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持续上升,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庭对疾病认知度普遍较低,常难以完成全病程治疗。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转化模式(KTA)的健康管理模式在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6—12月收治的90例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5)和KTA组(n=45)。常规组患者入组后接受常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KTA组患者入组后接受基于KTA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所有患者入组后持续观察12周。于干预前及入组后12周,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评估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评估患者手机依赖情况;以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估患者焦虑情绪;以儿童抑郁障碍自评(DSRS)评估患者抑郁情绪。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组后12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KTA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KTA的健康管理模式有效减少了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手机依赖情况,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能较好地应用于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门诊管理中。  相似文献   

2.
江珊 《包头医学》2023,(4):42-43
目的 :探究情绪调节策略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情绪调节策略。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对照组SAS、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干预后两组SE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对照组SE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的短干预有利于减少抑郁障碍青少年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纳入56例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组)、78例非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未遂组)以及23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简短认知行为疗法(BCBT)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2年10月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心理干预,其中接受BCBT21例(BCBT组),心理教育2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8条目版(MMAS-8)、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条目版(HAMD-24)评分以及服药依从性系数。结果BCBT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MMAS-8评分差值以及服药依从性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后HAMD-24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CBT能有效提高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线上+线下介入对偏远地区抑郁障碍青少年及其父母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98例抑郁障碍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父母和青少年各49例)和观察组(父母和青少年各49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舍曲林100 mg/d)和常规健康宣教,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接受为期12周线上+线下萨提亚家庭治疗。于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采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GAD-7)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PHQ-9)评估两组青少年父母负性情绪, 同时,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hood, DSRS)评估两组青少年负性情绪。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6.
邱沈虹 《广州医药》2012,43(2):78-8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作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40例,常规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常规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方面高于综合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焦虑、抑郁紧张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青少年与成人首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结构图像异常特征,为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167例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青少年组,将同期收治的198例成人首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成人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颅脑MRI结构图像异常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青少年组母孕期异常及伴精神病性症状占比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家族史阳性、性格特征、病程、有无自杀观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颅脑MRI结构图像异常78例(46.71%),成人组颅脑MRI结构图像异常95例(47.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海马萎缩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皮质萎缩占比和其他颅脑MRI结构异常占比均低于成人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占比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伴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年龄、病程、母孕期异常、家族史阳性、性格特征、自杀观念、海马萎缩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占比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先天性脑发育异常为影响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占比高于成年人首发抑郁障碍患者,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患者皮质萎缩占比和其他颅脑MRI结构异常占比低于成人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先天性脑发育异常为影响青少年首发抑郁障碍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探讨护理干预对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障碍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生活质量水平的异同,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纳入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单相组)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双相组)各8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相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相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障碍对患者配偶造成的心理应激高于单相抑郁障碍,有必要对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进行一定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0.
孙贵霞 《吉林医学》2014,(27):6131-613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后抑郁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筛查,选择抑郁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3个月,观察其抑郁自评量表MBI和HAMD的变化情况。结果:入组时MBI和HAMD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各量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状态,对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正性作用,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作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40例,常规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常规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方面高于综合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焦虑、抑郁紧张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伴有抑郁障碍的冠心病患者加用黛力新合解郁安神颗粒干预的疗效.方法 50例冠心病心绞痛伴有抑郁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抑郁组和抑郁干预组,干预组患者在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用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合解郁安神颗粒,观察其心绞痛、心电图和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2例干预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优于抑郁组.结论 黛力新合解郁安神颗粒的干预效果明显提高了冠心病并抑郁障碍的疗效,改善了抑郁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抑郁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15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抑郁障碍调查评分。将11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术前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SDS评分无显著差异。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障碍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SDS评分分别为(36.54±4.25)和(46.17±6.42)(P〈0.01),对照组手术前后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对照组冠脉介入术后抑郁障碍发生率为35.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抑郁障碍及其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13例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抑郁障碍调查评分.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SDS评分无显著差异,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障碍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SDS评分37.32±5.34 vs 41.25±5.21,P<0.01),手术前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抑郁障碍发生率为35.7%,与冠脉介入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轻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情况及干预后睡眠障碍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 (P < 0.01)。观察组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的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6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与自评抑郁量表(SDS)在2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2组SD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GQOLI-74评分有显著升高,且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促使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有效改善,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焦虑抑郁障碍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接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手术前1天至手术后4周内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障碍调查。结果:术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干预组SDS、S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氏抑郁、焦虑自评表和汉密顿抑郁或焦虑量表测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精神抑郁和焦虑情况,根据测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用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00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情绪障碍较为普遍,尽早发现导致抑郁和焦虑的具体原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药物在临床上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癫痫青少年发生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为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癫痫患儿为病例组,同期70例健康体检青少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再将病例组分为发生焦虑抑郁障碍组及未发生焦虑抑郁障碍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的SDS、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癫痫并发抑郁及焦虑组病程、发作频率、抗癫痫药物的种数及类别与不并发焦虑及抑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作频率和抗癫痫药物的种数是癫痫青少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发作频率、使用抗癫痫药物的种数是患癫痫青少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规律用药及控制癫痫发作次数可能有助于青少年焦虑及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我催眠疗法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患慢性疼痛伴有失眠、焦虑、睡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我催眠疗法。于治疗2~3个月后对两组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状态等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我催眠疗法可使慢性疼痛患者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情绪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