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病号服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21例,按手术单双日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在术后给予穿着带有导管固定装置的改良病号服固定导管。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胶布粘贴方法固定导管。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液体通.时长、平均导管移位时长、导管再固定平均时长、导管发生牵拉平均时长以及平均贴膜完好时长等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25,6.13,4.57,9.85;P<0.05)。固定方法接受程度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在活动方便程度和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38,-10.62;P <0.01)。观察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为4.8%,脱管率为0.0%,均低于对照组(1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3,5.62;P<0.05)。结论带有导管固定器的改良病号服在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导管固定牢固,导管感染率和脱管率低,患者穿着舒适,活动方便,减少护士工作量,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M透明敷贴联合无痛保护膜在颈内静脉置管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将232例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按随机配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6例。观察组用3M透明敷贴联合无痛保护膜贴于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处皮肤,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较晚。结论3M透明敷贴联合无痛保护膜在颈内静脉置管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效地保护了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处的皮肤,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完成全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颈内静脉置管方法改良,为外周血管条件差而又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或化疗的患者,选择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行改良式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30例为改良式颈内静脉组;同期行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术(CVC)患者87例为常规颈内静脉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158例为上肢静脉组,根据我院自行设计使用的住院患者管道护理交接班记录表,分别统计三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利弊。结果三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肢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4.3%,高于其他两组;改良式颈内静脉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改良式颈内静脉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改良式经颈内静脉置管法,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是一条理想的深静脉通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中位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人路安全的固定方法,找出最简单有效的护理途径。方法总结经皮中位颈内静脉穿刺2800例患者资料,在穿刺成功后,不断改进导管固定方法。结果缝合固定夹局部疼痛112例,蝶形粘贴固定夹2例,蝴蝶固定圆盘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17.2,P〈0.05);缝合固定夹刻度消失3例,蝶形粘贴固定夹0例,蝴蝶固定圆盘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48.5,P〈0.05);其余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夹蝶形粘贴,是一种合理、简便、安全的上腔静脉置管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临床护理措施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方法。方法将2010年1—10月妇科住院手术后,采用静脉留置针方式进行常规输液的女性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实验1组采用冷敷硫酸镁纱布+伤口护理绷带固定;实验2组采用水凝胶敷贴+伤口护理绷带固定;对照组采用伤口护理绷带固定。观察各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及静脉炎出现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d的比率分别为86%,97%和71%,实验1组和实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6.80,26.15;P〈0.05或P〈0.01);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Hc:7.80,P〈0.05)。三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比率分别为23%、6%和44%.实验1组和实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9.94,38.64;P〈0.05或P〈0.01);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Hc=11.81,P〈0.01)。防止静脉炎发生的有效率分别为90%,97%和78%。结论使用硫酸镁或水凝胶敷贴可以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有效预防留置针静脉炎发生,而使用水凝胶敷贴联合绷带固定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传统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3±8.6)d比(89.3±9.6)d;t=5.2,P〈0.01];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比10.71%;χ^2=16.39,P〈0.05),而导管脱出、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增加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比传统PICC置管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护理方法。方法择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0例,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随机分为3组,留置5d组(n=31),留置7d组(n=29)和留置10d组(n=30)。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的局部红肿、疼痛、发热、液体外渗以及导管脱出、堵塞等一般并发症。观察期结束后拔除中心静脉导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尖端5cm,放置于无菌容器内,送细菌培养。结果一般并发症发生率留置5d组为3.2%,留置7d组为20.6%,留置10d组为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留置5d组均为阴性,留置7d组有1例阳性,留置10d组有4例阳性,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应超过7d,能否延长留置时间则取决于护理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颈内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行透析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治疗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置管时间长,对治疗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治疗进行护理可提高护理的质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输液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行开颅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导管脱出发生率较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但两组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可有效地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在PICC置管异位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2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14例,对照组104例。实验组在导管送入目标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进行颈内静脉等常见异位静脉检测,发现有导管异位后立即进行位置调整再予固定和x线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如x线检查发现导管未处于标准位置,则安排患者返回置管室进行调整后再行x线检查确定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位置的正确率、患者满意度、置管时间、导管定位的检测费用及调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导管位置正确率对照组(76.92%)低于实验组(9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603,P〈0.01);满意度评分实验组(4.717±0.524)分高于对照组(4.096±1.296)分,置管时间实验组(21.455±3.923)min低于对照组(24.123±7.184)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728,-4.603;P〈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30.769%)高于实验组(1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07,P〈0.05)。结论采用超声进行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异位快速检测可有效提高导管位置的正确率,节约置管时间,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因调管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HCC置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制专用固定装置在血液透析用颈内静脉临时插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0例在航天中心医院行颈内静脉置入临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纱布包裹、普通透明胶布粘贴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专用固定装置。2周后评价导管滑脱发生率、固定导管周围皮肤整洁度、医用胶粘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患者舒适性、固定的稳定性、患者对导管固定的满意度,进行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导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度优于对照组(χ~2=8.419,P=0.004);患者舒适性优于对照组(χ~2=4.583,P=0.032);导管固定的稳定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9.340,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导管固定处的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6,P=0.014)。观察组患者对导管固定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3,P0.001)。观察组导管滑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9,P=0.611)。结论使用专用固定装置固定颈内静脉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方法可提高患者舒适性、固定稳定性、周围皮肤清洁度,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和医用黏胶的皮肤损害,患者满意度高,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2.
颅脑外伤患者静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颅脑外伤患者改良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择316例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164例。观察组应用改良后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固定,比较两种留置针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正常拔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管道脱出、感染、液体渗漏及皮下红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留置针在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中采用改良固定方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后静脉输液固定法在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40例腺样体切除手术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分别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和改良固定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固定法能有效减少手术患儿的重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7,P〈0.01),有效提高手术间的利用率。结论静脉穿刺改良固定法固定牢固、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过程中运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阻断颈内静脉对减少导管异位的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ICC穿刺的13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PICC穿刺过程中颈内静脉阻断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导管初次异位情况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无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对照组中有6例(8.8%)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1例(1.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避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缪进华 《全科护理》2008,6(35):3230-3231
[目的]探讨预防老年静脉留置针脱管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8例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固定后加用自粘弹性压力绷带固定。观察留置针保留天数、脱管、皮肤过敏和发生静脉炎的病例数及老年病人心理反应。[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天数5d~7d者多于对照组(P〈0.001),脱管少(P〈0.01),皮肤过敏和静脉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心理上更能接受静脉留置针。[结论]自粘弹性压力绷带的应用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重新静脉穿利的次数,是安全、有效地预防老年静脉留置针脱出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方法防止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腔留置导管脱出的效果。方法将行腹腔留置导管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缝合线固定组(98例)和采用免缝敷料固定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腹腔留置导管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率2.04%,免缝敷料固定组为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94,P〈0.05)。结论腹腔留置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保证管道通畅,防止管道脱出是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均采用颞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送管方法。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8%,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8,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在72h以上的1例,对照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4,P〈0.01)。结论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采用改进后送管方法,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也合理,既减少了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留置方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治疗的需要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胃管留置法,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改良胃管留置法,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平均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留置胃管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胃管留置法能有效地减少置管过程中不适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胃管留置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种静脉穿刺途径在肿瘤化疗中的效果比较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41例行静脉化疔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PICC组56例采用PICC置管化疗,静脉留置针组49例采用静脉留置针化疗,头皮针组36例采用外周头皮针静脉化疗。比较三种穿刺法在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和自理能力方面的情况。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自理缺乏方面明显低于静脉留置针组和头皮针组,而患者舒适度却高于静脉留置针组和头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穿刺法在局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导管穿刺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静脉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