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评价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治疗组予妥洛特罗贴剂穴位联合孟鲁司特。比较两组症状评分、症状总积分改善的百分率、呼气峰流速(PEF)评分。结果:治疗组的症状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积分改善的百分率在观察后期达到临床控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妥洛特罗贴剂穴位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就诊的哮喘患儿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妥洛特罗贴剂(阿米迪)和盐酸丙卡特罗片剂(美普清片剂),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肺功能的改变,并观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FEV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不良反应为皮疹,为局部症状,反应轻微。结论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较好,特别是PEF的改善及使用的方便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盐酸丙卡特罗片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妥洛特罗贴剂对反复喘息婴幼儿气道高反应性和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反复喘息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妥洛特罗贴剂,连用12周。比较两组患儿咳嗽、喘息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EOS计数、血清总Ig E水平、IL-4/IFN-γ以及肺功能的变化,以及随访6个月期间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及喘息再发次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儿EOS计数、总Ig E水平及IL-4/IFN-γ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肺功能指标中潮气量、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和喘息再发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联合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可更为有效地缓解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咳嗽、喘息症状,从而更好地改善肺功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及喘息再发的风险,且不增加毒副反应,更适合婴幼儿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氮酮对阿糖胞苷乳膏体外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酮对阿糖胞苷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离体皮肤作为渗透屏障,研究不同浓度氮酮对阿糖胞苷促渗作用的影响.结果 5%氮酮可显著提高阿糖胞苷对皮肤渗透作用,其稳态流量(J)比空白乳膏增加了70.94%.结论阿糖胞苷乳膏具有良好的皮肤渗透性,本试验为阿糖胞苷经皮给药制剂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芬太尼透皮贴剂(商品名:多瑞吉)是一种新型麻醉类镇痛药,其主要特点为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进而发挥疗效。肝动脉灌注介入化疗栓塞术是局部治疗肝癌、肝转移病灶的一种非手术首选疗法。栓塞术后易产生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腹痛、白细胞降低等并发症,使患者不易耐受。本研究观察52例中、重度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疼痛患者使用芬太尼贴剂止痛治疗的情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Franz扩散小室,初步研究了利福平(Rifampin ,RFP)的透皮吸收情况,实验结果表明:RFP能透过离体小白鼠皮肤,且月桂氮(艹卓)酮(Azone,氮铜)能明显地促进其透皮吸收。含5%(W/W)氮铜的RFP软膏在各时间下的透皮吸收量比不含氮酮者均提高了1倍以上。本文用抛物线拟合法建立了不周时间下不同浓度的氮酮对RFP透皮吸收量的数学模型,求得氮酮对RFP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最佳浓度为5.70±0.45%。  相似文献   

7.
通过离体小鼠皮肤渗透释药实验,测定了含吵同浓度双戊对替硝唑溶液促透效果。发现不同浓度双戊烯对替硝唑的透皮吸收均有促进效果。其中,3%双成烯对替硝唑溶液有显的透皮促进作用,与其了浓度的双戊烯相比具有显差异(P<0.05)。可以认为,双戊烯有望成为一种有效适用的透皮促进剂。  相似文献   

8.
甲硝唑擦剂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甲硝唑氮酮乳浊液型擦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透皮吸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擦剂的制备用氮酮作油相,吐温- 80 作乳化剂研制而成。透皮吸收实验用BALB/c 无毛小鼠的离体鼠皮,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并与同浓度的甲硝唑溶液进行比较。结果:本新型擦剂甲硝唑透皮吸收率比同浓度甲硝唑溶液提高10 倍。结论:本擦剂的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较好,建立的透皮吸收方法准确度提高,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9.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癌症患者中常见,约有70%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剧烈疼痛,尤其是恶性肿瘤伴有进食梗阻者,常致口服给药失败,肌注止痛剂对门诊患者极不方便。近段时间,我科对晚期癌症伴有中重度疼痛的患者,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张莉  李丽  陈莉  齐刚 《武警医学》2008,19(1):17-19
 目的 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扑热息痛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采用Franz扩散池,用离体大鼠皮肤进行尿素、薄荷油、氮酮及油酸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扑热息痛体外经皮透过性影响的研究.结果 应用尿素、薄荷油、氮酮及油酸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的稳态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提高 ,透过倍数分别为1.61、3.52、4.53 及14.89;药物的扩散系数分别提高1.21、1.31、 1.09及16.03倍,而尿素、薄荷油、氮酮的分配系数分别为1.33、2.69及4.16,油酸的分配系数略有下降.结论 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中促透作用最强的为油酸,其机制主要为改变角质层的通透性,减低了药物经皮肤透过的阻力,提高了药物在皮肤角质层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1.
布地奈德结肠靶向脉冲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制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布地奈德的结肠靶向脉冲片 ,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速释片芯 ,以EudragitL为材料 ,喷雾包衣法制备结肠靶向脉冲片 ,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 按照优化后的处方所制备的脉冲片的体外释药时滞为 (6 .18± 0 .15 )h。结论 本脉冲片达到设计要求 ,体外试验满足结肠靶向和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吸收促进剂氮酮用量对马尼地平乳膏体外经皮渗透作用的影响,并拟定氮酮的最佳用量。方法分别取含0%、1%、3%、5%氨酮的马尼地平乳膏各约1 g,以1%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为接受液,小鼠离体皮肤为屏障,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渗透实验,HPLC法测定接受液中马尼地平的含量。结果 24 h内,不同浓度的氮酮对马尼地平乳膏透皮吸收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促渗作用大小顺序为:3%氮酮〉5%氮酮〉1%氮酮。结论氮酮对马尼地平乳膏的透皮吸收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但促渗作用不因氮酮的浓度增高而增高,其最佳浓度是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头孢曲松钠自动微输注贴剂,对渗透泵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贴剂的体外释放。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处方制剂初始释放时间、持续释放时间、累积释放率,通过体外释放对渗透泵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渗透泵系统中增渗剂的种类及用量、衣膜中致孔剂的种类及用量、增塑剂的用量以及包衣增重对贴剂的释放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致孔剂用量、增塑剂用量以及包衣增重为主要因素对其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处方为葡萄糖300 mg、聚乙二醇1500 1.5 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0.5 ml、包衣增重为11%。结论初步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头孢曲松钠自动微输注贴剂初始释放时间为15 min,可持续释放6 h,而且体外释放呈良好的零级释放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呼图壁县城皮炎湿疹类患者接触性变应原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治疗有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斑贴诊断试剂盒对400例临床诊断皮炎湿疹类患者进行皮肤斑贴试验。结果 400例受试者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63.8%,在性别方面无差异。其中1种变应原阳性118例,占29.5%,2种变应原阳性72例,占18%,3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65例,占16.3%。阳性结果患者中排在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白降汞、橡胶添加剂、香料、硫酸镍、重铬酸钾。其中女性患者对硫酸镍阳性率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8 2 1,P=0.0 0 1)。其中中年组对橡胶添加剂阳性率与青少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3,P=0.035)。结论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接触性变应原阳性率较高的是白降汞、橡胶添加剂、香料、硫酸镍、重铬酸钾。男女患者对硫酸镍的反应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组对橡胶添加剂的反应存在差异。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接触性变应原,在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痹痛宁贴剂中东莨菪碱、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以 5 0mmol·L-1pH6 .0磷酸盐缓冲液 (含 2 0 %无水乙醇 )为电泳介质 ,未涂层石英毛细管 (5 0 μm× 32cm ,有效长度 2 3.5cm)为分离通道 ,压力进样 (2kPa× 5s) ,分离电压 8kV ,检测波长 2 0 0nm ,操作温度 30℃。结果 制剂中两种生物碱能较好分离。加样回收率东莨菪碱为 98.4 % ,乌头碱为 96 .6 % ,RSD分别为 1.6 1%、1.17% (n =5 )。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 ,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脑血管造影片上推导Leksell头架内靶点坐标求值公式.材料和方法:以现有ELEKTA坐标纸靶点划线读值法为基础,利用解析几何原理,推导靶点坐标的求值公式,并编制相应的程序,实现操作计算机化,在临床中应用.结果:同原有划线求值比较结果相似,但其操作过程简便.明确、省时.结论:所得靶点坐标求值公式符合立体定向头架内空间点向平片上投影转换的数学规律,在神经放射外科领域中,尤其是运用KULA系统作脑AVM剂量规划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氮酮、月桂醇、油酸等几种常用促渗剂在不同浓度和联合使用对氯诺昔康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作为离体透皮试验装置,用pH8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接收液,以稳态流量(Js)、增渗倍数(ER)及滞后时间为考察指标,观察不同促渗剂对氯诺昔康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 油溶性促渗剂促渗效果要好于水溶性...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Pretreatment of skin to remove scales/crusts and roughen the surface is essential to enhance the penetration of topically applied methyl aminolevulinate (MAL) prior to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to permit daylight to access all parts of the skin lesions. Numerous procedures of skin preparation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in vitro penetration of MAL into ex vivo human skin pretreated with skin preparation pad abrasion or a microneedling device,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ontophoretic device in delivering MAL into ex vivo human skin.MethodsHuman skin samples, obtained from aesthetic surgerie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thickness of the skin samples ranged between 1.44–2.87 mm. Pretreatment of samples was performed with 10 passages of the Ambu® Unilect™ 2121 M (Ambu A/S, Denmark) skin preparation pad, 8 rolling repetitions using the microneedling device Dermaroller® HC 902 (Dermaroller GmbH, Germany), or by an iontophoresis device (Feeligreen SA, France) for 1.5 h. The effect of these pretreatment procedures on the penetration of MAL into the skin was assessed.ResultsPenetration in the total skin, liquid receptor and total penetration was most increased by skin preparation pad treatment, followed by microneedling and iontophoresis. Overall, MAL total penetration was increased up to 103-fold by skin preparation pad treatment, 4-fold by microneedling and 1.8-fold by iontophoresis.ConclusionsAbrasion with skin preparation pad was shown to be superior to microneedling and iontophoresis for increasing MAL penetration in ex vivo human sk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盐酸表柔比星长循环热敏冻干脂质体(EPI-LTSL)的处方工艺,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pH梯度法制备EPI-LTSL并进行冷冻干燥,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单因素试验优化工艺。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EPI在不同介质中形成沉淀的性状,探索EPI-LTSL的体外释药机制。结果最佳处方及工艺为药脂比1∶10,DPPC/MSPC为82∶8,水化介质为250mmol/L柠檬酸盐(pH4.0)。空白脂质体经15000psi(103MPa)高压均质循环5~6次,100nm聚碳酸酯膜挤压过膜3次;调节脂质体外相pH后,35℃水浴20min载药。冻干脂质体内外相乳糖浓度为9%,采用中速预冻(-65℃)及缓慢的解吸干燥可以制备较好的冻干品。EPI与柠檬酸盐形成的沉淀在42℃可以完全溶解,而在25℃成絮状或片状沉淀。结论制备的EPI-LTSL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冻干脂质体外观平整,内部疏松多孔,色泽鲜亮,复水迅速且粒径变化较小。以柠檬酸盐为水化介质制备的EPI-LTSL,在25℃时包载于脂质体内相的EPI以沉淀稳定存在,而在42℃时可完全溶解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者自控皮下镇痛(PCSA)在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四医院收治的121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镇痛方法不同,分为PCSA镇痛(PCSA组)31例,口服吗啡缓释片镇痛(吗啡组)50例,芬太尼透皮贴镇痛(芬太尼组)40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镇痛效果和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CSA组患者恶心呕吐、便秘、爆发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组及芬太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SA组患者镇痛后1周VAS评分与吗啡组及芬太尼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SA尽管便携度略逊一筹,但其可为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提供恒定满意的镇痛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