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认为肝肾阴虚、阳化内风是中风病机的根本,创立了“阳化内风”说;阴液不足、经脉失养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滋阴养血、化痰熄风为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中风的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远玲 《光明中医》1997,12(4):4-6
中风病从痰辨治八法远玲于建华山东省潍坊市中医医院(261041)主题词:中风病/中医药治疗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痰在中风病中既是诱发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痰与中风的发病、病理演变关系密切。近年来,我们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在清热熄风、活血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熄风通络涤痰汤对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35例采用自拟熄风通络涤痰汤(天麻、石决明、全蝎、水蛭、赤芍、川芎、菖蒲、胆南星等)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35例仅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21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病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对照组为7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病积分均明显减少,以治疗组为佳(P<0.05).结论 熄风通络涤痰汤能明显提高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邵念方治疗中风病经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邵念方治疗中风病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骆丰*关键词邵念方中风病熄风活血通腑降气益气养阴老中医经验邵念方主任医师业医30余载,致力于中风病的研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见解独到,辨证用药颇具特色,兹介绍如下。1中风先兆熄风活血化痰祛邪安正...  相似文献   

5.
运用虫类药治疗中风病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虫类药在中风治疗中独具优势,探讨其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及运用方法,对于提高中风病临床治疗水平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对此略抒己见.1 虫类药的功效特点1.1 熄风搜风 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白花蛇、壁虎等,针对中风肝阳暴张,凤阳升动,冲逆犯脑之病机,熄风定风,且其性行走攻窜,又能搜则留滞经络间之邪风,故而成为中风病治疗的常用药物.1.2 活血祛瘀 水蛭、(庶虫)虫等活血祛瘀药,既可祛除脉络内之瘀血,又能化散络道外之血肿;此外,蜈蚣、全蝎、地龙、白花蛇、壁虎等熄风类药,攻窜善走,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散之,故亦有化瘀之效.  相似文献   

6.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中风的病因、病机、临床主症等方面,探讨了脾胃功能与中风病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在临床治疗中风时,以调理脾胃为主要的治疗法则以及顾护脾胃与中风预后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医多年。对中风病颇有研究。现将对本病的分型、治疗的临床体会,阐述如下:一、中风病的分型1.从病期上分:可以分为“中风先兆期”;“中风急性期”;“中风缓解期”;“中风恢复期”。2.从类型上分:可以分为“阴虚阳亢型”;“痰湿痹阻型”;“气虚血瘀型”。在治疗上,每一期中都有各种类型,而各种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疗效。二、中风病的治疗中风先兆期:此时患者以眩晕、耳呜、肢体麻木乏力、行路不稳、舌强等症为主。证属肝阳亢盛。治疗以镇肝熄风潜阳为主,行气活血为辅。  相似文献   

8.
符为民教授从事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中风病急性期过程中,符为民教授强调"痰瘀热互阻"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祛瘀化痰,通腑泻热"为法,坚持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遣方用药,并擅用虫药以达通络熄风之效,对中风引起的脑水肿灵活运用活血利水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深入探讨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学术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立法创新、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证经验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显优势“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专题确定破血化瘀、泻热醒神为基本治疗法则,选用醒脑健神胶囊、中风脑得平冲剂、清开灵注射液,针对出血性中风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该项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疗效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张山雷《重订中风斟诠》中治疗中风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重订中风斟诠》中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方剂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中风病的方剂89首,涉及中药202味。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9首。结论:张山雷《重订中风斟诠》中收录治疗中风病的方剂以健脾益气、熄风祛湿、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滋补肝肾为主,也体现了张氏治疗中风病用药平和,多用温补之品,本研究也为挖掘和传承名医张山雷治疗中风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共载医案32则,记录和体现了叶天士诊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叶氏认为肝肾亏虚、阳化内风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创立了"阳化内风"学说,以涵养肝肾,补虚养阴为治疗大法,为后人治疗中风病留下了诸多精辟的理论法则及方药。本文通过对中风篇所载医案进行分析,从中探求叶天士诊治中风的思路、处方用药规律和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机多本虚标实。风、痰、风痰相合均为中风的重要病理因素,现代医学对风、痰、风痰相合也作了大量研究,风痰相搏发病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风痰相搏为主的病机出发探讨中风发病机理,认为风痰相搏致病率高,为最重要病理,化痰熄风的治疗原则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全面发掘整理研究中医风痰证治,对中风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言蹇,半身不遂等证的一种疾病.以喻其病势迅猛,证机多变,有如疾风之旋扰遂类比而名.至于《伤寒论》所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是属风寒表虚之证,与本文所述名同实异,迥不相侔.然穷本溯源,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都不尽相同.清·叶天士以"阳化内风"之论独树一帜,创"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的治疗法则,堪称后世之楷模.本文试将叶天士的"阳化内风"中风论从其源流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将当代名医治疗中风的临证常用中药分为熄风,清火、化痰、活血、补益、通络等药组,并介绍各组代表药物,以期报道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中风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方法,主要为:中风先兆症重益气活血、熄风化痰,方用清灵定眩汤加减;中风急性期重通腑醒神、化瘀涤痰,应用包括通腑醒神胶囊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中风恢复期重健脾益肾、活血通络,方用复方北芪口服液化裁;中风后遗症期治痉挛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方用舒筋颗粒损益。  相似文献   

16.
对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辨治中风病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其立论认为中风之总纲为气血损亏,外风乘隙而入,施治着意于调和营卫,使风从卫出;如见痰火内蕴、外风乘客之证,则以清营化痰、熄风理气为主.从理、法、方、药四方面,对其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分期论治中风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僵卧等恢复期后遗症的治疗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的学术思想。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张山雷强调中风病论治应首先区分内风、外风;阐发中医中风“厥“、“非风“、“内风“理论,力主中风病乃内因之风;指出前人中风病论与治之误,为中风病正名;吸收血冲脑筋、脑充血、脑贫血之说,完善了内风血冲脑经说;重视防治,强调未雨绸缪,事半功倍;评议古方,总结内风八大治则;提出:镇肝熄风、潜阳降逆治疗大法,临证选方用药介类第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的学术思想。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张山雷强调中风病论治应首先区分内风、外风;阐发中医中风“厥“、“非风“、“内风“理论,力主中风病乃内因之风;指出前人中风病论与治之误,为中风病正名;吸收血冲脑筋、脑充血、脑贫血之说,完善了内风血冲脑经说;重视防治,强调未雨绸缪,事半功倍;评议古方,总结内风八大治则;提出:镇肝熄风、潜阳降逆治疗大法,临证选方用药介类第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的学术思想。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张山雷强调中风病论治应首先区分内风、外风;阐发中医中风"厥"、"非风"、"内风"理论,力主中风病乃内因之风;指出前人中风病论与治之误,为中风病正名;吸收血冲脑筋、脑充血、脑贫血之说,完善了内风血冲脑经说;重视防治,强调未雨绸缪,事半功倍;评议古方,总结内风八大治则;提出:镇肝熄风、潜阳降逆治疗大法,临证选方用药介类第一。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中风病情危重,急性期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方便,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由长春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承担的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专题确定破血化瘀、泄热醒神为基本治疗法则,选用醒脑健神胶囊、中风脑得平冲剂、清开灵注射液,针对出血性中风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