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慎泰 《国医论坛》2007,22(4):49-50
吴瑭,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吴氏少习儒学,后因父、侄病亡而发奋学医,专事方术,终成一代医学巨匠.著作主要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温病条辨·解儿难》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面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儿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兹分述如次.  相似文献   

2.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翁宜峰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1006-1007
应用类比法,探讨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论述的温热病的发病季节、病因、传变规律、证治内容,结合历代温病名家对新感春温病的肯定,推论温热病即新感春温病,阐明吴氏对春温病贬废伏气学说、褒扬新感觉说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先生著有《温病条辨》,其医治温病之术天下广为传播,无人不晓。他继承叶氏之业,又有创新,综合温病学术之长,疏之为条辨,从而使温病学术独树一帜,成为温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其名鼎鼎,但吴氏之《解难产》一卷,则远不及治温病声誉在外,然余祖传中医妇科,又从事临床多年,而对吴先生《解难产》一论,奉为宝书,反复研读,作为行医指南,受益匪浅,兹将吴氏《解难产》的学术思想浅论一、二,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7.
《温疫论》是温病学重要著作,本文介绍了吴氏在温病治疗中的攻补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化燥伤阴这一病机关键,津液的盛衰关系到病温者或死或愈.《温病条辨》中处处体现了“顾护阴液”的学说.近10年来,温病学者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对《温病条辨》“护阴学说”进行深入地探讨,取得可喜成绩:继承发展《黄帝内经》、《伤寒论》、叶天士护阴思想;开创三焦部位养阴先河;滋阴方法贯彻卫气营血阶段;顾护阴液分先后缓急;不同原因所致阴伤,须采用不同滋阴方法;谨慎顾护阴液,勿犯禁忌.但仍有不足:对《温病条辨》“顾护阴液”学说的研究应深刻理解吴氏之原意,科学、系统、全面地探索吴氏护阴、养阴、复阴、滋阴、救阴的具体方法,药物功效、四气、五味的配伍关系,应用吴氏养阴之方剂、药物检验于临床,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吴氏“养阴”方剂、药物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罗任 《国医论坛》2006,21(5):9-10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病学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并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详备了温病病证的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1].且抛开《 温病条辨》的学术价值不论,该书所体现的多种逻辑思维方法早已突破了传统中医类比思维的局限,体现了先进的逻辑思维特色.系统论逻辑思维便是其中一种,吴氏灵活运用该思维方法构筑了其温病思想的整体框架,同时向人们传达了其著《温病条辨》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彭锦 《中医杂志》2007,48(3):281-282
清代名医吴瑭(号鞠通)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著《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夹湿、湿温的证治尤有独到见解.提出“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的观点,强调宣畅肺气在治疗湿邪为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湿病论治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理瀹骈文》是我国著名的外治专书,由清代医家吴师机编著,约成书于1864年。书中介绍了近30种外治法,收集、整理外治用方5000~6000个,至今仍分别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尤其发人深省的是,吴氏在当时医家普遍认为温病发病急、传...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1758—1836),名瑭,字配珩,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人。为有清一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著《温病条辨》(1798)创造性地提出以三焦辨治温热病的理论,在温病学派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备受当时及后世医家所推崇。《医医病书》是吴氏晚年所写的医学杂文集,成书于1831年。全书以医论、医话形式谋篇,计70余则,约3万余字。内容涵盖医德修养、学医门径、医者弊病、读书心得、诊病技巧、学术观点、治则探讨、方剂研究、用药经验等等,说理明白晓畅,又不乏精警之句。值此吴氏诞生240周年之际,研究这部医学杂文集,特别是其中每篇…  相似文献   

14.
“安宫牛黄丸”亦称“牛黄丸”。《温病条辩》方,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鞠通)所创。二百年来,沿于临床,疗效之佳,世所公认。安宫牛黄丸是吴氏为温病所创,主要治疗温病中的温热之邪陷入心包所致的:高热  相似文献   

15.
黄子天 《光明中医》2010,25(6):922-925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 ,全面收集温病四大家的医案,制定筛选、整理与统计原则,在该原则下对温病四大家的医案进行整理、统计。通过"有引用《内经》条文的医案数量表"、"《素问》各篇被引用次数表"、"《灵枢》各篇被引用次数表"、"医案病种分布表"等图表,客观呈现出《内经》条文在温病四大家医案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是一部较早研究《伤寒论》而有一定影响的医学著作,该书在理、法、方、药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有相当的补充和发辉。庞氏毕生致力于《伤求论》的研究,阐《伤寒论》理论之未发,补《伤寒论》证治之不足。所著《伤寒总病论》设专篇研究温病,别温病于伤采,独树一帜,在冶疗外感热病方面,他大胆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以“羽翼伤寒”,为促进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庞安时是创立温病学说的杰出代表,其医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温病条辨》是最辉煌的温病学巨著,作者吴鞠通(名瑭,字佩珩,号鞠通),是江苏淮阴人。吴氏少习儒学,后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终至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代表著作是《温病条辨》,该书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今就该书所创之方在治疗艾滋病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继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之后,“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著成《温病条辨》一书,此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全的温病专著。吴氏所倡的温病三焦辨证与叶氏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意义,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仅就吴氏倡导的三焦辨证的治法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辨证施治立法,略谈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有关其故里的称谓,尚不统一。现作初步考证如下。“淮阴”古今异名考吴氏在《温病条辨·自序》中署有“淮阴吴瑭自序”六字,故后世类多认为吴氏是“江苏淮阴人”,诸如《清史稿》、《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著作,以致有人将今之淮阴县误作吴氏  相似文献   

20.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名著《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温热之邪侵袭体表,为风热犯卫证候的代表方剂。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或汗出不畅,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等症。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旨,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因此,本方是治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