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展 ,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现结合《儒门事亲》 ,就其攻邪学术思想的要点作一浅述。1.血气流通论气血流通 ,百病不生 ,气血郁滞乃疾病之病理基础。张子和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在《儒门事亲》中多次给予论述 ,这是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的基本要点。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简写“卷一·二” ,以下同 )指出 :“郁极则为病 ,……尝治惊风痫 ,屡用汗、下、吐三法 ,随治随愈。”卷六·七十七指出“寒去则血行 ,血行则气和 ,气和则愈矣…  相似文献   

2.
略论张子和对妇产科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医家为学古不泥 ,开拓革新的医家典范 ,其中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在医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张氏以攻邪著称 ,《儒门事亲》并非妇产科专著 ,但是《儒门事亲》对妇产科疾患的论述与治疗经验却十分丰富 ,张子和对中医妇产科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略析如下 :1 《儒门事亲》妇产科疾病的大致内容《儒门事亲·卷一·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是张子和对带下的病机分析及辨证的学术专论 ;在《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中 ,妇产科病证治法计 1 9条 ;在《儒门事亲·十形三疗》中列妇产科病案计 6 3案 ;在《儒门事…  相似文献   

3.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著称 ,其吐法涉及疾病达 6 0余种 ,其外用吐剂更有特色 ,现略述如下。子和吐法除用内服药涌吐外 ,还借助于物理刺激 ,以达涌吐之效果。而其外治涌吐剂多属吐法变法之应用方剂。子和吐法之目的是驱邪外出 ,达到“吐之令其条达”之效果。因此 ,张氏把凡能引真气上行 ,驱邪外出者 ,皆归吐法。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病诠·十三 (简称为“卷二·十三” ,以下同 )中指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 ,皆吐法也。”这些方法相对应的方剂 ,也就是本文所论及的吐法外用方剂。1 引…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骨伤用药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其攻邪理论自成体系 ,其在骨伤科的用药颇有特色 ,略述如下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十五《神效名方》中录有创损方 9首 ,卷十二《三法六门方》中录有 1首 ,在卷十五中录有破伤风方 7首 ,其中内服方 4首 ,外用方 3首。有“刀箭药”、“万圣神应丹”、“接骨药”、“圣灵丹”、“接骨丹”、“接骨散”、“乳香散”、“辰砂夺命丹”、“蜈蚣散”等 ,足见子和在骨伤方药之显著成就。张子和对骨伤科疾病 ,辨证施药 ,对后世影响颇大 ,不但在卷十五、卷十二两卷专列方剂中有明确阐述 ,而在《十形三疗》医案中 ,也有详细…  相似文献   

5.
张子和诊治不孕症验案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杨建宇 《光明中医》2002,17(2):50-51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科学家 ,被誉为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鼻祖 ,有“医王”之美称 ,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集中体现了攻邪派擅用攻法的高超技艺。现仅就其 3例不孕症的验案作一赏析 ,以期有益于临床。1 泻儿《儒门事亲·卷六·泻儿·八十一》载 :一妇 ,年三十四岁 ,夜梦与鬼神交 ,惊怕异常 ,及见神堂阴府 ,舟楫桥梁 ,如此一十五年 ,竟无娠孕。巫祈觋祷 ,无所不至。钻肌灸肉 ,孔穴万千。黄瘦发热 ,引饮中满 ,足肿 ,委命于天。一日 ,苦请戴人。戴人曰 :阳火盛于上 ,阴火盛于下。鬼神者 ,阴之灵 ;神堂者 ,阴之所 ;舟楫、桥梁 ,水…  相似文献   

6.
对张子和汗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生于 115 6— 12 2 8年 ,业医五十余年 ,临证经验极为丰富 ,勇于创新。娴于攻邪之法 ,自成一派。张氏以汗、吐、下三种攻邪祛病的治法 ,“三法兼众法” ,“识练日久 ,至精至熟” ,(《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十三》 ,简写卷二·十三 ,以下同 ) ,综合运用各种攻邪手段和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扩大了应用范围 ,并赋予了新的特点和内容。现将张氏汗法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1.扩解汗法的概念张氏根据“因其轻而扬之” ,开玄府逐邪气 ,摆脱了传统汗法的窠臼 ,提出凡有疏散外邪统归汗法 ,力辟习俗固守“发表不远热”之旨 ,认…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补法方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攻邪派代表人物 ,不但善于攻邪 ,而且更善长于补虚 ,尤其善于食养、食疗补虚。在《儒门事亲》中 ,补虚方药百余首 ,与汗吐下三法药方总和相当 ,现简析如下 :1 补法方药析要《儒门事亲》卷十二录补方 5 1首 ,占 1 5 5首内服方总数的 1 3,卷十五录补方 5 8首 ,占1 6 0首内服方总数的 1 3强。足见子和运用补法在其学术思想中的十分重要地位。张氏补方分类及其用药配伍有显著的特点。子和纯补虚方分 :补五脏虚损、补养气血、平补养生三类 ,约有 2 0余首。补五脏虚损的代表方有 :补肾的无比山药丸 ,阴阳双补的四仙丹 ,补脾…  相似文献   

8.
朱红霞  于峥  刘文 《光明中医》2003,18(4):37-38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学科学家之一 ,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医圣仲景合称“豫医双璧”(均系河南古代名医 ) ,有“医王”之誉 ,“攻邪宗师”之美赞 ,其攻邪之法 ,不袭陈说 ,独创新意 ,是中国医学史中重要的学派。然而 ,其补法学术却被忽视 ,事实上 ,正如清·王孟英所言 :“亘古以来 ,善治病者 ,莫如戴人 ,不仅以汗吐下三法见长也”。子和补虚理论及临床 ,同攻邪三法一样 ,卓尔不群 ,别具风格 ,被后世称赞。今就其对失血证的调补经验 ,略述一二 ,希望有益于临床。1 补血宁血 ,凉血和经是妇产科失血调补的基本原则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五·…  相似文献   

9.
略论张子和皮肤疾患的专病专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君 《光明中医》2001,16(5):55-56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人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和高超临床技艺著称于世。张子和治疗皮肤疾患采用专病专方是子和治疗皮肤病患的显著特色。皮肤疾患的种类较多 ,但是 ,有些皮损的病因、病机、证型表现乃至诊断 ,都比较固定单一 ,这就要求在治疗时需采用有较强针对性的专病专方。1 头癣专方头癣又叫“白秃疮” ,因皮损白屑、发落而秃成疮得名。《儒门事亲》卷五·白秃疮·九十六 (简写为“卷五·九十六” ,以下同 )用“瓜蔓膏子一水盏 ,加半夏末二钱 ,生姜自然汁一两匙 ,狗胆一枚同调” ,外用治疗。尤其值得注意的其对癣面“剃头、去…  相似文献   

10.
张子和作为金元四大医学科学家、攻邪派代表 ,其治疗消渴 (糖尿病 )的经验 ,已有许多论述 ,今特就其用药经验作一浅述 ,对临床治疗消渴必有益处。1 简便廉验方  张子和用药最大的特点是简、便、廉、验 ,在治疗消渴病方面也有很多的体现。具体记载如下 :《儒门事亲校注·卷四·治病百法·一》“消渴·三十五”载 :“夫三消渴 ,《内经》曰 :三消渴者 ,肺消、膈消、风消也。上以缫丝煮茧汤 ,澄清 ,顿服之则愈 ;或取生藕汁 ,顿服之亦愈矣。”[1] 杨氏按语“消渴证与心肺关系至为密切。而心属火 ,主神志 ,肺属金 ,主治节 ,故其治疗当以清热生…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家张子和以攻邪著称 ,很少有人对其外科临床经验给予重视。尤其是其《儒门事亲》卷十五《神效名方》中外科用方的剂型特点 ,更能说明子和外科的学术成就。1 《神效名方》外科方概述《儒门事亲》卷十五《神效名方》十八门中共录方2 71首 ,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外科疮、疡、皮肤类方 ,涉及金正骨、内外痈肿、疮癣疽毒、瘰疬赘瘤、烧烫冻伤、疳痔疣、虫蛇蛟伤、破伤风等疾患 ,共计 74首方 ,占1 4强。其中除录自前人的经方、名方外 ,有许多是张氏自创方 ,还有许多民间单验方。方药组成或单味或数味 ,或有方名或无方名 ,有的方有相应的…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宗师 ,是一个伟大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略述其学术观点 ,以期有益于今日方药学发展 ,以期对临床方药的应用有新的启迪。1 在继承中求创新张子和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共录方 44 1首 (不含《三消论》中 8方 ) ,开宗明义第一篇 ,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 ,是张子和论述方剂理论的重要文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颇大。张子和“七方”方剂分类法 ,远绍难内 ,近承无已 ,又受河间之影…  相似文献   

13.
张子和方药学术要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璠 《光明中医》2002,17(6):38-39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宗师 ,是一个伟大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略述其学术观点 ,以期有益于今日方药学发展 ,以期对临床方药的应用有新的启迪。1 发展七方十剂理论张子和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共录方 441首 (不含《三消论》中 8方 ) ,开宗明义第一篇 ,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 ,是张子和论述方剂理论的重要文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颇大。张子和“七方”方剂分类法 ,远绍难内 ,近承成无己 ,又受河间之…  相似文献   

14.
张子和用白虎汤当属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修德 《光明中医》2001,16(5):56-57
张子和作为攻下派代表 ,其“养生食补 ,治病药攻”的观点广为人知 ,理论基础为“亢则害 ,承乃制。”《儒门事亲》中的白虎汤 ,也作为汗剂使用。1 小儿疮疱瘾疹用白虎汤张子和治小儿瘾疹母 ,多用白虎汤 ,或单独使用 ,如《懦门事亲·卷十二·二火类》“小儿疮疱瘾疹 ,白虎汤、凉膈散选而用之。”用以大解热毒驱邪外出。或作善后使用 ,如儒门事亲·卷一·小儿疮疱丹瘾惨旧蔽记五》治疗小儿初发疮疱“遇亢阳炎热之时 ,以辛凉解之 ,遇久寒凛冽之时 ,以辛温解之。辛凉之剂者 ,凉膈、通圣之类是也 ,辛温之剂 ,升麻、葛根之类是也 ,此二者 ,慎…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其祛邪扶正之汗法 ,不拘一格 ,方法多种 ,以发汗之方法 ,以宣散郁滞为目的 ,尤其重视外治汗法。张氏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十三中指出 :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 ,皆汗法也 ,张氏把外治之法有汗者 ,统归汗法。《儒门事亲》“十形三疗”篇中 ,共录 16 2例病案 ,运用汗法5 1例 ,其中单用或并用外治法发汗达 34例 ,足见外治汗法在张氏汗法中的重要学术地位。现就其颇有特色的外治汗法 ,简析如下。1 砭刺出血张氏认为 :“出血者 ,发汗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16.
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是攻邪派代表 ,不但长于攻邪而且更擅于补虚。就其补法学术思想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的内涵《儒门事亲》反映了张子和补法的理论、临床实践与方药特点。其补法的内涵 ,不再是局限于药物滋填扶卫 ,更反对金石温燥峻补 ,把补法推衍为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 ,其大致内涵有以下 5方面 :1.1 以攻为补 :子和在卷二·十六中指出 :“下药乃补药也” ,体现祛邪正安 ,以攻为补的学术思想。1.2 先治其实 ,后治其虚 :对于邪不盛 ,正亦不虚 ,或虚实错杂者 ,子和“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 ,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 ,补之适是资寇。”(《儒门…  相似文献   

17.
金元时期伟大的医学科学家张子和是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关于心系疾病的学术经验 ,研讨比较少 ,在此 ,就《儒门事亲》中有关张子和心系疾病学术经验简要略述 ,希望有益于攻邪学派的研讨和弘扬。1 方药的载录张子和对心系疾病的方药比较重视 ,专列“心气疼痛”(《儒门事亲》卷十五。世传种效名方·第九 )篇章 ,载录有 5首方药 ,并且还载录了详细的用法。其中还有 2首单验方 ,这对目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新药的研制开发均有启迪意义。张子和首载失笑散治急心痛 ,并男子小肠气。在此有学者把急心痛单释意为“相当于急性胃脘痛”是有些偏颇的…  相似文献   

18.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著称于世。其对吐法的发微尤具特色 ,现仅就其吐法内涵的外延 ,结合《儒门事亲》简述如下。子和吐法 ,仅在《儒门事亲》中《十形三疗》139条 16 2例医案中 ,专用吐法治疗 2 2例 ,与其他法合用 6 2例 ,占全部病例的二分之一 ,涉及病症达 6 0余种。由此可知 ,不能单纯以涌出“上脘及膈间痰涎宿食”这一狭小的内容来界定 ,其吐法之功效亦非现代洗胃与吸痰术所替代。子和吐法已不只拘于具体吐法之形式 ,而是以“吐之令其条达”(卷一·二 )为目的。这从子和吐法内涵的外延方面可以得到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科学家之一 ,攻邪学派代表人 ,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 ,以攻邪汗吐下著称 ,以补法为擅长 ,对心理治疗也颇有研究。虽然张子和并非是骨伤科专科医师 ,但也颇有成就 ,现仅就其对创损疾患的方治作一略述 ,冀希望有益于现代骨伤科临床疗效的提高。1 金创、骨折方治金元时期 ,战火纷飞 ,张子和曾应征入伍 ,转战于江淮一带 ,张子和对金创折损研究颇深 ,并且收集整理了许多有益的方药和自己的医疗经验。《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中专设“金创”、“杖疮”治法各 1条 ,在《十形三疗》中录医案 7则 ,专列…  相似文献   

20.
刘彩虹 《光明中医》2003,18(6):49-49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科学家 ,是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对中药的发展功不可没 ,尤其是对七方十剂、五苦六辛等中药基础理论的发挥 ,对后世方药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现就其对五苦六辛的发展作以简述。《儒门事亲》卷十四·“治法心要”·专列“五苦六辛”曰 :五苦六辛 ,从来无解 ,盖史家阙其疑也。一日麻征君以此质疑于张先生 ,先生亦无所应。行十五里 ,忽然有所悟 ,欣然告于麻征君。以为五苦者 ,五脏为里 ,属阴 ,宜用苦剂 ,谓酸苦涌泄为阴。六辛者 ,六腑为表 ,属阳 ,宜用辛剂 ,谓辛甘发散为阳。此其义也。征君大服其识见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