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19例骨折患者,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组和未并发DVT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作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 DVT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其中股骨骨折患者水平最高且所占比例最大(72.7%);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均较其它骨折部位高(P<0.05).结论:对于骨折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监测DV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发生创伤性骨折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的骨科创伤性骨折患者共计16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于患者入院次日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了解不同部位创伤性骨折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部位创伤性骨折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骨折、脊柱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足骨骨折、上肢骨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创伤组80例D-二聚体、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非急性创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与预后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不同部位骨折、急性和非急性创伤患者间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入院第2天、术前24 h、术后1、3、5 d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根据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中的价值.结果 158例患者中37例发生DVT,发生率23.4%;与非DVT组患者相比,DVT组患者年龄偏高、高能量损伤比例高、Pilon骨折比例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比例高、内科基础疾病比例高、超声检查阳性率高、术前RAPT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时曲线下面积0.794(95%CI:0.696~0.891),当D-二聚体水平为3.86 mg/L时,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80.2%.结论 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筛选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0例为发生DVT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为未发生DVT组,选取同期至本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发生DVT组与未发生DVT组、对照组术后3 d、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44%、100.00%、92.73%。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翠  刘爱贤  甄巧霞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37-123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2017年5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治疗8周.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0.3%,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降低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减少DVT发生率,提示康复训练在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 ≤ 16分,n=178),B组(ISS>16~ < 25分,n=62)和C组(ISS ≥ 25分,n=110);根据病人治疗期间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32)和非DVT组(n=31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D-D、FIB水平。结果观察组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1);不同骨折部位的D-D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多发性、脊柱、胫腓骨、足骨、股骨、肱骨、尺桡骨,FIB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发性、胫腓骨、足骨、脊柱、肱骨、股骨、尺桡骨。随着损伤程度越严重,D-D、FIB水平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 < 0.01);DVT组D-D、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与DVT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P < 0.01和P < 0.05)。结论D-D、FIB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凝血情况、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帮助预测DVT的发生率,是骨折病人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胜琼  苏瑞鉴  覃丽  李晓  刘玲玲 《广西医学》2020,(16):2164-2166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中医1组33例及中医2组33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措施预防DVT,中医1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中医2组在中医1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口服,疗程均为10 d。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DVT发生率及干预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中医2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为3.0%(1/33),低于对照组的23.5%(8/34),中医2组血清Fbg、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中医1组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可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四肢骨折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栓形成相关性及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肢体骨折后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初步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3月~2005年1月间本院的四肢骨折患者伤后4d内D-二聚体进行测定,3d后仍阳性的患者.行肢体血管彩超检查,确诊DVT的发生,对确诊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结果 110例患者中,48h内D-二聚体阳性患者为9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发生率为36.2%;72h后D-二聚体仍为阳性患者41例,发生DVT仍为33例,发生率80.5%.33例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尤尼舒)治疗7~10d,症状逐渐消失,无肺脑栓塞的发生.结论 2d内D-二聚体阳性对DVT预测性较差,3d后仍为阳性,可以预测DVT的发生,下肢骨折发生DVT的比率远高于上肢骨折,低分子量肝素对DVT有初步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和待术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43例下肢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不同部位骨折、不同骨折类型和不同待术时间患者DVT的发生率.结果:2043例患者中18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92%.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股骨近端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远端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关节骨折、髌骨骨折、足部骨折.三个及以上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单发和两个部位骨折(P<0.05);待术时间≥4天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4天的患者(P<0.05).结论:临床骨科医师应重视骨折后DVT高发部位和多发骨折患者,以便尽早行针对性的诊治,对于待术时间较长的骨折患者,应给予相应处置,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超声联合检测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第7 天行D-二聚体检测与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将D-二聚体浓度≥1 000 μg/L视为阳性,对D-二聚体阳性而超声阴性患者重复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行X线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X线下肢静脉造影共检出47例患者为DVT,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DVT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80.5%;超声检查DVT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100.0%;若两者相结合敏感性可高达91.5%,特异性为100.0%.超声检查中央型DVT敏感性为95.2%,检查周围型DVT敏感性为81.3%.结论 D-二聚体与超声相结合诊断下肢DV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髋部骨折患者常规筛查DVT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及其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必要性。方法对112例年龄>65岁的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第2天,术后第3、7、10天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第5天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统计分析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果 术后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普遍升高。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阴性患者相比,DVT阳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3mg/L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7%和86.96%。统计分析显示,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性充气压力静脉泵结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下肢间歇性充气压力静脉泵结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下肢周径差及D-二聚体水平,并统计两组DVT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d及10d下肢周径差及D-二聚体水平均较低(P <0. 05);观察组术后10d DVT发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下肢间歇性充气压力静脉泵结合护理干预能够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应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侍冬成  吴蔚  赵钢  徐卿  许兵  封启明 《重庆医学》2011,40(13):1291-1293,1299
目的研究监测D-二聚体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入选81名下肢骨折的患者,入院后连续3 d每日检查D-二聚体1次,以后每两日检查1次,取得D-二聚体峰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包括D-二聚体峰值在内的各种临床因素与DVT的关系,并计算何种D-二聚体峰值的截断值对DVT具有最佳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与非DVT组D-二聚体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0.96 mg/L)vs(0.89±0.71 mg/L),P<0.01)],而两组其他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变量中DVT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为D-二聚体峰值(OR=2.081,P<0.01)。以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为截断值对下肢骨折患者DVT诊断的符合率是最高的,符合率为77.78%,诊断的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为79.31%,阳性预测值为58.62%,阴性预测值为88.46%。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应连续监测D-二聚体含量,如果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且D-二聚体持续升高则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考虑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进而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 对12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第1、7、14、21天凝血指标(D-二聚体)监测,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共有10例发生了下肢DVT,其中实验组2例,对照组8例。结论 护理干预作为预防DVT形成的一种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平均年龄(62.9±9.7)岁。根据术后3 d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12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64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adua量表计算所有患者术后DVT风险评分;测量所有患者术前1 d、术后即刻及术后1 d的血液D-二聚体水平;分析多个变量评估ESD术后DV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ESD术后DVT的关系。结果:176例患者术后3 d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12例(6.82%)患者出现下肢DVT;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的D-二聚体评估ESD术后DVT 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 分别为91.7%、67.1 %、0.841(95% CI:0.778~ 0.89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术后 1 d D-二聚体水平与 ESD 术后 DVT 风险增高显著相关(OR:82.756,95%CI: 6.000~1 141.349,P < 0.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FNF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Garden分型、术前抗凝、骨折后24 h时血清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下肢DVT发生的关系,术前下肢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6例老年FNF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7.34%,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2.24%。共发现下肢DVT 88处,其中81.82%位于患肢,18.18%位于健肢;40.91%位于股骨近端,59.09%位于股骨远端。术前和术后下肢DVT发生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NF患者中,吸烟者、BMI≥25 kg/m~2者、骨折后24 h 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未接受抗凝处理者术前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BMI<25 kg/m~2者、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抗凝处理者(P<0.05),不同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VT发生者(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与术后下肢DVT发生间具有强关联性(相对危险度为5.784,95%CI 3.309~10.110),同时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下肢DVT发生(P<0.05)。结论:本院老年FNF患者围术期具有较高DVT发病率,其中吸烟、BMI、24 h内D-二聚体水平、抗凝处理、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均会影响术前DVT发生,而术前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