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中医中药辛开苦降法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以辛开苦降法治疗,对照组50例以常规西药治疗。结果:两组在近期疗效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1.7%、34.0%;远期疗效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0.0%、26.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辛开苦降法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疗效显著,优于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2.
浅析辛开苦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辛开苦降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及其理论基础,认为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大法,并对辛开苦降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心因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肠梗阻、胆囊炎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病.笔者2003年5月-2008年3月以辛开苦降法结合辨证用药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呕吐患者38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辛开苦降法,又称辛开苦泄法,是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1]。辛属阳,苦属阴,二者相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全过程,共同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调和寒热、燮理阴阳、通畅气机、清热祛湿等功用。故临床多用于寒热错  相似文献   

5.
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宗《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所制泻心、陷胸诸方,悉以辛开苦降为法,以开结散痞,降阳和阴,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法则。 1 治验举例 1.1 痢疾(细菌性痢疾)王××,男,31岁,教师,1990—9—10诊,患痢疾不能进食十余天,先后投医数人,其病有增无减,观前医用药,不出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之属,均为治痢良方,为何罔效?余详审之,刻下患者心下痞闷,时有恶心,不思饮食,腹痛阵作,  相似文献   

6.
辛开苦降法是将辛温和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从而达到辛散开通、苦降通泄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治疗中焦痞塞不通、少阳枢机不利、痰结胸肺等证候,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辛开苦降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论述了辛开苦降法的历史沿革,立法及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说明辛开苦降法是临床上运用较多的一种重要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8.
辛开苦降法治疗胃脘痛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辛开苦降法组方治疗胃脘痛68例,随机以胃必治胃片为对照治疗39例,临床显效率分别为69.12%,28.21%,(p<0.01),对服药达8周以上的患者进行胃镜清理复查发现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1.58%,69.23%(p<0.05).  相似文献   

9.
李华  王霞芳 《新中医》2011,(10):134-135
胃痛不仅是一种常见病症,而且是一反复发作、相当顽固的疾病。中医学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一旦饮食失宜,可以引起胃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在病理情况下,易于化热、成滞、血瘀。在临床上以前者居多,王霞芳老师因此在临证中常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痛,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勤  韩继忠 《河南中医》2007,27(10):43-43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以脾胃虚弱型为多见,但寒热错杂证型也不乏其例,笔者2003年1月~2005年12月治疗慢性胃炎属寒热或湿热互结中焦36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发病年龄16~68岁,平均35岁;病程最短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法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细胞间隙的影响。方法 10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25只,共4组。对照组只行腹腔开关术,其余3组均采用改良部分贲门肌切开加外置幽门部分结扎术,制备RE大鼠模型。术后第3天西药组灌胃混合剂:吗丁啉片(3.2 mg/kg)+奥美拉唑胶囊(4.3 mg/kg)+铝碳酸镁片(161.4mg/kg),中药组灌胃半夏泻心汤加减汤剂(5.7 g/kg),1次约2.5 m L,1天2次,连续14天;同时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给予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实验第7、14天各组模型食管下段p H值、黏膜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变化,并测量各组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间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本组治疗第7天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在第14天大鼠食管下段p H值均升高(P〈0.01),食管黏膜肉眼积分均降低,上皮细胞间隙亦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下段p H值均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食管黏膜肉眼积分升高,上皮细胞间隙亦升高(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第7、14天大鼠食管下段p H值升高,食管黏膜肉眼积分降低(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第14天大鼠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间隙亦降低(P〈0.01)。与西药组同期比较,中药组第7天大鼠食管下段p H值降低(P〈0.05),中药组第14天大鼠食管黏膜肉眼积分和上皮细胞间隙均降低(P〈0.05)。结论辛开苦降法对RE动物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随疗程增加效果更加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损伤黏膜良好的修复作用、增加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及抑制胃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汉·张仲景首开广泛而系统地运用这一治法的先河。本法适用于气机升降失调而致胸胁脘腹胀闷或疼痛,呕吐,腹胀,肠鸣,下利等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痰热互结之证,一般选用干姜、半夏、生姜、枳实、厚朴、苏叶等辛温之品与黄连、黄芩、大黄、栀子等苦寒药物合用,辛以宣通,苦以降泄,苦辛相配,起到调畅气机,开结散痞,调和寒热,化痰泄热,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60%.而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有关,是慢性胃炎中较严重的病理改变,也是被公认的癌前病变.[1]中医中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既能缓解发作期的症状,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笔者以辛开苦降法治疗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洋  魏玮  史海霞 《中医杂志》2016,(5):446-447,450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味药与苦味药并用,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寒热平调的作用,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而致寒热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广泛用于多种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从辛开苦降法的学术源流、治疗脾胃病的立法依据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明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曹文 《光明中医》2010,25(12):2242-2243
目的研究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复发性口疮的疗效。方法半夏泻心汤加减水煎口服。结果 19例病例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率42.11%,总有效率94.74%。结论辛开苦降法是治疗寒热错杂型复发性口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辛开苦降法论治消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部分并发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采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功能治疗糖尿病,通过寒热温清并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解郁化滞,可以获得良好的降糖及改善并发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学方法很多,其中“辛开苦降”法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且引起了中医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成为临床和科研的热点。从脾胃之治、升降为本,治脾以升、治胃以降,辛以散之、苦以泄之等方面对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并举医案加以论证,为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中药配伍中的"辛开苦降"法的内涵、传统临床应用和现代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举隅辛开苦降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如治疗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少阳病及少阳、阳明并病,痰热互结证,上热中寒证等;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失眠、初发2型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19.
蔡光斗 《光明中医》1997,12(6):29-30
蔡友敬应用辛开苦降法举隅蔡光斗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362000)关键词辛开苦降/蔡友敬/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是辛开法和苦降法的配合,是用苦寒药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寒热错杂,胃逆不降所致痞满吐利症的一种方法。苦寒药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坚阴止利,并有健...  相似文献   

20.
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学方法很多,其中“辛开苦降”法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且引起了中医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成为临床和科研的热点。从脾胃之治、升降为本,治脾以升、治胃以降,辛以散之、苦以泄之等方面对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并举医案加以论证,为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