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为初产妇分娩镇痛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义乌天祥医疗东方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符合条件的3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将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不予以镇痛处理,研究组予以椎管内阻滞镇痛。两组产妇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种产妇各产程时间、会阴侧切、裂伤及中转剖宫产指标。采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量表测定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评分、采用阴道肌力表对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进行测评,对上述指标行组间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内进行盆底肌力损伤、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PFD评估及严重程度分级并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研究组产妇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及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②研究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Oxford评分、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较对照组产妇高(P<0.05);③研究组术后3个月盆底肌力损伤率及PF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研究组术后3个月SUI率低于对照组,SUI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⑤研究组产妇POP率低于对照组,且严重程度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用于阴道分娩镇痛可提高产妇分娩效率,保护产道,有效保护盆底结构、肌力等,降低产后PFD的发生率,对促进产妇产时及产后健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活产6182例,其中阴道分娩4139例,阴道分娩中要求镇痛分娩的人数1892例,率:45.71%。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47例,观察组1892例,对照组实施无保护会阴接生,观察组采取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观察两组分娩结果。结果:观察组会阴完整率(32.24%、会阴Ⅱ度裂伤率9.67%均优于对照组16.11%、22.56%,)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可有效提高会阴完整率,降低会阴裂伤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讨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会阴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中所收治的50例第一次生产的阴道分娩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探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25例.在分娩进程中探究组则进行会阴侧切术,对照组是会阴自然裂伤.对比两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产妇产后40d里,探究组、对照组在尿失禁、盆底肌力正常及排尿困难发生率方面,无明显性差异,因此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探究组伤口疼痛、性生活不和谐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应用会阴侧切术,对盆底功能神经功能和盆底肌肉损害较大,会降低生活质量,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后再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会阴浸润联合椎管内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8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分娩镇痛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使用椎管内麻醉进行分娩镇痛的46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使用罗哌卡因会阴浸润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40例初产妇作为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会阴侧切对经阴道分娩结局的影响,有效降低会阴侧切率,促进自然分娩。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经阴道分娩非会阴侧切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后的会阴水肿、疼痛、愈合、感染情况,产后24 h出血量,性生活情况,压力性尿失禁及脏器脱垂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出血量(343.94±69.55)m L少于观察组(404.75±89.87)m L(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会阴裂伤多为I度裂伤(159/200),观察组产妇伤口疼痛分级(≥2级8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级17例),两组产妇会阴伤口水肿情况相当,且均出现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观察组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阴道前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较高。结论经阴道非会阴侧切的分娩结局优于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者,低危孕妇不建议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评估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对初产妇前盆腔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来该院复查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398例,复诊时间为产后6~8周。其中会阴侧切组212例,非会阴侧切组186例。应用盆底超声在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后分别测量两组产妇的膀胱颈、膀胱后壁至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计算膀胱颈移动度、测量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观察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结果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8.77%、27.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膀胱膨出率分别为91.03%、8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组膀胱颈活动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分别为(2.19±0.95)cm、(145.5±20.5)°、(51.4±11.8)°,非会阴侧切组膀胱颈活动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分别为(2.06±0.87)cm、(138.3±19.8)°、(48.46±12.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分别为17.9%、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会阴侧切不能对近期盆底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在产科镇痛分娩中的应用及对产程时间、产科和新生儿敏感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的定期产检并分别行非镇痛分娩或镇痛分娩的产妇共654例,其中镇痛分娩327例,非镇痛分娩327例,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产科敏感指标和新生儿敏感指标。结果镇痛分娩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分娩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低于常规分娩组,自然分娩率高于正常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敏感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镇痛分娩可控性好,能降低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降低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母婴结局,保障分娩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80例产妇,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8周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两组静息状态下的前腔室超声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Valsava动作下的尿道旋转角与膀胱颈移动度高于剖宫产组,膀胱膨出率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Valsava动作下的盆膈裂孔超声参数高于剖宫产组(P<0.05),而两组静息状态下的盆膈裂孔超声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能够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剖宫产与阴道分娩都会影响产后女性盆底功能,但剖宫产造成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产妇分娩时行会阴侧切和自然裂伤与盆底功能近期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产科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确定为阴道生产的初产妇150例,分为会阴侧切组(85例)、自然裂伤组(35例)、自然顺产分娩组(30例),分别对3组同期同时在产后42天后,通过问卷调查、详细的身体检查、盆底相关肌肉检查,评估其盆底功能变化以及分别于自然顺产组相比的OR值.结果 分娩时压力性尿失禁、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在3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70、1.085,均P>0.05);会阴伤口疼痛、性生活障碍的发生率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25.929、27.525,均P<0.05).盆底肌力分级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69,P<0.05),肌电位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6.689,P<0.05).盆底肌力分级会阴侧切组与自然顺产组相比OR=1.450,自然裂伤组与自然顺产组相比OR=1.023,盆底功能与会阴侧切、自然裂伤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1.123和1.458,均P<0.05.结论 分娩时会阴侧切、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大于自然顺产,但是会阴侧切的影响重于自然裂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产后42 d)盆底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产后42 d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242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是否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将其分为研究组(n=121,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和对照组(n=121,未采取分娩镇痛措施)。采用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42 d盆底三维超声检查与盆底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以及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与产后尿滁留(PUR)发生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2组初产妇身高与分娩时体重、人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孕龄及第二产程时间、胎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初产妇PUR发生率为13.2%(16/121),高于对照组的5.8%(7/12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2,P=0.049)。2组初产妇产后早期不同程度膀胱脱垂、子宫脱垂构成比及SUI发生率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初产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最大Valsalva动作时尿道内口打开、肛门括约肌不完整发生率,膀胱后壁最低点、宫颈外口最低点、直肠壶腹部下缘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与膀胱颈移动度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初产妇盆底sEMG检测结果显示,前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平均值、快速收缩阶段盆底肌肌电最大值及紧张收缩阶段、耐力收缩阶段与后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除导致产后早期PUR发生风险增高外,膀胱脱垂、子宫脱垂、SUI及盆底肌损伤发生风险并未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院124例产后6~10周初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不同分娩方式分成自然分娩组(71例)和剖宫产组(53例)。两组初产妇均予以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此外回顾性分析不同年段接受治疗方案的结局,2018年1-12月收治的45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盆底肌肉锻炼,作为对照组; 2019年1-12月收治的44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PHENIX U 4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作为治疗组,分析干预结果。结果自然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在最大Valsalva时的各项盆底功能指标膀胱颈位置(BNP)、尿道旋转角(UTA)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尿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分娩方式过程中,阴道分娩会有较高风险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可起到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产后妇女分娩时相关因素和产后尿失禁发生情况,探讨分娩相关因素与尿失禁(U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孕妇分娩因素调查问卷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标准问卷简表(ICI-Q-SF),对2015年4-9月在该院盆底中心就诊的245例产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245例分娩后妇女,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回收有效率为96.7%,发生UI者103例,发生率为43.5%,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为76.7%,急迫性尿失禁(UUI)为4.9%,混合性尿失禁(MUI)为18.4%,不同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及有无会阴裂伤的分娩后妇女UI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娩后妇女的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有无会阴裂伤与UI发生具有关联(P0.05)。结论分娩后女性UI发生率较高,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有无会阴裂伤是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做好保健预防,加强盆底肌功能训练可降低UI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40例健康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施行会阴侧切术分娩,对照组施行选择性剖宫产,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肌电图的峰值与活力值。结果:观察组共10例患者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情况,发病率为14.28%,对照组有8例,发病率为11.43%.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的右侧活力值与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值与均值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不会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但是为了降低产妇出现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几率,可适当控制新生儿的体重,以免发生尿失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下女性盆底功能经会阴盆底超声进行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分娩后的产妇200例进行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2组,阴道分娩组75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25例,均利用经会阴盆底超声进行盆底功能的评估,分析结果。结果:阴道分娩组Ar、As、Dr、Ds、θ、UVJ-M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0.05,静息状态下、张力期两组CV-VD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张力期ARJ-VD两组差异明显,P0.05,静息期ARJ-VD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分娩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50.67%,选择性剖宫产产妇为16.80%,P0.05。结论:阴道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近期的影响要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后将会阴冰敷贴应用于会阴伤口的过程中,运用冷敷的原理,止血、镇痛、消炎、消肿,从而促进会阴切口愈合.方法 取2010年1月至8月阴道分娩产妇共100例,按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是否使用会阴冷敷垫分两组,产后不应用会阴冷敷垫作为对照组(50例),平产分娩40例、产钳分娩10例;产后30 min内即应用会阴冷敷垫作为观察组(50例),平产分娩40例、产钳分娩10例.比较两组产后会阴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在阴道分娩后30 min内即使用会阴冷敷垫的产妇,其止血、镇痛、消炎、消肿及切口愈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妇产后会阴伤口使用会阴冷敷垫后,切口疼痛不适及充血红肿情况明显改善,促进会阴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技术对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该院分娩的1 121例单胎头位初次足月分娩者,非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EA组,557例)和对照组阴部神经阻滞组(LA组,564例),产后6~12周进行盆底功能评估。结果 EA组产后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下降(P=0.008 4),但EA组阴道后壁脱垂率显著高于LA组(P=0.000 0),两组的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产后尿失禁、功能性便秘及盆腔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azer评估显示两组的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收缩时肌电值均明显下降,变异性增大,放松时间延长,且前、后静息肌电值上升,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仅减轻了产科疼痛,而且降低了产后腰背疼痛的发生率,但是增加了阴道后壁脱垂的发生率,对自然分娩后的会阴切开率、产后尿失禁、功能性便秘及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等产后疾病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影响。硬膜外阻滞对盆底肌功能既无保护作用,也无加重损伤的作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为利大于弊,值得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影响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光明新区中心医院接诊的18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阴道分娩101例作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分娩85例作为剖宫产组;另选56例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剖宫产组,且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上述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肛提肌裂孔周长均大于剖宫产组,且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上述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可为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影响提供依据,且阴道分娩对盆底脏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剖宫产,有必要加强产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产妇阴道分娩时会阴保护侧切法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阴道分娩的12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将60例无侧切保护者作为对照组,另外60例会阴侧切后会阴保护者为观察组。监测和比较两组产妇产后阴道定量感觉状况,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调查量表(FSFI量表)评估两组产妇产后性功能状况。记录两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采用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评估患者尿失禁症状;采用POP-Q分期系统评估两组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POP)情况;采用盆底功能检测仪检测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状况。结果观察组温感觉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冷感觉明显高于对照组,振动感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SFI量表中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11±0.24)分、(4.89±0.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2±0.19)分、(4.31±0.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3、11.10,P=0.00、0.00);而其余FSFI量表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4);观察组产后ICI-Q-SF评分为(11.52±2.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74±2.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0)。观察组Ⅰ期POP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Ⅱ期PO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后盆底功能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者采取会阴侧切保护措施可减少对产后阴道感觉和性功能的影响,降低尿失禁和盆腔脱垂发生率,且该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较小,对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娟  毕冬华  杨颖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05-2606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分娩的产妇10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50例)和顺产组(50例)。对入选产妇产后6~8周内盆底支持组织进行检查:①采用阴道前壁点(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与处女膜之间距离来描述盆底松弛程度。②压力性尿失禁采用两项诊断标准。结果:压迫实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波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松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减少对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会阴无保护联合无痛分娩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接产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会阴无保护分娩方式接产,320例)和联合组(会阴无保护联合无痛分娩方式接产,28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一般情况(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内出血量、住院时间)、产妇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会阴损伤程度)、镇痛效果、盆底功能(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盆底肌力分级)、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产后2 h内出血量、第二产程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会阴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产后POP-Q分度、肌力分级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会阴无保护联合无痛分娩技术应用于初产妇,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优势,不仅可有效改善产妇分娩结局、减轻盆底功能损害,且镇痛效果较好、产后并发症少,是初产妇一种行之有效的接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