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具有温胆散寒、理气化痰的功能 ,乃为胆寒所致诸症而设。后世医家多视其为清化痰热之剂 ,用以治疗痰热内扰证。笔者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胆寒证 ,取桴鼓之效 ,兹举例于下 :1 失眠案刘某某 ,女 ,4 0岁 ,干部 ,1998年 8月 10日初诊。平素胆怯 ,遇事善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十二《虚寒篇》 ,主要由半夏、陈皮、云苓、甘草、竹茹、枳实等药物组成 ,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胆寒所致的各种疾患。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本方治失眠、癫狂等症 ,疗效颇佳 ,现介绍如下。1 失  眠吴某 ,男 ,4 0岁 ,干部。 1991年 7月 1日初诊。患者诉 1周来身倦无力 ,口苦尤以晚上为甚 ,头晕 ,睡眠不佳 ,甚或失眠 ,纳差 ,舌淡 ,苔黄腻 ,脉弦滑。辨证属胆胃不和 ,痰浊内扰 ,清阳不升。治宜清热化痰 ,健脾化湿 ,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 :陈皮 7g 云苓 12g 花粉 12 g 甘草 3g 竹茹 10g 黄连 2 g 枳壳…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篇》,原文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本方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专为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眠而设,其治“不寐”之疗效屡用屡验。近年来笔者细考其方,斟酌配伍,对其应用及功效亦有新感,不揣浅陋见诸笔端。 温胆汤方中,半夏辛苦而温、燥湿化痰,陈皮辛温、理气化痰,同归脾胃经,二药合用谓之“二陈”,为后世主治一切痰饮之基础方。竹茹甘凉、清热止呕,枳实苦酸寒、行气破滞;另有生姜之辛温,甘草之甘平。如此组方,集辛开、苦降、温化、清解于一炉,对于痰凝气滞而致的虚烦不眠等证甚为确切。临证时若能紧扣病机随证加减,洵可收灵验之效。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5.
辛军 《国医论坛》1994,9(1):29-29
温胆场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主治“大病后应烦不得眼”证.笔者临床以黄羊易竹茹、加黄连,用于治疗因痰大而引起的其他病证,常获良效。此列数例,以示同道。对增生性颈椎病武某,男.50岁,铁路工人,1993年5月4日诊。曾患增生性颈椎病.现自诉脑后后项疼痛1个月.加重1周,甚则疼引两耳后,伴头晕。舌红苔薄黄.两脉寸关弦滑稍数,尺弱。此乃旧病复发,群属痰热瘀血,督豚受阻,处方:法半夏、葛根、成灵仙各309,权实、白术、陈皮、获多、桃仁、丹参各159,黄连10g,熟地SOg。服2剂,头晕愈,后项疼痛面积缩小。上方继服6刑告愈。按…  相似文献   

6.
李明瑞 《陕西中医》2002,23(11):1040-1041
临床运用温胆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并发皮肤病、便秘、无汗、精神障碍等 ,取得较好疗效 ,现举例报道如下。   1 糖尿病并发皮肤病 朱某 ,女 ,5 4岁。1 999年 1 0月 8日初诊 ,主诉糖尿病 7年 ,并发皮肤病 2年 ,近 3个月来加重。患糖尿病以来未能严格控制饮食 ,虽口服降糖西药 ,但血糖一直较高。2年前出现全身皮肤搔痒 ,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并发皮肤病。 3个月前游泳后 ,皮肤病加重 ,内服、外用多种西药 ,症状无明显改善。刻诊 :双臂外侧皮肤暗红 ,微肿 ,皮损周围脱皮 ,其上有散在小水疱 ,头胀胸闷 ,口粘吐痰 ,口渴欲饮 ,便干 ,周身皮肤搔痒 ,舌…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出自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二 ,其方药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 ,加姜枣煎服。方中半夏辛温性燥 ,以燥湿祛痰 ,和中止呕 ,消痞散结 ;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使气顺瘀化 ;茯苓健脾渗湿 ,使湿祛痰清 ;竹茹味甘微寒能清泻上、中焦之烦热 ,并能降上逆之气火 ,止呕涤痰开郁 ;枳实味苦酸 ,性微寒 ,能理气消痰 ,消积散痞 ,逐停水 ,利胸膈。全方温凉并用 ,清热而不寒 ,化痰而不燥 ,故温胆汤的主要作用是清降痰火。诸药相济相须 ,虽不治胆 ,而胆自和也。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均取得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9.
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清 《中医研究》2010,23(11):59-60
<正>温胆汤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衍化而来。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湿内扰之证。笔者在临证时采用该方治疗失眠、眩晕等病,疗效良佳,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0.
蔡丽慧 《陕西中医》1997,18(6):275-275
<正> 温胆汤清胆和胃,药性平和,以本方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往往得心应手,屡获捷效。今就笔者临证所得,辑录4则,与同道共榷。 1 合失笑治胸痹心痛 刘某,男,50岁,干部。1987年10月诊。患者近半年来常有阵发性左胸膺刺痛,持续约数分钟缓解,痛连左肩背,伴胸闷憋气,食欲不振,恶心欲呕。罹病以来,多次查心  相似文献   

11.
付丽丽  崔悦 《国医论坛》1993,8(6):30-30
1 脱发 薛某,男,35岁,司机,1987年6月25日初诊.患者平素嗜好饮酒,近1周来头发成把脱落,头矇头沉,心烦急躁,失眠多梦,恶心纳呆,身困乏力,小便黄赤.查其头发稀疏,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此属痰热内蕴,脾运失常,血虚风盛,发失所养.治宜清化痰热,活血祛风.温胆汤加味:半夏10g,陈皮10g,青蒿20g,黄芩15g,枳壳12g,茯苓15g,丹参30g,菊花10g,竹茹10g,甘草3g.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茯苓、大枣,并加重生姜量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笔者在跟随我院唐林斌副主任医师临床学习2年来,应用该方治疗内科病症,疗效满意,兹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新用     
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组成为清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全方温凉并用,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是治疗胆虚痰热上拢、虚烦不眠的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茯苓健脾利湿、安心宁神则效更著。并不断在本方的基础上增减,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这也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今不揣浅陋,将选用本方的罕见病治验几则简介于下。 1 目眨李某,男,24岁,1984年6月2日初诊。患者两眼不自主频繁眨动已月余,并伴有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胆小易惊。医药屡更均罔效,遂来我院就诊。诊得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依据脉证,系痰热上拢肝胆,肝胆不宁  相似文献   

14.
郑辉 《中医研究》2003,16(6):42-43
温胆汤出自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胆胃不和 ,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 ,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近年来将此方推广用治疗多种病证 ,只要辨证准确 ,其效甚验。1 低热症刘某 ,女 ,31岁 ,教师。 1999年 3月 13日因低热不退就诊。患者 1个月前因感冒发热 ,经用中西药治疗后 ,唯低热不退 ,每天下午体温达 37 3~37 6℃。经X线、化验等各项检查未发现异常。就诊时证见 :腹胀满闷 ,口粘不饮食 ,头晕 ,时有烦热 ,大便干 ,舌质淡 ,苔白厚根黄 ,脉弦滑。方用…  相似文献   

15.
16.
温胆汤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笔者常以温胆汤化裁治疗2型糖尿病、失眠、糜烂性胃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等属湿浊内蕴者。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新用     
王筠新 《新中医》1998,30(6):55-55
温胆汤新用王筠新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二陈汤化裁而来。笔者在临床中用温胆汤为主治疗癫狂、眩晕、口疮等病证,每获良效。兹举案例如下。1癫狂王某,男,35岁,1997年3月15日来诊。由其堂兄代诉病史,患者自1995年底始,由于失恋,情绪欠佳,继...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方出《千金要方》,为治大病后虚烦不眠,胆寒而设。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因“痰”所致的杂病,收效颇佳。试举验案三则,报告如下。1痰饮心悸(冠心病,心房纤颤)卢某,男,60岁,农民。因心悸伴胸闷20天,在当地服多剂中药(不详)及西药洋地黄未见...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临床新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博 《河南中医》2004,24(5):76-77
温胆汤具有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的功效。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眠,胸闷,口苦,呕涎等症。凡辨证由痰浊引起的失眠、高血压、癫痫、妊娠恶阻等病,用之多有效验。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