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管道缝合固定法在神经外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58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83例和观察组275例,对照组患者引流管和中心静脉置管采用传统管道缝合固定法,观察组应用改良式管道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管道脱落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中7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观察组为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两组患者局部固定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管道缝合固定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传统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3±8.6)d比(89.3±9.6)d;t=5.2,P〈0.01];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比10.71%;χ^2=16.39,P〈0.05),而导管脱出、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增加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比传统PICC置管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和体表标志下作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CVC)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2月,对158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其中88例采用超声下引导法,70例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对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对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100%(88/88)和92.9%(6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88)和7.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结论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病号服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21例,按手术单双日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在术后给予穿着带有导管固定装置的改良病号服固定导管。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胶布粘贴方法固定导管。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液体通.时长、平均导管移位时长、导管再固定平均时长、导管发生牵拉平均时长以及平均贴膜完好时长等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25,6.13,4.57,9.85;P<0.05)。固定方法接受程度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在活动方便程度和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38,-10.62;P <0.01)。观察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为4.8%,脱管率为0.0%,均低于对照组(1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3,5.62;P<0.05)。结论带有导管固定器的改良病号服在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导管固定牢固,导管感染率和脱管率低,患者穿着舒适,活动方便,减少护士工作量,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颈内静脉置管方法改良,为外周血管条件差而又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或化疗的患者,选择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行改良式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30例为改良式颈内静脉组;同期行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术(CVC)患者87例为常规颈内静脉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158例为上肢静脉组,根据我院自行设计使用的住院患者管道护理交接班记录表,分别统计三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利弊。结果三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肢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4.3%,高于其他两组;改良式颈内静脉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改良式颈内静脉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改良式经颈内静脉置管法,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是一条理想的深静脉通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各29例,分别使用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与传统固定方法,分析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固定有效27例,高于传统组15例,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的安全有效性比传统固定方法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429,P〈0.01);使用1个月留置导管改良组固定良好为25例,高于传统组8例,患者对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的疼痛感受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318,P〈0.01)。结论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有效性和较轻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钱君 《护理研究》2005,19(12):2703-2704
[目的]探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组59例病人在颈内静脉置管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血管定位:B组70例病人应用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置管。[结果]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操作时间、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使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能显著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1种新型病员裤用于产妇,观察其实用效果。方法将400例产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0例,实验组产妇回室后给予新型病员裤及配套围裙穿上,对照组给予普通病员裤穿上,对两组人员采用访谈式方法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妇的满意度包括保护隐私(Х^2=105.3)、活动度(Х^2=168.6)、舒适度(Х^2=197.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务人员对阴道分娩的产妇的满意度包括尿管固定(Х^2=184.4)、观察子宫恶露情况(Х^2=173.2)、观察臀部受压(Х^2=40.4)、观察会阴切口情况(Х^2=184.5)、更换会阴垫方面(Х^2=128.0)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务人员对剖宫产术后的产妇的满意度包括尿管固定(Х^2=22.2)、观察子宫恶露情况(Х^2=187.4)、观察臀部受压(Х^2=184.4)、观察腹部切口情况、更换会阴垫方面(Х^2=184.4),除观察腹部切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病员裤的设计简单实用,不仅有利于产后产妇病情观察,同时也具备了留置尿管放置、避免压疮发生、保护隐私、便于护士工作等优点,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1242例次的深静脉置管术,探讨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A:)和股静脉置管的特点。方法颈内静脉置管94例次,锁骨下静脉置管86例次,PICC置管326例次,股静脉置管736例次。比较四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四组总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组深静脉置管的操作技术,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条件随机选择一种置管方式达到能长时间给药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M透明敷贴联合无痛保护膜在颈内静脉置管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将232例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按随机配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6例。观察组用3M透明敷贴联合无痛保护膜贴于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处皮肤,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较晚。结论3M透明敷贴联合无痛保护膜在颈内静脉置管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效地保护了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处的皮肤,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完成全程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锁骨下静脉置管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效果。方法将4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及对照组22例,观察组应用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穿刺配合率为86.96%,高于对照组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5,P〈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3.0%,低于对照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0,P〈0.05);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让患者在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时积极主动配合,并能预防和降低并发症发生,保证移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568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第1天采用传统穿刺方法,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完全打开调节夹,第2天采用实验方法,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打开1/3调节夹;比较两种方法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患者疼痛评分。结果静脉穿刺成功率实验方法为97.89%,传统方法为9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98,P〈0.01);穿刺成功时两种方法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失败时实验方法患者疼痛评分(1.97±0.52)分低于传统方法患者的(2.35±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7,P〈0.01)。结论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打开1/3调节夹能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减轻穿刺失败后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思乐扣装置联合3M透明敷贴固定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V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5月四川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9例颅脑肿瘤患者术后行CV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常规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CVC导管,观察组采用思乐扣固定装置联合3M透明敷贴固定CVC,比较两组患者CVC脱出率、穿刺点周围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CVC脱出率(7.69%)和穿刺点周围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1.92%)均低于对照组(28.07%,1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54,4.72;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舒适度(94.23%)高于对照组(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P〈0.05)。结论采用思乐扣固定装置联合3M透明敷贴固定CVC,脱出率低,能降低患者置管期间穿刺点周围皮肤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后两种针头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后两种针头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180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进行,穿刺成功后对照组在滴速顺畅后按传统的方法(针头斜面朝上)固定头皮针,实验组采用针头斜面朝下固定的方法。结果实验组的输液速度为(60.79±7.09)gtt/min,对照组为(53.67±8.59)gtt/min,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t=6.0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液体外漏有7例(7.8%),对照组液18例(20.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X2=5.6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穿刺后针头斜面朝下固定方法简单易行,可减少液体外漏的发生率,使输液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6.
PICC与CVC置管在烧伤患者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碧秀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306-130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两种方法在烧伤患者输液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烧伤科住院的60例患者,需要且同意置管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PICC组30例)和对照组(CVC组30例),比较两组置管方法的留置时间的长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留置时间平均为52.50±31.53d,对照组为28.83±16.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中实验组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导管脱落3例;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导管异常发生率低,满足了烧伤患者需长期输液和营养支持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暨雪琴  魏琴 《护理学报》2010,17(15):70-71
目的观察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按PICC置管日期先后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置管后用纱布按压穿刺点10min后。取1块无菌明胶海绵对折后置于穿刺点止血,再用3M敷贴妥善粘贴固定;对照组置管后用纱布按压穿刺点10min后,取无菌小纱布覆盖穿刺点,3M敷贴粘贴固定。两组患者其他护理措施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效果。结果两组止血效果比较,经秩和检验,u=2.4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术后患者颈内静脉置双腔、三腔导管的固定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脏术后经颈内静脉置双腔、三腔导管患者112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3M敷贴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固定方法,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护理用时、导管感染、导管脱出情况及病人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为7.14%,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置管护理用时为(27.3±4.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3.4±5.2),导管脱出率为5.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患者舒适度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进固定方法减少了护理用时和导管脱出率,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对于颈内静脉置双腔、三腔导管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超声组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传统组,每组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左/右置管、困难置管、所患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组、传统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13.4±5.6)s、穿刺次数(1.0±0.2)次较传统组穿刺时间(44.3±19.9)s、穿刺次数(1.4±0.5)次明显减少(P=0.000)。传统组与超声组动脉穿刺、局部血肿、气胸、血胸、导管错位发生率分别为10%和2%、8%和2%、6%和0、4%和0、4%和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具优势,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建立深静脉通路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02例危重患者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药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外周静脉给药复苏组(对照组),每组各51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复苏效果。结果2组患者穿刺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肾上腺素的用量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外周静脉给药复苏相比,CPR时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中心静脉给药提高了初期复苏成功率,有利于后期脑复苏,为CPR提供了最佳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