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Lund概念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und组各50例,Lund组采用Lund概念提供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结果:Lund组治疗前后平均控制颅内压(ICP)和保持充足的脑灌注压(C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und概念的应用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的高颅压,减轻脑水肿的发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动态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监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非监护组采取常规治疗;监护组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9.33kPa)和B组(CPP〈9.33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MABP.PaO2、体温、PaCO2等)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kPa、血液PaO2为(7.88±2.78)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kPa和Pa02(12.22±2.33)kPa,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kPa,较A组(2.55±0.09)kPa明显增高(P〈0.05)。监护组与非监护组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脑灌注压(CP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 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监护组其中伤后〈24 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 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FP≥9.33 kPa)和B组(CPP〈9.33 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 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 kPa、血液PaO27.88±2.78 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 kPa和PaO212.22±2.33 kPa,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24、72 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 kPa,较A组2.55±0.09 kPa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判断其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宋振声 《临床医学》2016,(10):85-86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探头置入术治疗危重型颅脑损伤的甘露醇用量及转归。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观察组41例采用脑室型ICP监测探头置入术进行监测,对照组41例采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进行无创性ICP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均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CP、脑灌注压(CPP)水平、甘露醇的应用时间及剂量、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指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ICP为(15.33±2.41)mm Hg(1 mm Hg=0.133 k Pa),低于对照组的(19.71±3.52)mm Hg(P<0.05);观察组CPP为(72.61±12.53)mm Hg,高于对照组的(62.07±12.39)mm Hg(P<0.05);观察组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室型ICP监测探头置入术治疗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甘露醇使用时间和剂量减少,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用双温双控电子降温套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其传统降温方法 的优缺.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于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且循证医学认为需要头部降温的患者4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冰毯治疗组和双温双控治疗组两组,冰毯治疗组25例,双温双控治疗组15例.采用颅内温度探头监护颅内温度、颅内压探头监护颅内压,采用随机双盲法对比患者颅内温度及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入院基础体温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双温双控治疗组的降颅内温度与降颅内压效果明显较冰毯治疗组显著,且双温双控治疗组颅内压与颅内温度在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组的颅内压、颅内温度在治疗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0天两组预后状况比较,双温双控治疗组的患者预后状况优于冰毯治疗组的患者(u=-3.135,P=0.02).结论 本研究研发的医用双温双控电子降温套件可控性好,降温效果优于传统的亚低温降温方法,能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期望值.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抽样,选取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试验组予以颅内压探头监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死亡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8.89%),且入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观察脑灌注压、颅内压等状况,在颅脑创伤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指标及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每6 h测定一次颈静脉搏氧饱和度,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 结果 SjvO2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显著相关,SjvO2≤50%或SjvO2≥75%发作2次以上提示预后不良.在CPP<70 mm Hg,SjvO2与CPP有显著的相关性,而CPP≥70 mm Hg组患者中,SjvO2与CPP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SjvO2与CPP监测相结合,能较可靠地反映脑供血及脑代谢状况,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将8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8例和对照组44例,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亚低温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神经功能评定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方法,精心护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高压氧重症监护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本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纳入研究,根据抽签的方法对纳入对象予以分组处理,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54例。甲组实施常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乙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的格拉斯昏迷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乙组的格拉斯昏迷指数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高压氧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高压氧重症监护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本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纳入研究,根据抽签的方法对纳入对象予以分组处理,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54例。甲组实施常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乙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的格拉斯昏迷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乙组的格拉斯昏迷指数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高压氧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934-4935
将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生命体征监测,观察组同时使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两组在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GOS、M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等指标方面进行比较,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有创颅内压监测,可以监测颅内压变化并及时进行有效调控,保证脑灌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早期气管插管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插管对蓖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134例行气管插管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两组,即早期气管插管组58例和常规气管插管组76例,两组在气管插管前后呼吸生理指标变化、上机概率、呼吸机治疗和ICU监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重残死亡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呼吸和生理监测指标在气管插管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两组气管插管前后PaO_2、PaCO_2、SaO_2、HR和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上机概率、机械辅助呼吸治疗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并发ALI或ARDS、难治性肺炎、消化道出血、MODS和重残死亡等方面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插管能更好地改善机体的缺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重残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护的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监护组和对照组各50例,监护组患者地后5h内或开颅术后行硬膜外ICP监护,同时行CPP监测;对照组未行ICP、CPP监护。结果:监护组治疗前后ICP、CPP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1);监护组8例死亡,5例重残或植物生存,对照组死亡15例,重残或植物生存10例,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  相似文献   

14.
护理学研究     
030185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余莉…刀护理研究一2002,16(3)一134一136 将98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人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B组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才使用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前后呼吸指标变化及两组预后情况。结果:B组有48例(82.8%)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A组出现呼吸功能衰竭6例,两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1);按颅脑损伤((X〕S)预后判断,A组预后优于B组(尸<0.05)。提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85-4587
研究早期ICU监护治疗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选取ICU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对照组入院后行常规模式治疗,观察组则在入院后进入ICU进行监护治疗,对比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轻度或中度残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死亡率为6.0%,观察组分别为36.0%、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重症颅脑损伤行早期ICU监护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510-2511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32.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18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是重型颅脑损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鼻饲肠内营养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营养输注泵鼻饲肠内营养法组(研究组80例)和传统鼻饲肠内营养法组(对照组80例)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高血糖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呕吐、反流、腹泻、便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输注泵鼻饲肠内营养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鼻饲肠内营养法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减压手术患者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减压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术后24h、48h和72h的颅内压水平,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临床有效性比较以及比较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48h和72h的颅内压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行减压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的患者,可促进颅内压降低并提高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监测组,各32例。对照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监测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颅内压(ICP)监测,观察监测组ICP监测情况,并且比较2组患者甘露醇应用时间及使用剂量、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监测组甘露醇应用时间及使用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急性肾功能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117,P=0.047)。2组均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颅内压监测,有利于临床上治疗决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减低致残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密性监护与优质护理干预对突发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5例突发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严密性监护与优质护理干预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监护与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监护水平与加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情况、神经功能预后、并发症与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患者通道起始时间、气道建立时间、需复查时间、降温处理时间与术前准备时间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外伤性癫痫、肾衰与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钠血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严密性监护与优质护理干预对突发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