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帅 《中医药通报》2011,10(5):33-35
膜原,又称募原,其称始于《内经》。《素问·疟论篇》载:"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但长期以来,关于膜原的概念尚无明确定论,各家学说对此皆有论述,以下就膜原的实质,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特浅析一下对膜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试论募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募原”这个名辞导源于《内经》,如《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关于募原二字,全元起以“募作膜”,太素、巢元方亦然。故后人多以全元起等氏的意见而写作为膜原,因而募原与膜原通用。至明·吴又可对温病的病理学说以及治疗法则无不本诸膜原。但古人对募原在机体的布局,生理的功能、病理的反应未加归纳在一起,皆散见于各个文献  相似文献   

3.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4.
病在膜原的辨正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膜原又名募原 ,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膜原这一术语和邪入膜原的记载 ,如《素问·举痛论》中有“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王冰注曰“膜 :膈间之膜 ,原 :膈肓之原也。”膜原泛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 ,此后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有如下论述 :“……邪从口鼻而入 ,则其所客 ,内不在脏腑 ,外不在经络 ,舍于夹脊之内……正当经胃关交之所 ,故为半表半里……即所谓横连膜原是也。”从以上所论来看 ,病在膜原最先作为病位概念提出 ,而吴又可所论 ,一方面从主观上为了说明温病与伤寒之别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点明了温疫之邪为病初起时的特异…  相似文献   

5.
何谓"开达募原法"? [答]所谓“开达募原法”,就是用疏利透达募原湿浊的一种疗治方法。开达,即开泄透达之意;募原(膜原),《素问·举痛论》是指胸膜与膈肌之间部位。吴又可认为,募原,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  相似文献   

6.
正马启明主任临证30余年,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颇有心得,现总结如下。1历代医家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属中医腹痛范畴。《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  相似文献   

7.
“自我指针保健法”概述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423600)周邦生主题词针灸疗法,@指针1指针源流《素问·举痛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气血散,故按之痛止”。《灵枢·背腧篇》:“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相似文献   

8.
对痛证的基本病理,历来许多医家常以"不通则痛"加以解释,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对活血化瘀等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不通则痛"之说更被广大医者所采纳和接受,并以此作为临证之指南,论理之依据.但根据祖国医学理论,我们认为单以"不通则痛"作为全部痛证的基本病理尚有不足之处,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一、"不通则痛"不能概括痛证的全部病理"不通则痛"作为痛证的基本病理之一由来已久,早在《内经》就有这方面的论述,特别是《素问·举痛论》所述甚详.但从所述来看多属实证.如"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募原"二字,全元起改为了"膜原",导致后世望文生义,把"募原"理解为膜状组织的总称。通过对《内经》中相关经文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以及前贤治疗邪伏募原疾病的方法,笔者认为"募原"不是膜状组织,而是肠胃外静脉丛。  相似文献   

10.
<正>【经典提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标本病传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病史概要】刘某,男,59岁。入院日期:2014年11月15日。患者因"反复腹泻10年余,脐周隐痛6个月余"拟诊克罗恩病收住入院。患者于10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  相似文献   

11.
岳尚斌 《河南中医》2005,25(1):58-58
慢性胃炎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以胃脘部的绞痛、刺痛、灼痛、胀痛、隐痛、钝痛为主要症状 ,主因有虚寒、郁火、气滞、血瘀、伤食、蛔积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太阳之胜 ,凝粟且至 ,寒厥不利 ,则内生心痛”、“太阳之复 ,厥气上行 ,心胃生寒 ,胸膈不利 ,心痛脾满”。表明太阳寒水气胜 ,寒凝气滞 ,发为胃痛。《素问·举痛论篇》又云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均阐明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痛的机理。胃痛其因虽多 ,但十居六七因寒而生。笔…  相似文献   

12.
<正> 蒙:通"矇",目不明也.例:"徇蒙招尤(通摇),目冥耳聋."(《素问·五脏生成篇》)——头晕目眩,身体摇晃,眼睛看不清东西,耳朵听不到声音.焦:通憔悴之"憔".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素问·上古天真论》)——人到了35岁,阳明脉的气血衰退,面部开始憔悴.募:通膈膜之"膜".例"脾与胃以募相连耳,而能为之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为病变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当伴有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时癌变机率增加,因而受到广泛重视。本院唐旭东教授师从董建华院士等名老中医,对运用失笑散辨证治疗CAG血瘀证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唐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1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CAG与血瘀密切相关。《素问·举痛论篇》即指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字学知识对"膜原"与"募原"的字形、字义与涵义进行分析.指出<内经>对于"膜"、"募"二字选用所依循的规律,对深入探讨膜原的形态与功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腹症,就其病变脏器而言,大致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以及子宫等,多为六腑的病变。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满而不实”、“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若六腑病变则气血乖违,通降机能失职,当泻不泻,当动不动,出现“不通则痛”的病象。故“不通”是急腹症病机方面的普遍性,而腹痛则是症状方面的共同点。中医古籍中,虽无急腹症之称,但有关急腹症的病因病机却早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又说:“热甚则肿。”  相似文献   

17.
马彦伟 《陕西中医》1992,13(1):24-25
<正> 伯父马文滋行医30余载,精研内、难、伤寒,并且集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胃下垂的治疗,世人均以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为辨,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论治,其取效者实属罕见。伯父则一改补中益气之论,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法,以四逆散加减论治,每每垂手取效。兹将其治疗此病的经验整理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举痛论篇》说:“寒邪容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  相似文献   

18.
泄泻一症始见于《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飨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 ,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因于露风 ,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 ,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又…  相似文献   

19.
胃脘痛的遣方用药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王祥礼,王翠萍1寒居中焦寒邪之为病,虽有内寒与外寒之分,但总因寒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寒性收引凝滞气机,故易出现筋脉拘挛而导致胃脘疼痛。《素问·举痛论》云:“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本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183;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说明胃脘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183;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阐明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痛的机理。《素问&#183;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道出了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也是引起胃脘痛的常见病因。由此可见,《内经》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为胃脘痛的诊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疗效满意。现就作者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26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