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及随访结果.方法 采集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无菌检测、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及细胞计数后回输给患者.于第7、9、11、13天皮下注射DC,第11、13天静脉回输CIK,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的客观反应率为37%,疾病控制率为85%,2年总生存率为81.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 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亚群及Th2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Th1细胞有升高趋势(P<0.05),多次治疗后CD3+CD4+CD25+T细胞(即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有降低的趋势(P<0.05).治疗过程中27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转移性肾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联合细胞因子介导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为基础的免疫途径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临床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手术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术及细胞因子治疗.采集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熟DC及CIK细胞,最后再回输给患者.观察疗效和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变化(CD3+、CD4+、CD8+、CD4+/CD8+、NK细胞)、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变化(白细胞、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43.33%,对照组有效率26.67%,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免疫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26,0.021),治疗组细胞免疫学指标(CD3+、CD4+、CD4+/CD8+)在治疗前后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23,0.012).两组患者外周血象及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免疫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以DC、CIK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肾癌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是肾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自体CIK细胞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集30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等诱导成CIK细胞后回输给患者,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结果CIK细胞回输后,23例(77%)患者出现发热,持续时间2~8h,大部分自行消退,无其他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 、CD3 CD8 、CD3 CD56 和CD25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且DC1和DC2细胞的比例也上升,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癌患者自体CIK细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肾癌根治术后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期间Ⅰ、Ⅱ期肾癌术后患者40例,治疗组20例采自体外周CIK细胞血进行CIK细胞扩增,采取静脉回输方法治疗;对照组20例术后未行其他治疗。观察CIK细胞培养前后细胞表型情况, 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4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CIK细胞培养后可见CD3+CD8+、CD3+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20例:19例完全缓解,1例进展, 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疾病控制率95%;对照组20例:13例完全缓解,7例进展,疾病控制率65%(P<005)。结论自体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缓和阻止早期肾癌术后患者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延长无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采用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γδ受体的T细胞(γδT)和自然杀伤细胞(NK)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经机采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体外经相应的细胞因子诱导产生DC、γδT、CIK和NK细胞。所有患者接受一疗程治疗,即静脉输注或皮内注射4次DC疫苗,静脉输注γδT、CIK各3次,静脉输注NK细胞2次,共12次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评估疗效和免疫学反应。结果 22例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9例部分缓解(PR),11例疾病稳定(SD),2例进展(PD);2例没有可评价病灶中1例PD,1例未见疾病进展。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月后CD3+、CD4+、CD56+有较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近期临床疗效,能诱导出特异的抗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肾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辽宁省肿瘤医院45例肾癌化疗联合DC-CIK治疗的患者(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及同期对照30例单纯化疗的肾癌患者(单纯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存差异,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实体瘤近期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化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化疗与DC-CIK细胞免疫联合治疗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3~+CD16~+CD56~+T细胞计数增加(P<0.05);化疗联合CIK治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为64个月,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的45个月(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发热和寒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自体DC-CIK细胞回输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治疗晚期肾癌更有生存优势,而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6岁。1993年因右肾透明细胞癌行右肾切除术,2003—04再次发现左肾多发癌,于同年5月行左肾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CK ,Vim 、SMA-、HMB-45-、HHF-35-)”。鉴于患者孤肾,为保存肾功能而对左肾癌灶行光动力学射频治疗。并续以IL-2联合CIK的生物治疗。术后每3个月复查腹部CT,示左肾癌灶明显缩小。但于2004—08查腹部CT发现胰腺头增大,体、尾部肿瘤占位病变。患者有食欲减退、进食后轻度腹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白体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based vaccine,tumor associated antigen,DCTAA)联合配型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免疫联合治疗48例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配型的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CD3McAb、IL-2、IFN-γ、IL-1α等)共同诱导成CIK和DC,经过12~15 d诱导扩增后获得CIK细胞,再经严格质控检测合格后,分6次回输患者体内,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为(5 ~8)×109个.培养的第5天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DC,第8天收获负载肿瘤抗原的DCTAA行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瘤体的大小、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及免疫学指标、卡氏评分、体重、不良反应等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48例接受脐血DCTAA-CIK治疗的患者中,CR+ PR为37例,总缓解率为77.1%.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率为78.9%~84.7%;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提高率为89.6%.1年生存期达到80.6%.不良反应轻微.DCTAA-CIK细胞治疗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脐血来源的DCTAA-CIK细胞过继性免疫疗法不失为中晚期肺癌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产生的DC-CIK细胞对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生长和术后复发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备健康人和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来源的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获得DC-CIK细胞.取上述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的恶性淋巴瘤组织,采用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建立人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LBL-0102.另外,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根治性切除术,建立术后肝淋巴瘤肝内复发转移裸鼠模型HLBL-0701.将以上2种模型裸鼠按照以下干预措施分为7组,分别给予CHOP方案化疗、健康人CIK细胞输注、健康人DC-CIK细胞输注、肝淋巴瘤自体CIK细胞输注、肝淋巴瘤自体DC-CIK细胞输注、肝淋巴瘤自体DC-CIK输注联合CHOP方案化疗,以及生理盐水对照.CHOP方案和生理盐水为0.3ml/(kg·d),CIK或DC-CIK细胞均以6×107/(kg·d)[约0.3ml(kg·d)]输注.连续干预21d,末次用药后72h,经心脏采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取死亡裸鼠,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和肝内复发转移率.分析DC-CIK细胞治疗与化疗的协同作用.结果 在HLBL-0102模型中进行的实验表明,与对照比较,化疗,健康人CIK、DC-CIK细胞,肝淋巴瘤自体CIK、DC-CIK细胞,以及肝淋巴瘤自体DC-CIK细胞+化疗干预后的抑瘤率分别为52.1%、40.2%、54.3%、41.7%、60.6%和84.3%,而在HLBL-0701模型中,上述干预措施对肝内肿瘤复发转移的抑制率分别为75.0%、75.0%、50.0%、62.5%、37.5%和25.0%;干预后裸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0.32±6.54d、68.25±5.37d、77.00±6.37d、75.25±5.80d、79.50±8.07d、84.75±8.26d,显著长于对照组(35.00±4.17d,P<0.01).在HLBL-0102模型中,瘤体积与LDH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9898,P<0.05),协同分析证实肝淋巴瘤自体DC-CIK细胞与化疗具有相加作用(q=1.038).结论 共培养DC-CIK细胞输注能抑制裸鼠原发性肝淋巴瘤生长和肝淋巴瘤根治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肝淋巴瘤患者来源的自体DC-CIK细胞疗效优于健康人来源的细胞,DC-CIK联合化疗的抑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是杀瘤活性强、抗瘤谱广的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本文旨在观察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的CIK细胞输注患者,观察CIK细胞培养前后细胞表型的表达情况、治疗前后患者PBMC杀伤活性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s的改变、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CIK细胞培养后可见CD3、CD8和CD3、CD56细胞较前显著增加;患者细胞治疗前后PBMC的细胞杀伤活性增加,Ⅱ、Ⅳ期患者的CIK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CIK细胞治疗后Ag-NORs的IS值明显增高,表明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增高。80例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8例,轻度缓解(MR)25例,稳定(SD)34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CR PR MR)为43%。KPS评分提高50例,稳定18例,下降5例,有效率为62.5%。结论:用自身CIK细胞过继性回输治疗能明显提高癌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s)治疗对乙肝病毒(HBV)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0年12月于解放军302医院住院,且未经抗病毒药物及其他免疫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6例,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细胞因子鸡尾酒诱导培养成CIK细胞后,经静脉回输患者体内。观察CIK细胞治疗后24周内患者体内HBV DNA水平、CD3+CD56+细胞频率的变化,以及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频率的改变。结果自体CIK回输后,9例患者产生病毒学应答,其体内HBV DNA水平分别于第41、2及24周(分别为5.70、5.09和4.08log10拷贝/ml)出现明显降低(P<0.05或P<0.01);7例患者表现为病毒学无应答,其体内HBV DNA水平均与在基线时(6.39log10拷贝/ml)无明显差异(P>0.05)。经14d的诱导培养后,病毒学应答者CIK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比例为17.21%,明显高于无应答者(8.97%,P<0.05)。经CIKs治疗后,病毒学应答者pDCs频率由治疗前的0.27%上升至治疗后4周的0.39%(P<0.05)和治疗后12周的0.34%(P<0.05),而病毒学无应答者无明显改变。CIK细胞回输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CIK细胞治疗慢性乙肝安全性好,能抑制HBV复制,其机制部分是通过提高pDCs频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选取30例D期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为研究对象,15例行化疗(对照组),15例行CIK细胞输注联合化疗(联合组)。在化疗前取联合组患儿自体外周血10~35 ml,体外扩增培养约10 d,隔天1次,分3次回输。观察患儿细胞回输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细胞回输前及回输后4周左右外周血血常规、生化指标、细胞免疫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1)安全性良好,联合组患儿共接受46个周期的CIK细胞治疗,所有患儿在CIK细胞回输过程中及回输后生命体征稳定。在46个疗程138次的CIK细胞回输过程中,仅有3例次出现发热,24 h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心肌酶结果在细胞回输后未出现显著性变化。(2)在随访期间联合组患儿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73.3%,93.3%)均较对照组(67.7%,80%)提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联合组患儿均出现体力增加,食欲改善(P<0.05),联合组细胞免疫指标改善,CD4+CD25+比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进行自体CIK细胞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胡黄连提取物对缺氧复氧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别缺氧0.5、1、2 h),取缺氧2 h组分别用不同浓度胡黄连提取物(10、100、1000μg/ml)进行预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组细胞凋亡及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非常低,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缺氧复氧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提高(P〈0.05),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且随缺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逐渐升高(P〈0.05),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P〈0.05)。与单纯缺氧复氧组相比,不同浓度胡黄连提取物呈剂量关系抑制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P〈0.05),同时呈剂量关系减少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数量(P〈0.05)。结论胡黄连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内氧化应激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内穿孔素(Perform—protein,PFP)、干扰素-y/(IFN-y)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变化。方法选择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RSVB)患儿27例(毛支组),流感病毒性肺炎(we)患儿25例(流感肺炎组),健康婴幼儿20例(健康组)。取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数量,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NK细胞,采用标准刺激剂、离子霉素(PMA)与佛波酯(Ion)刺激N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分析NK细胞内PFP、IFN-y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毛支组、流感肺炎组较健康组NK细胞数量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PMA+Ion下刺激NK细胞,与健康组比较,毛支组NK细胞内IFN-y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支组、流感肺炎组NK细胞内PFP表达降低,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毛支组与流感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K细胞数量及其细胞内的穿孔素及IFN-y的变化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赵英男  朱杰 《武警医学》2014,(1):9-12,15
目的 探讨胞浆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用CD45-APC/SSC及CD38/CD56/CD19及CD138联合设门,通过检测胞浆内轻链(cκ链、cλ链)对45 例经治疗后已完全缓解MM患者(治疗前已经过上述免疫分型检测)的骨髓标本进行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同时进行跟踪随访,分析MRD对MM患者的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时间是否存在影响.结果 45例骨髓瘤患者中分泌型为37例(其中IgG型为27例,IgA型为10例),轻链型为5例(λ链型4例,κ链型1例),不分泌型3例.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出现的频率为,分泌型中100% (37/37),轻链型20%(1/5),不分泌型0%(0/3);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为,轻链型80%(4/5),不分泌型100%(3/3).CD138+,100%(45/45);胞浆轻链(cκ链、cλ链),100%(45/45),其中分泌型:cκ链27%(10/37);cλ链:73%(27/37);轻链型:cκ链20%(1/5),cλ链:80%(4/5);不分泌型:cκ链33%(1/3),cλ链:67%(2/3),经治疗缓解后进行MRD检测,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38+CD19-CD45-MRD阳性率为18%(7/38),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38+CD19-CD45-MRD阳性率为100%(7/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κ链组MRD阳性率为25%(3/12),cλ链组33%(11/33),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个月后,MRD阴性组复发率13%(4/31),MDR阳性组复发率为71%(10/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阴性组累积无病生存时间中位数15.53(9.35-21.62)个月,明显长于MRD阳性组的9.75(3.69-14.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胞浆轻链测定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微小残留病变检测中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对临床开展相关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和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3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定向分化成DC和CIK细胞,将收获的DC与CIK共培养3d,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IK 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MTT 法检测共培养后CIK细胞对HEP-3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CIK与DC 共培养3d 后增殖活性开始显著提高,与DC共培养的CIK较单独培养的CIK具有更强的杀瘤活性.结论 共培养后DC能够促进CIK增殖,提高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为指导临床应用DC与CIK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PC12细胞预缺氧模型;观察预缺氧对PC12缺氧后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预缺氧组。检测缺氧及预缺氧对PC12细胞LDH释放率的影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PC12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和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①缺氧组LDH释放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低于对照组;②预缺氧组LDH释放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低于缺氧组(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缺氧组。结论:预缺氧对PC12细胞的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缺氧时细胞内的游离Ca^2+浓度与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