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轻患者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痛苦、提高注射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121例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稀释药液,对照组采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药液。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后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多卡因稀释药液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注射成功率,安全易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肌肉注射方法对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需双侧臀部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对患者一侧臀部采用常规注射方法,另一侧臀部按改良后的方法行肌肉注射,观察并记录两侧臀部的一次注射成功率、环境污染、患者疼痛反应程度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注射方法的一次注射成功率、环境污染、患者疼痛反应程度及满意度比较,使用改良肌肉注射方法的一侧均较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适当地增加溶媒的剂量,提高肌肉注射进针的深度、手法,减少从抽吸充分摇匀的药液到完成肌肉注射的时间,能显著提高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反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注射法在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155例门诊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均抽吸生理盐水3.5 ml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抽吸药液再抽吸生理盐水0.5~1.0 ml后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良注射法,比较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注射法能显著提高长效青霉素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肌内注射法对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选取需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患者178例,采用自身对照,苄星青霉素分两侧肌内注射,每侧注射120万U。左侧采用常规注射法,右侧采用改良肌内注射法。观察记录两侧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和注射过程中、注射后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和注射后硬结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注射过程中疼痛、注射后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及注射后硬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肌内注射法可提高苄星青霉素的注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法的改进.方法 将216例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改进组102例,常规组114例.两组均抽吸0.9%生理盐水3 ml摇晃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再抽吸长效青霉素,常规组采用传统肌内注射法,改进组在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 ~1ml.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一次注射的成功率.结果 改进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注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实施肌内注射法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1 ml,能提高注射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苄星青霉素2种肌肉注射方法效果。方法 将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75例病人150例次采用自身对照法,同一位病人按传统注射法和改良注射法各注射1次,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 改良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注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 改良法能明显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吴君  陈玉杰 《护士进修杂志》2013,(22):2087-2088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后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氯已定气雾剂对疼痛干扰的效果。方法将40例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后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喷洒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肌肉注射法使用苄星青霉索,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在使用利多卡因氯已定气雾剂后疼痛感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患者,在注射后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能明显降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将58例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按注射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肌肉注射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法,比较两组肌肉注射一次成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 试验组一次成功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注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法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注射成功率,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低温环境下长效青霉素加温后肌肉注射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水雅  叶时英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213-1214
目的探讨冬季低温环境下长效青霉索加温后肌肉注射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盲法,28例(80人次)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实验组(44人次)把长效青霉素及溶媒放在40℃的电恒温箱加温20-25min后注射,对照组(36人次)室温条件(8~18℃)常规注射。观察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注射过程中疼痛程度、注射后局部疼痛及硬结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一次注射成功率高,注射过程中疼痛程度轻,注射后局部疼痛及硬结持续时间短,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低温环境下长效青霉素加温后注射可以提高注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方法.方法将200例苄星青霉素注射的病人分成2组,分别采用改良法和常规法进行注射,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注射效果.结果改良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法明显提高了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的一次成功率,减轻了病人的疼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触摸法和连线定位法两种穿刺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液标本的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0例。实验组在穿刺方法上运用解剖连线定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触摸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时间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P〈0.01);实验组穿刺所用时间(2.82±0.24)min,低于对照组(3.93±0.5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1);实验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结论应用连线解剖定位穿刺方法进行桡动脉采血,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结合微插管鞘技术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行上臂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1-11月需行PICC置管的血管条件差的139例患者,按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N=67)与观察组(N=72)。观察组患者采用美国巴德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评估血管,利用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对照组患者在普通超声下穿刺血管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2%,总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穿刺时置管处疼痛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和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操作更加安全,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了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疼痛,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永娟 《全科护理》2011,(3):191-192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维生素K3导致局部疼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将60例注射维生素K3导致局部疼痛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常规注射法出现疼痛后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及红外线烤灯照射,连续3 d,每天2次;对照组常规注射法出现疼痛后采用观察局部情况,下次注射时更换部位,比较两组患儿疼痛减轻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疼痛减轻率为96.7%,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50%硫酸镁湿热敷及红外线烤灯照射减少注射维生素K3导致局部疼痛的效果优于常规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肌肉注射间苯三酚联合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在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IUD)取出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需要取IUD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术前15 min肌肉注射间苯三酚40 mg,术中宫颈注射利多卡因5 ml;对照组38例,仅术中宫颈注射利多卡因5 ml,两组按操作常规取IUD。观察宫颈软化、宫口松弛情况、镇痛效果及一次性取IUD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宫颈软化松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镇痛效果及一次性取IUD成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肌肉注射间苯三酚联合术中宫颈注射利多卡因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具有软化宫颈、镇痛效果好、取环成功率高、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需黄体酮支持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自身对照,左侧应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对照组),右侧应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观察组)。观察记录每例患者两侧臀部注射黄体酮1、4、8、12周后药液外渗、硬结、疼痛程度及瘙痒发生情况。结果 Z径路注射法较常规注射法药液外渗、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治疗中能有效减少药液外渗及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黄体酮的剂量和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术前常规使用阿托品有无必要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表面麻醉下经纤维喉镜行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手术的患者共160例,将前2个月设为对照组,后2个月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观察组不肌内注射阿托品.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口干、术中呛咳、手术成功率的变化.结果: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患者心率明显加快,口干情况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呛咳及手术成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面麻醉术前不必使用阿托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应用造影导丝引导留置胃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需留置胃管的昏迷患者4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插管及胃管内置造影导丝引导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影导丝引导留置胃管可提高昏迷患者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诸小华  蒋晓红 《现代护理》2007,13(14):1276-1277
目的探讨减轻肌注长效青霉素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方法,提高肌注治疗品质。方法通过对60例病人485人次采用利多卡因稀释、常规生理盐水及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分组肌注时及肌注后疼痛感的程度不同,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利多卡因稀释注射显著优于生理盐水及灭菌注射用水稀释注射。结论利多卡因稀释注射能减轻甚至能消除肌注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定位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定位和体表定位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以及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5.0%,观察组为9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穿刺置管时间为(267±37)s,观察组为(216±33)s,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8例误穿颈内动脉,观察组无一例误穿动脉(P〈0.05)。结论高频超声定位下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优于体表定位下的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0.
马容莉  马姗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93-1194
目的探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老年高龄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行PICC穿刺的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或盲穿法。结果两组患者的舒适度、一针穿刺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高龄患者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保证置管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