菌斑标本中的P. g 16S rDNA基因,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拍照后,应用计算机软件GeneTools扫描并计量其中的相对核酸含量.结果P. g16S rDNA水平与探诊深度(P<0.001)及牙龈指数(P<0.01)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P.g16S rDNA水平与牙周状态密切相关,对于P.g16S rDNA水平的监测有望成为牙周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牙龈转移性腺癌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瑞庆  张瑛  黄胜春 《口腔医学》2000,20(3):137-138
目的 :探讨牙龈转移性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 :对 2例牙龈转移性腺癌的报道 ,结合对国内外 49例文献报道的复习。结果 :牙龈转移性癌临床上易于血管性龈瘤、周边性巨细胞肉芽肿、肉芽肿性龈瘤和纤维性龈瘤相混淆 ,但有其独特性。结论 :牙龈转移性癌的预后较差 ,故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PCR方法对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PCR方法,检测牙周病患者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并探讨采用唾液标本与龈下菌斑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择临床54例牙周炎患者病例,分别取其静止唾液和龈下菌斑标本,设计P.g菌16SrDNA引物,分别对2种标本进行PCR扩增,观察P. g菌的检出率,并计算kappa值.结果静止唾液和龈下菌斑标本中P.g菌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其检出率分别为83.3%(45/54)和79.6%(43/54),Kappa值为0.755,准确度达92.6%.结论本研究所用的引物可用于口腔中P.g菌的检测,特别是研究中采用的唾液标本,取材方便,有可能代替龈下菌斑标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2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对临床病例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初步总结。结果:27例患者中,好发部位以上颌牙龈多见,其次为腭部、下颌牙龈、颊黏膜等。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化疗、手术+生物免疫治疗、冷冻治疗+手术、冷冻治疗+切取活检等。随访观察1~54月,复发2例。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应以综合序列治疗较为合理,且生物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4个牙龈组织标本,用体外培养方法进行了上皮细胞培养,以鼠胸腺细胞增殖反应分析其胸腺细胞激活因子(ETAF)的产生。发现牙龈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自发产生 ETAF,且大肠杆菌脂多糖、龈上和龈下菌斑的提取液能促进牙龈上皮细胞 ETAF 的产生。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发现牙龈上皮细胞 ETAF 主要位于分子量15000和50000处。牙龈上皮细胞能产生 IL-1样的 ETAF,可能在局部组织的健康与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 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 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病例报告:66岁,女,白人,龈痛5年多。检查时见病变仅限于牙龈,牙龈水肿、红斑并有溃疡坏死区,有完整的或已破的疱,牙龈脱皮,诊断为脱皮性龈炎和中度进行性牙周病。龈活检诊断为慢性脱皮性龈炎和非特异性溃疡。牙龈病变和邻近之正常牙龈活检及病人血清送免疫萤光检查,结果显示:C_4沿基底膜区呈线样沉积,邻近之正常牙龈组织显IgA、IgG、IgM和C_4沿基底膜区沉积。血清检查:基底膜区抗体和上皮细胞间抗体阴性。牙龈活检和血清的免疫萤光检查是一致的,诊断为瘫痕性类天疱疮(良性粘膜类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两个不同引物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病部位及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以了解Td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部位的分布及Td检出率与牙周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病部位及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标本,利用PCR分别扩增53kDa外膜蛋白表达基因tdpA片段及16srRNA保守区片段。结果:58个患病部位龈下菌斑标本中tdpA及16srRNA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58.6%和81.0%,而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标本中PCR阳性率分别为8.62%及15.5%,患病部位Td检出率高于相对健康部位(P〈0.001),16srRNA基因片段引物检出率高于tdpA基因片段(P〈0.05)。临床附着丧失≥5mm的患牙龈下菌斑标本中Td的检出率高于临床附着丧失〈5mm标本(P〈0.05),不同牙周袋深度及牙龈指数标本的Td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患者活动部位龈下菌斑中Td检出率高于相对健康部位;Td感染与慢性牙周炎关系密切;利用16srRNA保守区片段对齿垢密螺旋体进行检测检出率高于tdpA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一例口腔盘状红斑狼疮病例。患者女性26岁,患七年盘状红斑狼疮,主诉下颌左磨牙区疼痛,检查左颊粘膜,下前牙舌侧牙龈,口底及下颌尖牙根尖颊侧龈有几个不规则的红斑,有些伴有白色角化边缘,龈呈中等度炎症,牙周袋深度3—5mm,错(牙合)。牙龈及颊粘膜取活检。病理报告:龈有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龈上洁治术后临床指标及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慢性龈炎患者,采集洁治术前、后患牙的龈沟液,以健康的第一磨牙为对照,应用电化学测菌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同时记录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结果龈上洁治术前患牙与健康对照牙龈沟液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绝对数量有显著差异性(P0.05);龈上洁治术后慢性龈炎患者临床指标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龈上洁治术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绝对数量亦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龈沟液内牙龈卟啉单胞菌含量变化临床指标一致,可以反映洁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 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龈上洁治术后临床指标及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取30例慢性龈炎患者,采集洁治术前、后患牙的龈沟液,以健康的第一磨牙为对照,应用电化学测菌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同时记录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结果 龈上洁治术前患牙与健康对照牙龈沟液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绝对数量有显著差异性(P<0.05);龈上洁治术后慢性龈炎患者临床指标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龈上洁治术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绝对数量亦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龈沟液内牙龈卟啉单胞菌含量变化临床指标一致,可以反映洁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牙周病患者牙龈组织中前列腺素E2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22例健康牙龈、22例龈炎患者32个部位、50例成人牙周炎(AP)患者83个部位和20例青少年牙周炎(JP)患者28个部位牙龈组织标本中前列腺素E_2(PGE_2)的水平。结果表明健康牙龈组织PGE_2含量最低,龈炎、AP、JP含量依次增加,相差非常显著。各患者组与健康组相比P≤0.001,各患者组间两两比较,AP与JP相比P=0.002,其余各组间相比P<0.001;结果还表明AP和JP术中用内斜切口切取的龈组织PGE_2含量都显著高于只切除牙周袋浅部龈组织的含量。提示PGE_2在牙周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牙龈瘤是妊娠期女性由于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牙龈慢性炎症加重,从而在牙龈局部形成的瘤样病变,多见形成单个龈瘤,而多发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妊娠期多发性牙龈瘤,患者在行全口洁治后未行其他特殊治疗,病变大小未见明显改变,于分娩后5个月内龈瘤全部自行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