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种不同镇静方案在孤独症儿童牙科诊疗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Frankl量表评分为1分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91例,随机分为3组:M1组29例,予肌注0.20 mg/kg咪达唑仑镇静;M2组33例,予肌注0.24 mg/kg咪达唑仑镇静;MD组29例,予肌注0.20 mg/kg咪达唑仑联合鼻喷2μg/kg右旋美托咪定镇静。采用行为量表评估镇静效果。24 h后电话回访患儿不良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结果:所有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MD组镇静程度深于M1组(P<0.001)和M2组(P=0.004),M2组镇静程度深于M1组(P=0.047),镇静深度与镇静方案有关,与年龄、性别、治疗项目、口腔治疗史均无关。3组镇静成功率分别为31.0%、42.4%、65.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7)。治疗完成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16)。3组镇静起效时间分别为(15.148±2.429) min、(17.818±2.325) min、(20.571±4.167) mi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3组家长各有86.2%、90.9%、86.2%...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咪达唑仑口服或肌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对牙科焦虑症患儿牙科治疗时的镇静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7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接受咪达唑仑镇静下牙齿治疗的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肌注组给予肌注咪达唑仑(0.2 mg/kg),口服组给予口服咪达唑仑(0.6 mg/kg,单次最大剂量20.0 mg)。采用Ramssay量表评估患儿镇静情况,Frankl量表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Houpt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完成情况。同时记录药物起效时间、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肌注组起效时间(13.0±2.0)min明显短于口服组(15.6±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9,P<0.05)。两组的Ramssay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1.089,P=0.276),Frankl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0.0863,P=0.388)及Houpt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1.854,P=0.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布相似。两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χ^2=0.178,P>0.05)及治疗成功率(χ^2=3.1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结论:口服或肌注咪达唑仑镇静效果相似,是治疗牙科焦虑症患儿的安全有效的镇静方法,但肌注组的镇静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笑气镇静系统与咪达唑仑口服镇静在智障儿童患者牙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7例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智障儿童患者,在门诊环境下实施笑气镇静(笑气浓度为35%~50%)和咪达唑仑口服镇静辅助诊疗(给药剂量为0.50~0.75 mg/kg),记录各项评价指标,并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应用SPSSl3.0软件对2组的治疗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行χ2检验。结果:2组治疗总成功率为70% ( 47/67) , 笑气镇静组的成功率为67%(26/39),咪达唑仑口服镇静组的成功率为75%(21/2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67) ,笑气镇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9),显著低于咪达唑仑口服镇静组(7/28,25%,P<0.05)。结论:笑气镇静系统与咪达唑仑口服镇静在智障儿童患者牙科治疗中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笑气镇静系统的成功率稍低于咪达唑仑口服镇静者,但其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儿童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年龄因素对咪达唑仑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09例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儿童患者,在门诊环境下实施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辅助诊疗,给药剂量为0.50~0.75 mg/kg,记录各项评价指标并对≤3岁组(40例)和>3岁组(69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镇静治疗总成功率为71%(77/109),≤3岁组治疗成功率[58%(23/40)]显著低于3岁以上组[78%(54/69)](x2=5.26,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9/109),≤3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11/40)]显著高于3岁以上组[12%(8/69)],x2=4.24,P<0.05.结论 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对3岁以上患者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相对少;口服咪达唑仑0.50~0.75 mg/kg的剂量范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牙科恐惧症儿童实施口服咪达唑仑镇静下的口腔治疗,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口腔科就诊的Frankl量表评分为1的有不良牙科治疗经历的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了46人次的口服咪达唑仑(0.5~1.0 mg·kg-1)镇静下治疗。治疗时,记录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内容及持续时间等。采用Houpt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完成情况,治疗结束24 h后电话回访不良反应。结果46人次治疗中,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安全,37人次(80.4%)完成了既定治疗,9人次(19.6%)镇静效果不理想,仅完成部分治疗。烦躁不安是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3岁以上儿童的治疗成功率高于3岁及以下儿童,性别、剂量和治疗内容与治疗成功率无关。结论口服咪达唑仑治疗牙科恐惧症儿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3岁以上儿童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深度镇静在儿童埋藏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深度镇静(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镇静)下行儿童埋藏牙拔除术的效果,探讨其利弊.方法:选择2005-03~2007-03需拔除埋藏牙的患儿187例(年龄6~12岁).术前由专业麻醉医生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氯胺酮1 mg/kg肌注.观察镇静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并给予患儿镇静评分.结果:187例患儿在深度镇静下均能很好的配合完成手术,且术中及术后未见任何并发症发生.起效时间为3~5 min,平均3.5 min;维持时间为45~50 min,平均46.5 min.镇静评分均在3分以上,其中4分者131例,5分者56例.结论:在深度镇静下行儿童埋藏牙拔除术,麻醉药物起效快,代谢时间短,副作用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镇静药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腔气管导管患者的镇静作用及其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腔气管导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3组,每组20例。患者入ICU后,各组患者均采用氢吗啡酮镇痛,分别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镇静,分别记录入ICU镇静前(T0)和镇静开始后30 min(T1)、1 h(T2)、2 h(T3)、6 h(T4)、12 h(T5)和拔管后10 min(T6)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和BPS镇痛评分以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T5时,右美托咪定组BPS评分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P<0.05)。3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右美托咪定组显著高于与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患者并发躁动的人数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丙泊酚均能满足ICU患者的镇静需要,且右美托咪定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减少ICU患者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口腔恐惧症系指一组与口腔诊疗相关的异常心理、生理和行为状态,其临床表现为患者心跳加快、血压异常、出汗、多语、肌肉紧张、面色苍白乃至晕厥等.咪达唑仑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服用后患者可产生短暂的顺行性记忆缺失,不能回忆起在药物高峰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咪达唑仑常见的轻微不良反应包括打嗝、恶心、呕吐、头疼、眩晕、尿床、幻觉、头晕、复视以及唾液分泌过多、行为异常和短暂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脏骤停、心率改变、变态反应、血栓形成、喉头痉挛和支气管痉挛以及呼吸抑制和呼吸停止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口腔恐惧症人群接受咪达唑仑镇静,而施术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对其不良后果进行追踪并建立其相关不良后果数据库,建立一个通用的咪达唑仑不良反应标准,以提高口腔镇静技术的安全性,给予临床应用其镇静时以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麻醉前用药的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Ⅰ、Ⅱ、Ⅲ组,麻醉前30min分别肌肉注射咪达唑仑0.06mg/kg、地西泮0.12mg/kg、苯巴比妥钠3mg/kg,观察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用药后5min始出现BIS明显下降、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增大,用药后30min时AVAT和SAI数值明显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无明显改变;3组的循环和呼吸功能无明显变化,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作为麻醉前用药,镇静和抗焦虑作用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咪达唑仑经鼻给药在儿童口腔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儿童口腔诊疗中使用咪达唑仑经鼻给药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纳入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4.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研究6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咪达唑仑经鼻给药组在镇静满意度[RR=0.95,95%CI(0.85,1.06),P=0.36];行为满意度[RR=0.90,95%CI(0.79,1.04),P=0.15]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平均镇静起效时间[SMD=-1.86,95%CI(-3.31,-0.42),P=0.01];平均恢复时间[SMD=-1.71,95%CI(-2.91,-0.51),P=0.005]短于对照组。结论:咪达唑仑经鼻给药与其他镇静方法效果相似,镇静起效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清醒插管的镇静效果及其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需行清醒插管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例),即右美托咪定(DEX)组和咪达唑仑+芬太尼(MF)组.插管前20 min,DEX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MF组给予生理盐水50 mL;插管前5 mi...  相似文献   

12.
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多在3岁前起病。病因学研究发现,主要是遗传易感性和特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10年来,其发病率在国内呈持续上升趋势,现有患儿100多万,患病率约为1/100,男女比例为7.5∶1。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口腔医疗方面,患儿因不能正常交流沟通,不能配合治疗等,使口腔保健措施和医疗过程难于实施。国外的辅助措施主要是对轻症采用行为管理,对重症者采用全身麻醉下治疗。我中心从2005年起,尝试采用口服咪达唑仑镇静技术,辅助孤独症儿童口腔治疗。至2013年,共完成病例38例(63人次),年龄3-14岁,男女比例约10∶1,口服药物剂量为0.75-1mg/kg。治疗内容包括乳恒牙龋齿充填、牙髓治疗、窝沟封闭、涂氟防龋、拔牙术等。治疗效果采用Houpt评分,记录治疗中的生命体征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不良反应及家长的满意度。所有病例镇静治疗效果均达到Houpt评分3分及以上,治疗中生命体征无明显波动。未及严重不良反应,偶有反常兴奋和小便失禁,个别接受局麻注射的患儿出现治疗后唇部自伤。与健康儿童相比,同一药物剂量下,孤独症儿童的镇静效果稍好(P<0.05)。笔者认为,对于全身无严重系统疾患,口腔治疗内容相对简单,行为管理效果欠佳的孤独症儿童,采用口服镇静药物辅助口腔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此外,孤独症儿童的口腔保健,应首先立足于预防,应采用长期、个体化的措施,不断主动干预,并对家长进行细致专业的宣教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氯胺酮和安慰剂在口腔门诊手术中的镇静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10月。收集口腔门诊手术中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氯胺酮或安慰剂镇静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收集的患者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RCT、6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组儿童的镇静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SMD=-1.73,95%CI:-2.70~-0.77,P=0.0004);右美托咪定组成人的镇静评分也低于生理盐水组(SMD=-2.23,95%CI:-4.39~-0.08,P=0.04);右美托咪定组儿童的镇静满意度与氯胺酮组无显著差异(RR=1.14,95%CI:1.00~1.30,P=0.05);右美托咪定组儿童的镇静满意度优于咪达唑仑组(RR=1.38,95%CI:1.15~1.67,P=0.0006);右美托咪定组成人的镇静满意度与咪达唑仑组无显著差异(RR=1.42,95%CI:0.86~2.33,P=0.17);并且右美托咪定组儿童的行为满意度优于氯胺酮组(RR=1.19,95%CI:1.03~1.36,P=0.01),也优于咪达唑仑组(RR=1.28,95%CI:1.07~1.54,P=0.008)。结论:与其他镇静药物相比,右美托咪定用于口腔门诊手术适度镇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小儿埋伏多生牙拔除手术中应用咪达唑仑复合纳布啡镇静,观察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为M组、MN1组和MN2组3组(n=30)。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MN1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纳布啡0.1 mg/kg。MN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纳布啡0.2 mg/kg。应用改良OAA/S评分评价镇静深度。采用Houpt行为治疗效果评分评价3组患儿术中配合情况,用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改良OAA/S评分MN2组优于MN1组和M组(P<0.05)。Houpt评分MN2组和MN1组优于M组(P<0.05)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和顺行性遗忘的发生率,MN2组和MN1组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在小儿埋伏多生牙拔除手术中,使用咪达唑仑复合纳布啡进行镇静镇痛安全有效,MN2组优于MN1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在阻生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0例需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静脉注射加局部麻醉法拔牙,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麻醉法拔牙。记录2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进行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的观察。结果:研究组SBP、DBP、HR、SpO2较对照组均有轻度降低;研究组镇静程度增强(Ramsay镇静评分增高);研究组的术后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前局麻时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在阻生齿拔除术中,对于极度牙科恐惧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鼻内和舌下使用咪达唑仑对儿童患者焦虑水平和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探讨温和镇静剂用于儿童口腔科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3~7岁儿童患者8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口腔治疗前30 min通过鼻内、舌下途径使用咪达唑仑。常规进行口腔治疗,每5 min记录1次Venham分级。并在用药前与用药30 min后收集唾液,测定唾液皮质醇水平。结果:2组不同时间点(T1、T2、T3、T4)与T0时相比,患儿的焦虑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T1、T2时舌下组患儿的焦虑缓解情况较鼻内组效果更好(P<0.05)。而两组唾液皮质醇水平在服药前后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咪达唑仑可以有效缓解儿童患者焦虑,舌下途径给药比鼻内途径吸收更好,对唾液皮质醇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镇静技术的发展一直与口腔科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今口腔科最常用的一氧化氮(笑氧)混合气体镇静技术对医务人员具有潜在的健康威胁,因此,口腔科医师正在寻找新的镇静药物来代替一氧化氮.近年来,口腔科镇静技术的进展集中在3个方面:咪达唑仑镇静技术、美托咪啶镇静技术和异丙酚自控镇静技术.本文总结了最近几年有关口腔科镇静技术的文献,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咪达唑仑术前喷鼻对儿童在七氟烷诱导麻醉期间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86例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0.5~6岁),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生理盐水组2组。患儿在等候区予以术前药物喷鼻,入室后以相同步骤行8%七氟烷面罩诱导,持续监测麻醉诱导期间脑电图改变。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咪达唑仑组23例(53%,包括DSP30%、PSR37%、PED9%)、生理盐水组29例(67%,包括DSP37%、PSR35%、PED19%)患儿发生癫痫样脑电图改变,2组癫痫样脑电图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86)。咪达唑仑组意识丧失时间早于生理盐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41.6±11.0)s ∶(44.1±16.1)s,P=0.409]。结论 0.4 mg/kg咪达唑仑术前喷鼻并不能减少儿童在七氟烷诱导期间的癫痫样脑电图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控制牙科恐惧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1例对牙科治疗极度恐惧但能与医师良好沟通的患者,将其两侧需行根管治疗的2颗患牙分别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牙科治疗,试验组加用咪达唑仑静脉泵入清醒镇静技术,控制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行为治疗效果,并观察试验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Houpt行为治疗效果评分和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z=- 4.846,P=0.000;z=- 4.907,P=0.000)。试验组患者采用镇静措施后血压、心率均有轻度降低,并有轻度的呼吸抑制,但不影响治疗完成。结论单纯咪达唑仑静脉镇静对于能够良好沟通、主观愿意配合的极度牙科恐惧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咪达唑仑在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镇静和抗焦虑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术前口服咪达唑仑;B组:术前无用药.A组于麻醉前60 min给药,记录两组病例给药前(基础值)、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和术毕时的SBP、DBP、HR、SPO2、焦虑AVAT评分、镇静Ramsy改良法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100%,B组手术成功率94.3%.两组SBP、DBP、HR、SPO2的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A组在各时段的SBP、DBP、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时的SBP、DBP、HR均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和术毕时的SBP、DBP均降低(P<0.05),A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时的HR降低(P<0.05),A组在术毕时的HR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O2在以上各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y评分:A组在各时段镇静Ramsy评分均在0-2级;B组各时段镇静评分均为0级.结论:口服咪达唑仑用于老年三叉神经射频术的镇静和抗焦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