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子和汗法方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攻邪学派代表张子和 ,在其代表作《儒门事亲》中 ,将汗法的运用置于首当其冲的地位 ,方药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 ,现分析其概要。1 汗当择药而用《儒门事亲》列举汗药共 40味 ,这些药物并不都是一般意义的解表药 ,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开玄府”功效的药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全部收录了张氏汗药。张氏汗药中 ,现今仍列为解表类的药 ,仅为 1 4味 ,如麻黄、桂枝、羌活、白芷、荆芥、防风、生姜、葱白、升麻、柴胡、薄荷、葛根、浮萍、细辛等。尚有苍术、川椒、胡椒、大蒜等味 ,虽未列于解表药 ,但仍具有解表功能。但其他如陈皮…  相似文献   

2.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将汗法的运用置于首当其冲的地位 ,创立了独特的汗法治疗体系。子和认为 ,发散宣疏之目的在于“开玄府而逐邪气” ,流畅通阳意在行郁开滞 ,流行气液。汗法之用“乃所以发腠理 ,致津液 ,通血气”。在这些原则指导下 ,除了内服方药以发汗外 ,尤善用外治取汗 ,有砭有灸 ,或蒸或浴 ,各视邪之所在而施 ,体之所宜而用。《儒门事亲》卷六至卷八 (“十形三疗”)中录 1 62例病案 ,运用汁法 (包括刺血、针刺 ) 51例 ,其中单用或并用外治法发汗达 3 4例。其云 :“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  相似文献   

3.
陈凯佳 《中医研究》2005,18(5):13-14
张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十五卷,主张并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治病.他的汗法囊括范围很广,"凡解表者,皆汗法也",除通常认为的辛散解表药物之外,灸、熏蒸、渫洗、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熨法均属于汗法的范畴.他认为汗法适用于邪气侵袭、尚未深入,风邪诸疾.笔者细读子和<儒门事亲>汗法,并体会其"在表者,皆宜发汗"的含义,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其祛邪扶正之汗法 ,不拘一格 ,方法多种 ,以发汗之方法 ,以宣散郁滞为目的 ,尤其重视外治汗法。张氏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十三中指出 :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 ,皆汗法也 ,张氏把外治之法有汗者 ,统归汗法。《儒门事亲》“十形三疗”篇中 ,共录 16 2例病案 ,运用汗法5 1例 ,其中单用或并用外治法发汗达 34例 ,足见外治汗法在张氏汗法中的重要学术地位。现就其颇有特色的外治汗法 ,简析如下。1 砭刺出血张氏认为 :“出血者 ,发汗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5.
张子和外治汗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善用汗吐下三法 ,汗法的运用首当其冲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汗法治疗体系。尤善用外治取汗 ,有砭有灸 ,或蒸或浴 ,各视邪之所在而施 ,体之所宜而用。《儒门事亲》卷六至卷八 (“十形三疗”)中录 1 62例病案 ,运用汗法 (包括刺血、针刺 ) 5 1例 ,其中单用或并用外治法发汗达 3 4例。其云 :“灸、蒸、薰、渫、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皆汗法也。”现举数法以析之 :1 温室发汗密闭居室、室内生火或床下置火盆 ,提高室内温度 ,“以藉火力出汗”。此法治医案 6则 ,或单独运用 ,或配合治疗 ,广泛地用于泄…  相似文献   

6.
张子和催吐法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攻邪三法汗吐下 ,尤其是其吐法 ,被许多人误认为吐法之医乃山野无韵之人 ,这影响了吐法理论发展和临床推广。事实上 ,吐法自古既有 ,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实践 ,张子和对吐的理、法、方、药、忌、宜等均作了详尽的研究 ,在此仅对其催吐方法作一阐述 ,冀希有益于临床。张氏催吐方法大致可有以下几种 :1.药物催吐药物催吐是通过服用药物达到催吐目的。采用药力峻猛的药物 ,可剧烈涌吐 ,这称之为强吐。采用药力较为平和 ,吐势平缓 ,甚至还需要配合物理刺激催吐 ,这称之为轻涌。强吐方如三圣散、稀涎散等 ;轻涌方如瓜蒂散、独圣散等 ,甚至采用…  相似文献   

7.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 ,以其善用汗吐下三法著称。其汗法虽源于《难》、《素》,禀于华佗、仲景、河间 ,然通过张氏的锻炼磨砺而自成一家。本文试通过张氏医案 ,一窥其汗法之玄机。张氏医案集中在《儒门事亲》卷六至卷八 ,计1 62例 ,1 39案。其中单用汗法者 9例 ,汗吐合施者2例 ,汗下并行者 4例 ,汗吐下联用者 1 7例 ,以外治法发汗者 34例。书中举汗药凡 40味。除用药物外 ,还采用了灸、蒸、熏、洗、熨、烙、针刺、导引、按摩等法取汗 ,并提出了“涌吐取汗”法。张氏用汗法所治病证多达 2 0余种 ,涉及内外妇儿眼等临床各科病证 ,包括外感风…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补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作为金元四大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攻邪为其擅长 ,并因此获得世人首肯 ,而其关于补法的贝解却为世人所怀疑与轻视。本文就关于如何认识张子和补法给予浅述。张子和临证并非不用补法、排斥补法 ,而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补法的条件不具备。他曾说 :“岂有虚者不可补 ,实者不可泻之理哉 !”“俗工往往聚讪 ,以予好用寒凉 ,然予岂不用温补 ,但不遇可用之征也。”(引自《儒门事亲》 ,以下同 ,不再出注。)补虚泻实是医家治病之常法 ,作为一代名医的张子和不是不知 ,其一般不用补法的原因在于“但不遇可用之证也。”张子和如此说是有多方面原…  相似文献   

9.
对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代张子和以倡用且善用汗、吐、下三法而名噪于医史,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所著《儒门事亲》中记载了许多以此三法取效的病例,其中有相当多的疑难病似乎不宜用汗、吐、下三法,而张子和却用而取效。如下面几个病例:例一: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夜卧发热,衣被尽去,遍身燥痒,中热而反外寒。……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时,不过一涌,再涌,夺则愈矣。今秋寒可三之;如未,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剂,则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  相似文献   

10.
11.
张子和皮肤科学术特色略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攻邪派代表 ,其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技术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虽然张氏并非专司皮肤科 ,但毕竟是临床医学家 ,对皮肤科亦颇有研究。现结合《儒门事亲》对张子和对皮肤科疾病的诊疗特色略述一二。1.深研皮肤疾患张子和对皮肤疾患的研究相当深入。《儒门事亲》中记录了很多皮肤疾患 ,如“丹火票”、瘾疹、癞、疥、温疮、甜疮、眉炼、风癣、皲裂、白秃疮、黑干黑曾、风刺、温癣、白屑、外肾囊燥痒等等。在《儒门事亲》卷十五中头面风疾第四、疮疡痈肿第一、小儿病症第十二、诸风疾证第十四中列有许多皮肤科…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用白虎汤当属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修德 《光明中医》2001,16(5):56-57
张子和作为攻下派代表 ,其“养生食补 ,治病药攻”的观点广为人知 ,理论基础为“亢则害 ,承乃制。”《儒门事亲》中的白虎汤 ,也作为汗剂使用。1 小儿疮疱瘾疹用白虎汤张子和治小儿瘾疹母 ,多用白虎汤 ,或单独使用 ,如《懦门事亲·卷十二·二火类》“小儿疮疱瘾疹 ,白虎汤、凉膈散选而用之。”用以大解热毒驱邪外出。或作善后使用 ,如儒门事亲·卷一·小儿疮疱丹瘾惨旧蔽记五》治疗小儿初发疮疱“遇亢阳炎热之时 ,以辛凉解之 ,遇久寒凛冽之时 ,以辛温解之。辛凉之剂者 ,凉膈、通圣之类是也 ,辛温之剂 ,升麻、葛根之类是也 ,此二者 ,慎…  相似文献   

13.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也称其为攻邪派。他所处的时代是 :“燔针壮火 ,炼石烧砒 ,硫、姜、乌附 ,然后为补 ,医者喜用辛温燥烈以温补 ,疗者喜温恶寒 ,喜补恶泻 ,这种不良风气十分流行。”张氏力纠时弊 ,强调“治病当论药攻” ,倡导药邪攻病。对现代化学类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人们都很重视 ,面对中药 ,少数人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 ,认为可以随便服用 ,这是很不正确的。 80 0年前的张子和已经认识到药物为致病源之一 ,明确提出了“药邪”说 ,这是对中医病因的一个发展 ,惜乎未能引起后世足够重视。张子和认为形成“药邪”的一个因素是…  相似文献   

14.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展 ,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现结合《儒门事亲》 ,就其攻邪学术思想的要点作一浅述。1.血气流通论气血流通 ,百病不生 ,气血郁滞乃疾病之病理基础。张子和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在《儒门事亲》中多次给予论述 ,这是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的基本要点。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简写“卷一·二” ,以下同 )指出 :“郁极则为病 ,……尝治惊风痫 ,屡用汗、下、吐三法 ,随治随愈。”卷六·七十七指出“寒去则血行 ,血行则气和 ,气和则愈矣…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是攻邪派代表 ,不但长于攻邪而且更擅于补虚。就其补法学术思想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的内涵《儒门事亲》反映了张子和补法的理论、临床实践与方药特点。其补法的内涵 ,不再是局限于药物滋填扶卫 ,更反对金石温燥峻补 ,把补法推衍为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 ,其大致内涵有以下 5方面 :1.1 以攻为补 :子和在卷二·十六中指出 :“下药乃补药也” ,体现祛邪正安 ,以攻为补的学术思想。1.2 先治其实 ,后治其虚 :对于邪不盛 ,正亦不虚 ,或虚实错杂者 ,子和“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 ,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 ,补之适是资寇。”(《儒门…  相似文献   

16.
17.
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是攻邪派代表 ,以汗吐下攻邪著称。张氏对妇科带证的论治有其显著的学术特点。其治法的确立 ,方药的运用 ,对后世医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带下以湿为本1.1 病因重情志、房劳和水湿在对带下的病因认识 ,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但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一·六中指出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发为筋痿 ,淫衍白物……女子绵绵而下。”强调女子带下多系情志不舒、房劳过多而致。同时子和治顿丘 (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南乐、濮阳、范县一带 )一妇人病带下三载案中指出 :“余知其实而有寒痰在胸中” ,此乃水湿内停…  相似文献   

18.
张子和儿科学术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在儿科领域的学术思想虽没有系统的论述 ,仅散见于书中 ,但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深有启发。1 六易一弱—论述小儿生理病理六易 ,即易寒、热、虚、实、饥、饱 ;一弱 ,即“胃肠绵脆”。小儿时期 ,五脏六腑娇柔嫩脆 ,其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不够成熟或是相对不足的。小儿在疾病过程中 ,容易发生转化 ,变化多端 ,故易呈阴伤阳亢 ,表现热的证候 ;又因机体脆弱 ,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 ,而出现阴寒之证 ,即主要表现为 :易寒易热。小儿一旦患病 ,则邪气易实 ,正气易虚 ;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 ,虚证也可转…  相似文献   

19.
子和汗法与现代药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子和与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齐名 ,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誉为攻邪派的宗师。倡言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诸法。1 汗法的渊源与内涵1 1 汗法内涵仅汗法而言 ,与常说的发汗退热 ,发汗解表不同 ,其内涵非常广泛 ,他说“汗以泄其表”。表者 ,乃皮毛、肌肤、腠理、经隧、脉络、六腑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著称于世。其对吐法的发微尤具特色 ,现仅就其吐法内涵的外延 ,结合《儒门事亲》简述如下。子和吐法 ,仅在《儒门事亲》中《十形三疗》139条 16 2例医案中 ,专用吐法治疗 2 2例 ,与其他法合用 6 2例 ,占全部病例的二分之一 ,涉及病症达 6 0余种。由此可知 ,不能单纯以涌出“上脘及膈间痰涎宿食”这一狭小的内容来界定 ,其吐法之功效亦非现代洗胃与吸痰术所替代。子和吐法已不只拘于具体吐法之形式 ,而是以“吐之令其条达”(卷一·二 )为目的。这从子和吐法内涵的外延方面可以得到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