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80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方式,分析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有3例患者出现了症状性出血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了心源性死亡,本次实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方式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且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对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情况。结果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以颈内动脉开口处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19/23),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以椎动脉开口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17/18),脑梗死患者前、后循环动脉均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χ2=43.51,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前循环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后循环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结论采用DSA评估病变血管以及侧支代偿情况准确全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筛选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将其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诊断筛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多侧重对管腔狭窄的评价,而对斑块特征的评价不够全面客观,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高分辨MRI(high-resolution MRI,HRMRI)因其具有安全性高、软组织分辨率高、可重复性高等特点,是唯一可以在活体内观察颅内外动脉血管壁的检查。目前HR-MR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颅外动脉狭窄及斑块成分的分析,但在颅内动脉病变评价的应用仍处于初期研究时期。文章将从HR-MRI的成像原理、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斑块的分布及性质等方面的评估,对HR-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非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2例非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bA_1c水平分为HbA_1c≤5.5%组38例和5.5%HbA_1c6.6%组34例。统计2组患者术后颅内外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并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累及范围。结果本组72例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22.22%(16/72)。HbA_1c≤5.5%组患者术后颅内外动脉再狭窄率为11.76%,5.5%HbA_1c6.5%组为31.5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5.5%HbA_1c6.5%组患者术后狭窄、重度狭窄率、单支病变率、双支病变率均高于HbA_1c≤5.5%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是术后颅内外动脉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颅内动脉及颅外动脉的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40例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如下:阴性11例,动脉粥样硬化改变6例,,狭窄10例,闭塞11例,非动脉硬化性改变2例。结论给予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有效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责任性单侧颅内大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的因素.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6例责任性单侧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49例(占46.2%)侧支循环不良的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均为6~10 h。根据入院时单相CTA检查结果,采用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rLMC)将入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40例),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90 d全因死亡率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90 d mRS评分、90 d全因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90 d mRS 0~2分患者占比和入院时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评分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颅内高密度灶发生率和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rLMC评分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0.05)。r LMC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110~1.647,P=0.003)。结论对于发病至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AIS患者,应用rLMC量表对单相CTA侧支循环结果进行判读能够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内外血管狭窄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找出脑血管病最佳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脑梗死患者,予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外血管硬化程度诊断其颅内外血管具体硬化程度,同时给予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查看颅内外血管狭窄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出现19例病例的血管狭窄位置在颅内,出现11例病例的血管狭窄位置在颅外。血管狭窄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整体发病次数上升。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即为颅内外血管狭窄,而血管超声则为使用效率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供应颅内、外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病、心源性栓塞以及一些少见的血管病,还有约30%的患者查不到病因。而急性心肌梗死几乎全部是由于大动脉的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与分析动脉狭窄/闭塞、侧支循环程度与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旨在为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5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评价两组血管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两组血管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基底动脉狭窄/闭塞、3级侧支循环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结论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在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首次支架取栓治疗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抽取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首次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8例, 观察首次支架取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情况,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2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 首次支架取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41例(32.03%), 纳入FPR组;其余87例纳入非FPR组。两组静脉溶栓、闭塞位置、使用中间导管、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血流分级、穿刺以及发病至再通时间、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的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 发现闭塞位置、术前静脉溶栓、使用中间导管均属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首次支架取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首次支架取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与临床良好预后有关, 在支架取栓过程中使用中间导管、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前行静脉溶栓会增加首次支架取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应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对其血管再通情况及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患者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作为静脉溶栓组,另外27例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作为血管取栓组。于治疗6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血管取栓组NIHSS评分的(18.47±1.68)分,低于静脉溶栓组的(24.82±1.97)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血管取栓组血管再通率为85.19%,高于静脉溶栓组(56.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可改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应用多普勒超声评估后循环血流异常的病变部位、类型及发生机制。方法:选择160例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者是闭塞老年患者,经过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及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对后循环血流异常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60例患者检测的后循环动脉为800支,其中动脉血流异常为350支:35支狭窄血流、20支无血流、25支低流速低搏动、20支低流速高搏动、200支代偿血流、50支窃血频谱。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血流异常的评估,有助于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闭塞行机械碎栓、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rt-PA的疗效。方法随机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65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比两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安全性优于机械碎栓,而机械碎栓操作更为简便,因而临床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采取颅内血管栓塞取栓术前持续抽吸取栓(CAPTIV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依据取栓方式的不同分成CAPTIVE组(n=42)与单纯支架取栓组(n=38),对比两组数字减影技术(DSA)评价灌注评定(mTIC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AT)、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诊治资料。结果:MSCAT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23/2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9.6%(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后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且方便、安全,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颅内外动脉架桥吻合术患者的麻醉情况,提高临床麻醉处理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接受颅内外动脉架桥吻合术缺血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患者麻醉前后电解质、血气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患者麻醉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整个麻醉效果较稳定,手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恢复期间由于患者肺部感染、多气管功能衰竭死亡3例(3.75%)。患者接受麻醉处理后,PCO2、K+低于麻醉处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PO2、Na+麻醉处理高于麻醉处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颅内外动脉架桥吻合术的缺血性患者,在其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加强麻醉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M2 seg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2)闭塞的效果,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急性MCA-M2闭塞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溶栓组和取栓组,每组35例.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采取DSA术进行检查,并针对形成急性动脉血栓的患者展开介入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指征改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22例研究对象中经DSA检查发现血管异常者18例,血管正常者4例,闭塞或狭窄者尿激酶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后,靶病区血管的直径狭窄度、面积狭窄均显著减小(P0.05);靶病区血管最小直径、病变长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DSA可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得以提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序贯住院于本院神经内科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48小时内每个患者均行TCD检查,随后并与其MRA检查做比较。结果 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263条,其中MCA 140条,ACA 38条,PCA 41条,BA 21条,VA狭窄23条;而在采用MRA诊断方案时,其中的MCA、ACA、PCA依次为146条、36条、45条,BA 24条,VA狭窄27条。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为86.0%和96.5%。结论经颅多普勒检查作为一个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够通过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筛查,可以早期诊断血管狭窄,并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