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 4 mm,37例体颈比≤ 1.5...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42例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综合应用选择合适患者、良好的微导管塑形、"回撤式"微导管进入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式、柔软弹簧圈等方法。 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完全栓塞35例(占83.6%),近全栓塞4例(占9.5%),不完全栓塞3例(占7.1%)。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两例,术中出血率为4.8%(2/42)。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可行性,通过综合多种技术手段,能明显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 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将导引管送至C2以上,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36例用GDC,6例Metrix,18例DCS,2例ORBIT,3例EDC,4例配合支架栓塞;65例患者,59例康复,3例后遗偏瘫,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59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无再出血,5例患者复查DSA,无复发。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经验。方法 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先后应用MagicBD,Tracker-16,Tracker-10和Cordis 3F/2.5F微导管,送入球囊、不同长度的国产、进口游离微弹簧圈,配用MDS、GDC系统送入不同长度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3例、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大脑后动脉瘤P2段动脉瘤1例,治疗颅内动脉C3-4段假性动脉瘤5例。结果 本组无1例死亡。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5例均痊愈,无并发症;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栓塞达100%者9例、95%者2例,其中1例因血管痉挛遗留轻瘫,1例因MDS到位后不能顺利解脱导致部分脱垂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2cm,遗留轻瘫;5例假性动脉瘤完全治愈;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2例椎动脉完全治愈。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只要前、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脱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出现弹簧圈移位、突出或脱出和解旋等危急事件的原因及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出现危急事件的病例,其中9例为宽颈动脉瘤;10例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动脉瘤最大径为5 ~ 12 mm,7例为3 ~ 5 mm,3例< 3 mm;造影和临床随访超过1...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巧、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31例,3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用弹簧圈栓塞25例,宽颈动脉瘤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例,载瘤动脉闭塞1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27例,疏松栓塞3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完全康复22例,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死亡1例。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对提高栓塞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支架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7例多发宽颈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与同期采用开颅夹闭术18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共夹闭36个动脉瘤,平均住院日、瘤颈残余率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比。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致密或近致密栓塞,与采用夹闭术患者瘤颈残余率无明显差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于开颅夹闭患者,平均住院日低于开颅夹闭患者。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目的 初步总结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例颅内梭形动脉瘤及12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继续填塞GDC。结果 13例动脉瘤致密填塞,3例大部分填塞,1例支架未能送入颅内而单用弹簧圈部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专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4例中,男性20 例,女性24例,通过微导管放置颅内专用支架,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同时以另一微导管进入动脉瘤腔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全部病例采用颅内专用 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其中38 例致密栓塞,6 例部分栓塞。术中、术后未发生颅内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均恢复良好。36例术后3~6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35 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动脉瘤颈有残留,未见动脉瘤复发;6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未随访;2例失访。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结合Microplex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33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3例,基底动脉顶端3例。结果以支架辅助治疗的19例动脉瘤中13例完全致密填塞,4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70%~90%)。以球囊辅助治疗的14例动脉瘤中9例完全致密填塞,3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结论支架或球囊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支架或球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1例共 5 6枚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5 1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5例、Ⅱ级 2 4例、Ⅲ级 8例、Ⅳ级 4例 ,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和DSA造影诊断。 4例宽颈动脉瘤和 2例梭形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应用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成功 4 8例 5 3枚动脉瘤 ,占 94 .3% ;3例因严重血管痉挛导致微导管无法到位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 ;1例弹簧圈尾端残留于载瘤动脉 ,但未导致临床后果 ;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4 8例随访 3~ 12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结论 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能够有效栓塞颅内各部位动脉瘤 ,术中有明显的促进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的作用 ,术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覆盖动脉瘤颈口的作用。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低剖面编织型设计的自膨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7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即刻效果、复发率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中成功植入130枚LVIS支架,1例植入失败,技术成功率99.2%.7例术中或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7/127,5.5%),无围手术期出血、死亡.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112枚(88.1%),瘤颈残余15枚(11.9%).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37例影像学复查显示33例(89.1%)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10.9%)瘤体仍显影,其中3例为术后即刻有瘤体显影,1例为动脉瘤复发,无死亡.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36例39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5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个,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3个,眼动脉段13个,海绵窦段4个,椎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20例共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曾患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无出血史8例;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位于基部动脉未端分叉部14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枚,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3枚。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和3个月后三维DSA检查结果,根据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结果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三维DSA检查显示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RaymondⅠ级21枚,Ⅱ级2枚,Ⅲ级2枚;术后3个月DSA随访显示RaymondⅠ级20枚,Ⅱ级3枚,Ⅲ级2枚。术后3个月mRS评分显示17例患者0分,1例患者1分,均预后良好;2例患者4~6分,预后不良。结论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姜士炜  杨奎 《放射学实践》2003,18(5):328-330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I、Ⅱ级l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3例痊愈,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GDC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并评价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技术对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了弹簧圈填塞治疗.31例患者共有颅内动脉瘤43枚,均为破裂动脉瘤,其中39枚为宽颈动脉瘤,21枚颈:体≥1,18枚颈:体<1;4枚为宽颈动脉瘤患者合并的非宽颈动脉瘤.结果 31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5枚,其中3例患者两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1例两侧大脑中动脉各置入1枚.43枚动脉瘤中41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塞,2枚末行填塞.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非动脉瘤破裂性出血,均可能由于输送导丝损伤大脑中动脉分支引起;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弹簧圈飘至大脑中动脉M2段,引起相应脑缺血症状.获随访的29例中无死亡病例和再次出血病例,28例生存良好,1例留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支架辅助技术进行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可以拓宽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夹层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病变少见疾病之一.它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造成动脉壁膨出,发生的动脉瘤样扩张.其动脉瘤壁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对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闭塞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两者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及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载瘤动脉的重建.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如多支架重叠重建载瘤动脉等越来越得到多数学者的推崇.本文就其血管内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