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及右室间隔部起搏(RVP)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7例,其中LBBP患者26例(LBBP组),RVP患者21例(RVP组),另选同期健康成人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2D-STI技术分析并获取LBBP组、RVP组术后1个月,以及对照组左房被动排空分数(LAEFp)、储存功能期应变(LASr)、管道功能期应变(LAScd)、辅泵功能期应变(LASct),以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心尖两腔心、三腔心、四腔心切面整体纵向应变(GLS-AP2、GLS-AP3、GLS-AP4),并计算左室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p-dif),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LASr、LAScd及LASct与Tp-SD、Tp-dif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LAEFp、LASr及LASc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LBBP组和RVP组LAEFp、LASr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LBBP组和对照组比较,RVP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估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TR)患者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我院超声科确诊为TR的患者78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39例(正常对照组),TR患者根据反流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TR患者39例(非显著TR组)和中、重度TR患者39例(显著TR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获取各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Tei指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室基底段内径、右室中间段内径、右室长轴内径、右房面积、三尖瓣环舒张末期直径、三尖瓣环径变化率(TAC)、反流面积及反流颈宽度(VCW);2D-STI获取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GLS),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RVGLS与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TR患者右室功能障碍的效能;评估RVGLS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重复性。结果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显著TR组Tei指数、TAPSE、RVFAC、右室基底段内径、右室中间段内径、右室长轴内径、右房面积、三尖瓣环舒张末期直径、TAC与非显著TR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分析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左心功能变化,探讨其评估早期心肌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临床确诊为MM且LVEF保留的患者72例,根据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得室间隔厚度分为室间隔增厚组和室间隔非增厚组各36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9例为正常对照组。均行2D-STI检查分析二维纵向应变(LS),获取左室心内膜层、中层及心外膜层心肌整体LS(GLS-Endo、GLS-Mid、GLS-Epi)、各层分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LS参数,均行血清学检查获取血清脑钠肽(BNP),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各LS参数与血清BNP的相关性;以血清BNP增高作为心肌损害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LS参数诊断心肌损害的效能;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各LS参数在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重复性。结果 与室间隔非增厚组比较,室间隔增厚组BN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室间隔非增厚组比较,室间隔增厚组GLS-Endo、GLS-Mid、GLS-Epi均降低;心内膜层、中层、心外膜层基底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痛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60例痛风患者,根据病程分为痛风Ⅰ组(病程<10年,30例)和痛风Ⅱ组(病程≥10年,30例),另选同期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2D-STI技术获取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和心尖四腔心、两腔心、三腔心切面左室纵向应变(LVLS-AP4、LVLS-AP2、LVLS-AP3);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LVGLS与血清尿酸、肌酐水平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痛风Ⅰ、Ⅱ组血清尿酸及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痛风Ⅰ、Ⅱ组IVS、LVEDD、LVPW、LVESD、LVM及LV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痛风Ⅰ组与痛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痛风Ⅰ、Ⅱ组LVGLS、LVLS-AP4、LVLS-AP2、LVLS-...  相似文献   

5.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室功能,探讨PH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65例PH患者,按肺动脉收缩压分为3组,其中PH轻度组25例,PH中度组22例,PH重度组18例;选取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STI于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及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结果 PH各组右室游离壁各节段ε、SRs、SRe、SRa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各组间相应节段ε依次递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Rs、SRe、SRa递减趋势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患者右心室功能减低,STI可较敏感而准确地评价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右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0例(病例组)和同期因胸闷来我院就诊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36例(对照组),应用2D-STI技术获取右心室二维应变参数,包括右心室收缩期整体心肌纵向峰值应变(RVGLSmyo)、整体心内膜纵向峰值应变(RVGLSendo)、整体径向峰值应变(RVGRS),以及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RS)及应变率(RSR)、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S)及应变率(LSR),比较病例组PCI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对照组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治疗前RVGLSmyo、RVGLSendo、RVGRS、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RS、LS及RSR,室间隔各节段RS、室间隔中间段和心尖段LS及RSR、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和中间段LSR、室间隔基底段LSR均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治疗后1个月RVGLSmyo、RVGLS...  相似文献   

7.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估心力衰竭(HF)患者右心室(RV)功能。方法 对31例射血分数下降型HF患者(HFREF组)、41例射血分数保留型HF患者(HFPEF组)及2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心尖四腔心切面图像获得常规超声参数:RV壁厚度、RV基底段内径(RVD1)、RV收缩末期面积(RVESA)、RV舒张末期面积(RVEDA)、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S'')、心肌做功指数(MPI)、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2D-STI技术获得RV游离壁基底段应变(RVLSbas)、中间段应变(RVLSmid)、心尖段应变(RVLSapi)及整体应变(RVLSfw)。比较3组间二维应变参数,分析RVLSfw与常规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RV壁厚度、RVD1、MPI、RVFAC、TAPSE及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HFPEF组及HFREF组间RVLSbas、RVLSmid、RVLSfw均逐渐降低(P均<0.05)。HF患者RVLSfw与LVEF、TAPSE、MPI及RV壁厚度均呈强相关(r=-0.68、-0.53、0.52、0.51,P均<0.01),与RVD1、FAC、S''均呈弱相关(r=0.42、-0.46、-0.39,P均<0.01)。结论 二维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估HF患者RV功能。  相似文献   

8.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室心肌周向收缩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利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评价实验动物猪左室心肌周向收缩功能。方法25只猪开胸后取中部水平左室短轴切面,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二维灰阶图像,并与左室压力曲线同步(±dp/dt)。使用EchoPAC软件包进行脱机分析。运用2DS技术测量左室心内膜层和心外膜层6个心肌节段的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心内膜层各室壁节段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P<0.01),尤以前间隔、侧壁、下壁和室间隔节段差异更为显著(P<0.0001)。此外,心内膜层和心外膜层各节段心肌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与左室dp/dt相关性良好。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因其不受声束角度限制的优点,能准确地评价左室局部心肌的周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E)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室功能。方法 选取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3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是否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分为对照组64例(A组,冠状动脉狭窄率<50%)、冠心病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37例(B组)及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36例(C组),应用2D-STE测量各组右室游离壁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游离壁和室间隔侧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以及右室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及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 各组室间隔侧基底段、中间段ε和游离壁侧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ε,以及游离壁GLS、S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游离壁侧各节段ε、游离壁GLS及S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室间隔侧基底段和中间段ε、游离壁侧各节段ε、游离壁GLS及SRs均较B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室间隔侧心尖段ε、SRe及SRa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STI)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择30名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及80例AMI患者(AMI组),其中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组30例,择期PCI组25例,保守治疗组25例,AMI患者分别在出院后4~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STI技术测量左心室心尖和心底各个节段旋转角度,同步记录左心室扭转峰值(Ptw)、心尖旋转峰值(PAR)、心底旋转峰值(PBR)、收缩末期左心室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期末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解旋减半时间(HTU),并分析Ptw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 3组AMI患者Ptw(F=22.481)、PAR(F=12.899)、AVCtw(F=18.923)、MVOtw(F=16.423)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急诊PCI组出院后随访Ptw[(18.61±8.08)°]、PAR[(12.16 ±6.98)°]较住院期间升高[(13.76±6.31)°与(7.03±5.76)°],择期PCI组随访时Ptw[(19.54±7.73)°]、PAR[(13.49±7.02)°]较住院期间升高[(15.25±6.83)°与(9.69±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07、-3.104,-2.079、-1.955,P均<0.05);AMI患者Ptw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527,P<0.05).结论 STI技术可通过定量检测收缩期左心室扭转运动较好地评价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是指导临床诊治的新型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的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参数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不同程度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MI组)45只和假手术组(SO组)10只.MI组大鼠随机分为MI15组、MI30组和MI60组各15只,分别钳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5 min、30 min、60 min,以建立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基础状态和恢复灌注24 h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二维图像,应用EchoPAC工作站分析获得左室乳头肌短轴整体收缩期峰值环向应变(GSc)和应变率(GSRc)值,并采用解剖M型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行TTC染色并计算左室乳头肌短轴的梗死面积(AN).结果 ①MI15组、MI30组和MI60组的LVIDd和LVIDs测值均较基础状态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FS和EF测值明显降低;MI60组的LVIDd和LVIDs测值均较MI15和MI30组明显增大,FS和EF测值明显降低(P<0.05);②MI15组、MI30组和MI60组GSc和GSRc测值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低;MI组的GSc和GSRc测值随缺血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③GSc和GSRc与AN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8;GSc和GSRe参数是AN的显著预测因子(P<0.01),标准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0.558和0.491;④TTC染色显示AN随缺血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 基于2D-STI技术的左室整体环向应变及应变率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而显著降低,该参数可准确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程度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2.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一种评价心肌运动的新技术,它能够提供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等多方面的心肌运动信息,在识别缺血心肌、定量分析心脏功能等方面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右心室收缩功能。 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杭州地区招募业余马拉松运动员88例,根据参加马拉松运动时限分为短期组(≤6个月)、中长期组(6个月~3年)和长期组(>3年);另选取同一时期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流出道内径(RVOT)、右心室基底段内径(RVDbasal)及中间段内径(RVDmid)、右心室剑突下切面室壁厚度(RVWT)、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S′)、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IMP)和肺动脉收缩压(SPAP),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游离壁纵向应变(RVLS)。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在完成全程马拉松运动前、运动后1 h和运动后第4天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4组受试者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右心室应变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马拉松运动员运动前GLS、RVLS与SPAP的相关性。 结果短期组TAPS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长期组RVOT、RVDbasal、RVDmid、RVWT均高于短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长期组RVOT、RVDbasal、RVDmid均高于中长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长期组RVWT、RIMP、SP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短期组RVL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组GLS低于短期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动后1 h及第4天中长期组GLS、RVLS低于短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6、-2.579,Z=2.254、-3.005,P均<0.05),长期组GLS、RVLS亦低于短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58、-2.825,Z=-3.524、-4.073,P均<0.05)。组内运动前后比较,中长期组、长期组运动后1 h GLS均低于运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8、-1.966,P均<0.05);短期组、中长期组和长期组运动后1 h RVLS均低于运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1、-2.258、-2.026,P均<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运动员组运动前的GLS、RVLS与SPAP存在相关性(r=0.378、0.325,P均<0.01)。 结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早期右心室游离壁纵向收缩功能增强,随着运动年限增加右心室整体纵向收缩功能减低;全程马拉松运动后右心室游离壁收缩功能短暂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正常成人左心室乳头肌的收缩功能。 方法 选取30名健康成年人,应用STI得到乳头肌及其基底部心室壁应变曲线,测量前外乳头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ALP-LS)及应变达峰时间(ALP-Ts)、前外乳头肌基底部心室壁纵向收缩峰值应变(ALW-LS)及应变达峰时间(ALW-Ts)、后内乳头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PMP-LS)及应变达峰时间(PMP-Ts)、后内乳头肌基底部心室壁纵向收缩峰值应变(IPW-LS)及应变达峰时间(IPW-Ts)。比较前外、后内乳头肌应变及各部位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 结果 30名受检者平均ALP-Ts为(451.23±44.03)ms,ALW-Ts为(364.53±48.1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59,P<0.001);平均PMP-Ts为(450.57±47.90)ms,IPW-Ts为(356.77±42.0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43,P<0.001);而ALP-Ts与PMP-Ts、ALP-LS与PMP-L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正常成人左心室乳头肌的纵向收缩应变达峰时间延迟于相应乳头肌基底部室壁,前后两组乳头肌的收缩运动可能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5.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正常人二维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38  
目的 运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正常人左心室各个节段二维应变。方法 对21例正常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短轴观二尖瓣、乳头肌、心尖部图像和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同时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心尖位纵向应变,检验二者对同一部位应变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二维应变所测得心尖位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依次递增,基底段最小,心尖段最大。二维应变测量重复性高,心尖位变异系数观察者内为1.5%,观察者间为1.8%;短轴变异系数观察者内为6.1%,观察者间为14.2%;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纵向应变变异系数观察者内为65.1%,观察者间为78.3%。结论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肌节段二维应变不依赖室壁运动的方向,具有较高重复性,其在各种心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和右室量化分析系统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右室收缩功能,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为尿毒症并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患者40例(透析组)和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流速(S’)、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面积变化分数(FAC);应用2D-STI技术测量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室间隔纵向应变(RVSLS);应用右室量化分析系统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射血分数(RVEF),比较正常对照组与透析组透析前后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RVEF与右室应变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透析组透析前和透析后RVEDV、RVESV均增大,LVEF、RVGLS、RVFWLS、RVSLS、TAPSE、FAC、RVEF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透析前比较,透析组透析后RVED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定量评价实验性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25)和假手术组(n=15),分别于术前、术后2、4、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心室腱索水平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Ds),舒张末期室间隔(IVST),后壁厚度(PWT),计算短轴缩短率(FS)及射血分数(EF).采集并储存清晰的高帧频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脱机分析左心室6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及整体径向应变(GPRS).比较各指标在手术组不同观察时点、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同一观察时点的差异.结果 与术前及假手术组同一观察时点比较,术后2周手术组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手术组IVST、PWT增厚(P均<0.05),各节段PRS及GPRS减低(P均<0.05);术后8周,手术组LVEDd、LVEDs测值较之前各观察时点增大,FS、EF值较前明显减低,各节段PRS及GPRS减低(P均<0.05),IVST、PWT较术前、术后2周及同一观察时点假手术组增厚(P均<0.05),但与手术组术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复性测量显示PRS组间及组内测值比较均有较高一致性.结论 2D-STI能观察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心肌纤维径向重构与收缩功能变化的进展过程,是评价实验性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2D-STE、3D-STE)技术评价左心耳封堵术后患者左房功能与左室整体应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106例,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2D-STE和3D-STE检查,比较术前及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检查参数的差异.结果 常规...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早期不合并肺动脉高压(PH)时右心室纵向收缩功能的改变,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入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41例,健康对照组33例。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平面位移(TAPSE)、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PSv)、三尖瓣环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IVCv));应用2D-STI技术测量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s),计算右室收缩期整体应变(GSs),并对各研究对象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患病时间、SLEDAI评分与右室GSs的相关性。结果 ① 与对照组比较,SLE组TAPSE、PSv、IVC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 SLE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尖段S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G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SLE组中GSs与TAPSE、PSv、IVCV相关性好(P均<0.001);GSs与患病时间、SLEDAI评分相关性好(P<0.001);SLE组SPAP与GSs、PSv、IVCv、TAPSE间相关性好(P<0.001);结论 SLE患者早期无肺动脉高压时已经出现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同时二维超声斑点技术(2DSTI)能敏感的评估无肺动脉高压的SLE患者右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各年龄段正常成人左心房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分析各年龄段正常成人左心房应变和达峰时间,评价左心房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2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动态二维图像,应用2D-STI技术获取左心房各室壁应变曲线,测定各组左心房壁应变和达峰时间。结果各组左心房壁应变下段高于中段,中段高于上段(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组心房下段、中段应变较青年组和中年组减低(P﹤0.05);而青年组与中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心房上段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心房下段达峰时间较青年组和中年组延长,老年组和中年组中段达峰时间均较青年组延长(P﹤0.05),而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上段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D-STI技术能评价各年龄段正常成人左心房功能,可为早期监测亚临床疾病、评估左心房功能提供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