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上皮样肉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院1992~2004年收治的16例四肢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治疗结果,对获得随访的14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上皮样肉瘤好发于青年(平均年龄30岁),以侵犯手部软组织居多。对14例患者平均近25个月的随访显示预后不理想。扩大/根治术与局部切除术相比,可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提高生存率。结论在上皮样肉瘤复发后施行肿瘤根治术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阴茎上皮样肉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4 7岁。阴茎根部包块逐渐增大 3个月于 2 0 0 2年 4月 6日入院。无尿频、血尿 ,阴茎勃起时有轻微疼痛。体检阴茎根部右侧有约 3.0cm× 3.0cm× 2 .5cm结节 ,硬如木质 ,表面不光滑 ,与阴茎根部固定。双侧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B超提示实质性包块。针吸细胞学检查见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手术切除时 ,发现肿块表面被覆假包膜 ,与阴茎白膜紧密相连 ,形态不规则呈结节样向外突起。将肿块连同白膜一并切除。切开肿瘤 ,为灰白色 ,有出血、坏死。镜下 :瘤细胞呈圆形 ,结节状排列多边形细胞 ,类似上皮样细胞 ,胞质丰富 ,嗜酸性。…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28岁,1年前受凉后腰背部间断性刺痛,1个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肋下间断性刺痛,伴双下肢乏力,口服止痛药效果不佳。MRI:T7~9椎体水平椎管内及T8、9左侧椎间孔见约1.5cm×1.3cm×8.6cm不规则等T1长T2信号,邻近脊髓受压并向右侧移位(图1A);增强后T6~9椎体水平椎管内及T8、9左侧椎间孔区明显强化,边界清晰,并通过左侧椎间孔向外延伸(图1B)。MRI诊断:神经源性肿瘤。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及文献个案报道的共32例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发病比例均等,平均发病年龄64岁;首发症状以下腹疼痛为最常见,其次为便血和大便性状改变,偶见便秘、体重下降等。肿瘤好发于结肠;肿瘤直径2~24cm;同时性和异时性转移,均以肝转移最常见,腹腔淋巴结转移其次;手术治疗以根治术为主;中位生存时间11.4个月。结论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无特征性表现,恶性程度较高,首选手术治疗,预后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上皮样肉瘤的症状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5例手部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并结合国内外29篇文献介绍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5例肿瘤均在手掌部,皮肤无异常,伴不适感或轻度压痛。4例的受累指伸直受限,呈轻度屈曲状。肿瘤的长径为1.0—5.0cm,质地硬韧,边界不清,底部固定。均行肿瘤边缘切除术。结果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肉瘤。2例在术后2个月内复发,1例作截肢术,1例拒绝手术。3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结论上皮样肉瘤好发于青少年及手部,初起时无明显症状,为手部常见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国内用肿瘤边缘切除术和扩大切除术,国外用根治术。诊断依靠病理结果,术后复发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阴茎上皮样肉瘤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提高对阴茎上皮样肉瘤的认识及诊治效果。 方法 :根据 1例罕见阴茎上皮样肉瘤的诊治经过 ,结合文献 ,就其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术前活检为阴茎上皮样肉瘤 ,行阴茎全切加尿道会阴造口术治疗。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阴茎上皮样肉瘤。随访 3年无肿瘤复发。 结论 :当发现阴茎近端肿物、阴茎硬结和尿道梗阻等症状时 ,应考虑到阴茎上皮样肉瘤的可能。治疗宜行阴茎全切术 ,除非可以触及肿大淋巴结 ,淋巴清扫多不必施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5例皮肤ES患者的资料,运用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细胞学涂片和病理学组织学特征.结果:本组肿瘤全部原发于皮肤,肿瘤呈结节状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又由两种细胞组成,大部分为多角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嗜酸性,少部分呈胖梭形,象纤维母细胞样,常围绕在结节周围,结节中央常有坏死.免疫组化示: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均强阳性,CD34及CD68弱阳性,其余多项免疫组化结果均呈阴性.结论:ES少见且形态复杂多变,只凭光镜容易误诊,肿瘤细胞学对其诊断无特异性,需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ES预后差,患者常需行肿物扩大甚至根治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总结胆囊肉瘤样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2012年4月~2020年4月我院诊断为胆囊肉瘤样癌病人5例,分析病人症状体征、术前影像学、肿瘤标志物、手术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5例胆囊肉瘤样癌病人症状均无特异性。术前肿瘤标记物检查:CA-199升高2例,CA-125升高2例,CEA呈轻度升高1例,5例病人铁蛋白均明显升高,其影像学表现与胆囊腺癌无明显差异。4例行RO切除,1例R1切除,截止至末次随访时间,除最近1例病人术后8个月仍存活外,其余均未能获得长期生存。结论胆囊肉瘤样癌无特殊临床表现,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验,该类型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临床治疗仍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其发生率极低,仍需大宗病例及长期随访以寻求更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肉瘤1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将 6所医院自 1984年 1月至 1999年 1月 16年间收治的 12例乳腺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2例 ,女 10例。年龄 32~72岁 ,平均 4 9 5岁。其中以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者 8例。初诊时肿瘤直径 1 5~ 16 5cm ,平均 6 8cm ,其中直径大于5cm者 8例。 12例皆有皮肤浅静脉显露或曲张 ;7例患者在就诊前肿瘤迅速生长 ,其中 2例伴皮肤破溃出血。自发现肿块至就诊时时间为 15d至 8年。肿块位于乳晕 2例 ,外上象限 5例 ,内外上象限交界处 1例 ,外上下象限交界处 1例 ,内上象限 1例 ,全乳 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试图找出成骨肉瘤早期临床表现的特点和规律,为其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1984年4月~2002年10月,收治成骨肉瘤92例,对其中71例记录及检查齐全的患者首次就诊时的临床表现、诊断和确诊拖延的时间等进行调查和记录。男42例,女29例。年龄6~66岁,平均17.4岁。病程1~28周,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四肢的成骨肉瘤,其中股骨下段38例,胫骨上段22例,股骨上段3例,腓骨上段3例,肱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2例,桡骨远端1例。结果71例患者中,有70例患者首次就诊为局部疼痛和/或包块。37例有昼夜无明显区别的持续性疼痛,23例为间隙性痛,11例为夜间痛。42例最初疼痛的出现与外伤有关,其中3例发生病理性骨折。首诊有局部包块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1~14周,平均4周;未发现局部包块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为3~30周,平均14周。首诊x线片检查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1~20周,平均8周;未行x线片检查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为4~30周,平均16周。结论间隙性和持续性疼痛及局部包块是成骨肉瘤患者早期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外伤往往是发现早期成骨肉瘤症状的一个因素。对关节周围出现疼痛且反复发作的青少年患者应给予细致的临床检查和观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年5月至2000年月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11例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概括本病具有以下特点,患者多为男性(9/11),发病年龄较轻,平均38.5岁,血清AFP一般正常,18%有肝炎感染证据。彩色超声和CT均提示肝脏占位病变,病理形态学呈良性改变,多数无肝硬化背景。结论:肝脏瘤样病变临床主要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如能在手术前获明确诊断可密切随访外,均应积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诊断、恶变倾向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2例行CT检查。结果11例胆囊腺肌增生症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术前B超明确诊断4例,诊断率为36.36%。在我们的病例中,局限型10例,节段型1例,无弥散型。11例均行胆囊切除,全部合并胆囊炎,6例合并胆囊结石,提示其发病与炎症和结石有关。结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胆囊壁增生性疾病,病因尚未十分清楚,其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结合B超、CT及MRI等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因其具有恶变的潜在性,特别是60岁以上合并节段型者,故一旦诊断明确,均应手术切除胆囊。 相似文献
15.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1例并发症的临床处理体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电视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的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电视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837例,各类并发症共31例的发生,处理及预防的体会。结果 胆总管损伤3例,胆囊癌中转手术4例,胆事上动脉出血中转手术4例,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肝总管穿孔再次手术1例,肠梗阻再次手术1例,黄疸1例,胆囊床积脓4例,腹膜炎5例,皮下气肿5例。结论 严格的术前检查、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和规范的手术程序可大大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J. M. Varela J. Valencia F. Jimenez A. Torres 《European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1989,12(2):138-142
Three cases of epithelioid sarcoma are reported. Local recurrences after excision were commonly observed. In one case, metastatic
skin lesions appeared several years after removal of the primary tumor. An early and complete removal by surgical excision
is essential if local recurrences and eventual metastasis are to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17.
J. M. Varela J. Valencia F. Jimenez A. Torres 《European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1989,12(3):138-142
Summary Three cases of epithelioid sarcoma are reported. Local recurrences after excision were commonly observed. In one case, metastatic skin lesions appeared several years after removal of the primary tumor. An early and complete removal by surgical excision is essential if local recurrences and eventual metastasis are to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附1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3~1995年收治的14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其手术切除率为93%,其中根治性手术达69%,病理类型均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细胞瘤8例,T细胞瘤6例,5年生存率为35.7%(5/14)。因此,笔者认为:掌握本病临床表现是诊断的关键,治疗上应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免疫组化分型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Ileo-sigmoid knotting is an uncommon lesion that has a high mortality (27.3% in this study). This is due to the rapidly deteriorating systemic disturbances that can follow gangrene involving both the ileal and sigmoid loops (63.6% of cases had gangrene of both loops in this series). Isolated gangrene of the sigmoid colon is uncommon. The recommended treatment consists of resection and anastomosis of the small bowel, and a Mikulicz type exteriorlsation of the gangrenous sigmoid. However, Hartmann's procedure is recommended when gangrene has extended down to the upper rectum.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脾破裂脾部分切除术临床探讨(附74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及术后脾功能变化。方法 对74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部分切除术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不规则脾部分切除术30例,规则性脾部分切除术44例,获1~8年随访者55例。结果 ①脾创面用明胶海绵双层三叠片处疗效肯定,②术后各种感染北低于脾脏全切者,③术后免疫功能无变化,⒁成人保留脾块无再生倾向。结论 脾外伤脾部分切除术疗效肯定,安全可行。只要保留有正常血循环的1/3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