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易桂生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2-1752
吴荣荧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组成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药同用,共奏温中,暖肝温胃,消阴和阳,降逆止呕之功。  相似文献   

2.
吴茱萸汤出于《伤寒论》,方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论中该方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其条文有三,即245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7条:“干呕,吐涎沫,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原著中论及吴茱萸汤的条文有三: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相似文献   

4.
韩素萍  王强 《光明中医》2008,23(5):624-625
吴茱萸汤出于《伤寒论》一书,是张仲景所创。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所组成,是一首以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为功之良剂。原书指征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之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  相似文献   

5.
考吴茱萸汤,本为仲景治疗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祖方,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主治病症,在《伤寒论》245条原文指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也,吴茱萸汤主之。”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原文,指出本方主治三种证候:一为胃寒呕逆;一为厥阴肝寒,肝寒犯胃则呕逆,厥阴寒气上犯则发为巅顶头痛;一为少阴寒水侮脾,发为  相似文献   

6.
作为伤寒经方,吴茱萸汤分别见于阳明病篇第243条(参赵刻本,下同):“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病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后世诸多注家对阳明病篇及厥阴篇的吴茱萸汤证的解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叶益丰浙江省松阳县古市医院(323406)黄根珠浙江省松阳县中医院(323400)主题词吴茱萸汤/治疗应用,综合征/中西药疗法吴茱萸汤乃仲景方,由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所组成,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主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仲景于阳明、少阴、厥阴三经之病都运用吴茱萸汤。阳明经统管胃肠,病多属里热实证,但也有由于胃家虚寒所致之食谷欲呕,盖脾与胃相为表里,“实在阳明,虚在太阴”。脾胃虚寒,健运失职,气逆不降,而致恶心呕吐。吴茱萸汤温肝和胃,补中降浊,故能治之。少阴属心肾,中虚而浊阴上犯,导致吐利,诱发烦躁欲死,厥冷乃作之症。吴茱萸汤温中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是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良方。原书论本方证治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从以上所论,可看出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中用本方论治,虽然临床证候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寒之气上逆犯胃,故可用一方而治。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汤首载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由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所组成,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主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等。笔者临床灵活应用,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凡三见: (一)阳明篇(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少阴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厥阴篇(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呕吐哕下利病》中有:“呕而胸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伤寒论》中有三见:一、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上三条,分别见于阳明、少阴、厥阴三篇中,所表现的症状虽各有不同,但病理机转却是一致的.第1条是指出胃寒呕吐的辨证与治疗.阳明病虽多实热证,但虚寒证亦不少见;食谷欲呕,是胃家虚寒的特征;胃家虚塞,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之气上逆,故出现呕吐.第2条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伤寒论》谓其主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1]10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1]115;“干呕,吐涎沫,头痛者”[1]134.药理研究认为,该方有止呕、抗消化道溃疡、镇痛镇静作用[2].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1] 82.全方由旋覆花、人参、代赭石、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组成,功能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可治疗胃气上逆.笔者将两方合拟成“扶正降逆汤(组成为吴茱萸、代赭石、人参、生姜、大枣)”,加减应用于胃气上逆,屡收效验,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吴茱萸汤方出自《伤寒论》书中。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原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食谷欲呕”。“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余在临床上用此方加味治疗产后巅顶冷痛一例,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汤为汉代张仲景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  相似文献   

17.
吴茱萸汤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脉证并治245条,由吴茱萸、人参(党参)、生姜、大枣组成。吴茱萸味苦辛性太热、归肝、脾胃经,有温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为本方的主药,生姜温胃散寒止呕逆,人参、大枣补脾益胃和中。本方具有温胃散寒止痛,降逆止呕,补脾益胃和中的功效,现将作者20年间运用此方心得,报告如下,以祈正于诸同道。1 婴幼儿泄泻  相似文献   

18.
正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均提到"吴茱萸汤主之",纵览吴茱萸汤全方,以一升吴茱萸为君,六两生姜为臣,人参三两为佐,大枣十二枚为使,分析其主证,有治疗阳明病的"食谷欲呕",有治疗少阴病的"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有治疗厥阴病的"干呕,吐涎沫,头痛",对比三条原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尽管所述症状不尽相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用吴茱萸汤治愈数例典型的厥阴头痛,似有所悟,略述如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本条复见于《伤寒论》厥阴篇第3条。本证系脾弱胃虚,寒饮内生,因肝阳不足而寒饮犯之,胃病及肝。寒为阴邪,重伤肝阳,肝阳伤则阴无以制、足厥阴之脉属肝挟胃上贯膈,与督脉会于巅顶,故浊阴之气循经上犯,寒凝经脉,则见厥阴经脉所至之巅顶疼痛。吴茱萸汤中吴茱萸温振肝阳,肝阳振则浊阴自降。方中主用生姜,温胃散寒化饮,胃阳复则寒饮自化,人参、大枣补脾益气以扶正,全方共奏温阳散  相似文献   

20.
枳术吴茱萸汤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28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茱萸汤首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所组成,其功效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等症。笔者于2001年至2005年在临床应用加味吴茱萸汤,治疗胃脘寒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28例,在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