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定量特征在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低危型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18例低危型胸腺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病灶的形态、有无钙化、有无分隔、内部密度及信号特征等;测量并计算病灶各定量参数,包括长径/短径、平扫CT值、CT强化程度、MRI各序列相对值[相对T...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良恶性胸腺瘤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且有完整增强CT资料的胸腺瘤患者54例,其中良性25例,恶性29例.通过ROC法评估肿瘤矢状位长径、肿瘤最短径及两者比值,肿瘤平扫最高密度值、最低密度值及密度不均值,肿瘤增强最低密度值、最高密度值及强化密度不均值,肿瘤强化值,肿瘤强化均匀性,肿瘤内钙化,肿瘤内低密度索条影,肿瘤形态,肿瘤外侵,肺内及胸膜转移等CT表现对良恶性胸腺瘤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平扫密度不均值、肿瘤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缘情况、肿瘤分叶状、肿瘤不规则形态、伴肺内或胸膜转移6个CT表现对恶性胸腺瘤诊断有价值,综合有诊断价值CT表现,出现3个或3个以上表现,诊断恶性胸腺瘤敏感性为93.1%(27/29),特异性92%(23/25).结论 部分胸腺瘤CT表现对胸腺瘤良恶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复习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腺上皮肿瘤的63例患者术前的CT影像资料,按照2004年WHO组织学分型进行重新分型,将观测的CT征象与简化的组织学分型组(低危组胸腺瘤、高危组胸腺瘤、胸腺癌组)对照.结果 63例中,低危组胸腺瘤35例,高危组胸腺瘤16例,胸腺癌组12例.CT显示胸腺癌组更多见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纵隔脂肪层浑浊/消失、淋巴结肿大、胸膜受侵、其他脏器受侵和远处转移等征象;低危和高危组胸腺瘤更多见边缘光滑、分叶和类圆形轮廓、纵隔脂肪层清晰(P<0.05).结论 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纵隔脂肪层浑浊/消失、淋巴结肿大、胸膜受侵、其他脏器受侵和远处转移应提示胸腺癌的诊断,而边缘光滑、分叶和类圆形轮廓、纵隔脂肪层清晰则提示低危组和高危组胸腺瘤的诊断.CT鉴别低危组和高危组胸腺瘤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CT追踪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胸腺增大患者诊治过程中胸腺的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以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活组织检查及外科手术.资料与方法 对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并发胸腺增生的临床表现、诊疗过程及CT追踪观察胸腺病变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中,2例行胸腺手术治疗(1例因误诊胸腺瘤行胸腺手术,术后症状未改善,短期内复查见胸腺增生).7例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复查CT显示6例胸腺较前减小[体积平均减小(9.32±1.60)cm3],CT值密度降低[平均降低(53±11)HU],1例术后未见胸腺增生.结论 部分患者的胸腺增大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胸部CT可以显示增生胸腺变小及密度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前纵隔的肿块没有必要立即进行穿刺活检及手术切除.通过观察临床表现,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追踪病变的CT变化可以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胸腺增生进行定性诊断,从而避免创伤性的活组织检查及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5.
胸腺瘤多层螺旋CT影像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腺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与病理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腺瘤患者的MSCT征象并与相应病理学分型之间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块最大径<5cm,轮廓光整、规则,密度均匀,肿块周围脂肪线存在并呈中等均匀强化的胸腺瘤多分布在A型和AB型中;而肿块最大径>10cm,轮廓不规则或呈分叶状,肿块内有坏死、囊变及钙化,周围组织侵犯和远处转移并呈显著强化者多分布在B型和C型胸腺瘤中。结论MSCT对A型、AB型胸腺瘤与B型、C型胸腺瘤之间的分类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CT诊断良恶性胸腺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31例经外科和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胸腺瘤10例,除1例与左肺动脉局部有粘连外,其余边界均清晰.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癌9例,除1例鳞癌外,CT均为不规则肿块,血管间隙均受侵,前者心包受侵8例,胸膜受侵7例,后者心包受侵5例,胸膜受侵5例,肺转移4例,双肾上腺转移1例,胸骨破坏1例.结论CT能准确鉴别良性恶性胸腺瘤,显示恶性胸腺瘤的浸润范围,并对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与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9月期间病理确诊的17例胸腺上皮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18)F-FDG符合线路及CT图像。记录病理分型、CT征象、符合线路图像病灶目测分级和病灶放射性摄取值与纵隔及肺本底的比值(T/M和T/L)。结果低危组胸腺上皮肿瘤7例(A型胸腺瘤1例,AB型胸腺瘤3例,B1型胸腺瘤3例),高危组胸腺上皮肿瘤10例(B2型2例,B3型1例,胸腺鳞癌7例)。WHO组织学分型与目测分级、T/L和T/M高度相关(r分别为0.697,0.811和0.815,P值为0.002,0.000和0.000),与肿瘤的长径和短径无明显相关。以目测肿块放射性高于纵隔诊断高危胸腺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1.4%,准确率为88.2%,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100%。低危与高危胸腺上皮肿瘤组之间的CT表现包括肿块长径、短径、肿块有无坏死、钙化、分叶、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有无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肺内转移、是否均匀强化和肿块内肿瘤血管在两组中无显著差异,而低危和高危组在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上肿块的目测分级(2.0 vs 3.7,P=0.001)、T/L(5.4 vs 16.3,P=0.002)和T/M(1.2 vs 10.4,P=0.002)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与肿块糖代谢摄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以~(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肿块目测分级高于纵隔诊断高危胸腺瘤准确性高,为术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胸腺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腺瘤的CT征象,提高胸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告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27例(87.1%)位于前中上纵隔,其中,良性胸腺瘤11例,肿块与心脏血管接触面(MCI)呈凸出型8例,平坦型1例,凹陷型2例.恶性胸腺瘤20例,MCI呈灌铸型18例,凹陷型2例;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结构11例,心包积液6例,心包、胸膜多发结节状转移2例,胸腔积液4例,肺内炎症2例,肺内、骨、纵隔淋巴结转移各2例,肝、胰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胸腺瘤的良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胸腺病变众多,多表现为胸腺增大,可为肿瘤性增大或非肿瘤性增大.良性或恶性胸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块.胸腺囊肿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后者可伴有恶性改变.真性胸腺增生和胸腺滤泡性增生可使胸腺增大,而与胸腺肿瘤相似.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虽同为上皮细胞恶性病变,但两者有明确的临床和病理上的不同.胸腺类癌是少见的有侵袭性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合并多发内分泌肿瘤.胸腺脂肪瘤是良性肿瘤.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可原发或继发于胸腺.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可起源于胸腺,包括成熟的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性恶性生殖细胞瘤.重点叙述了正常和病变胸腺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腺乙醇消融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腺乙醇消融疗法对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31例MG,男13例,女18例,年龄10-54岁,平均34岁。均根据典型的病史、体征、新斯的明试验和肌电图表现等作出诊断。按Osseerman分型:Ⅰ型19例、Ⅲ型7例、Ⅳ型5例。胸腺增生25例,小胸腺瘤5例,正常胸腺1例,均经穿刺活检证实。取胸骨旁为穿刺点,用22G穿刺针在CT引导下穿入胸腺,分次注射无水乙醇,直到胸腺瘤或整个增生、正常胸腺充满乙醇为止。结果:治疗后即刻CT扫描,示胸腺内充满高密度影(乙醇混含对比剂),3-4 周CT复查,25例胸腺增生和1例正常胸腺坏死,5例小胸腺瘤坏死。31例MG胸腺乙醇消融治疗后3个月CT复查,胸腺上下径、前后径与治疗前比较分别缩小了59.2%,68.6%,73.2%。30例MG于治疗后2天内部见效,其中23例在治疗后眼睑即能明显睁开。治疗后随访4年,显著好转23例,好转7例,无效1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腺乙醇消融疗法对MG具有确切疗效,安全易行,并发症少,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胸腺介入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对重症肌无力具有确切疗效,又能减少创伤性和并发症的新疗法。材料和方法:13 例重症肌无力(MG) ,CT 引导下于胸骨切迹上方经皮穿刺胸腺,用本院研制的微波治疗仪作多点微波热辐射治疗,并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结果:13 例MG 的症状和体征于治疗后3 天内即好转,其中3 例于治疗后肌力即好转。随访3 年后,显著好转10例,好转3 例。胸腺体积于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缩小,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缩小率分别为24 .2 % 、31 .7 % 、34 .1 % 。胸腺内可见低密度区,由胸腺组织和水分气化及凝固性坏死所致。结论:CT 引导下经皮穿刺胸腺介入疗法对MG 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显效快,并发症少。适用于MG 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不愿做胸腺手术切除或无法切除、胸腺放疗效果差、能较好配合治疗的MG 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腺鳞癌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胸腺鳞癌临床资料和CT图像.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19例胸腺鳞癌均为单发不规则肿块,最大径平均(5.5±1.6)cm,可见坏死灶(84%)、钙化灶(32%)以及局部边缘不清(84%)等征象.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大部分为中度强...  相似文献   

13.
CT扫描对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13例侵袭性胸腺瘤CT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10例密度不均 ,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结构 11例。主要表现在胸膜种植 3例 ,心血管结构侵犯 9例 ,以及腹腔受侵 1例。结论 常规CT扫描在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胸腺区恶性肿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胸腺区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研究。结果8例均表现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侵袭性胸腺瘤,其中2例伴有胸腔积液,l例伴有肝脏转移。3例淋巴瘤胸腺浸润,均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增大,l例伴有胸腔积液,2例伴有胸壁浸润以及椎管内侵犯l例。2例恶性生殖细胞瘤,其中l例恶性畸胎瘤肿块内见斑点状钙化灶,l例卵黄囊瘤伴有胸膜不规则增厚。结论CT检查能准确地显示出胸腺区恶性肿瘤的内部特征及其对邻近脏器的侵犯,因而对儿童胸腺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胸腺瘤并评价其侵袭性。资料与方法:对CT诊断为胸腺瘤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个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胸腺瘤为前纵膈内类圆形或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其有否侵袭性主要取决于是否侵犯胸膜,是否累及邻近结构。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胸腺瘤的诊断及对其侵袭性的评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胸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腺病变众多,多表现为胸腺增大,可为肿瘤性增大或非肿瘤性增大。良性或恶性胸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块。胸腺囊肿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后者可伴有恶性改变。真性胸腺增生和胸腺滤泡性增生可使胸腺增大,而与胸腺肿瘤相似。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虽同为上皮细胞恶性病变,但两者有明确的临床和病理上的不同。胸腺类癌是少见的有侵袭性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合并多发内分泌肿瘤。胸腺脂肪瘤是良性肿瘤。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可原发或继发于胸腺。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可起源于胸腺,包括成熟的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性恶性生殖细胞瘤。重点叙述了正常和病变胸腺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报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CT资料。CT诊断27例胸腺瘤,病理证实25例,其中良性胸腺瘤19例,恶性胸腺瘤6例,另2例为胸腺增生。CT诊断10例胸腺增生,病理证实7例,另3例为正常胸腺。笔者根据自家经验并结合文献指出:30岁以上患者,CT能准确检出胸腺瘤且可靠地与胸腺增生及正常胸腺鉴别,为胸外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手术指征;30岁以下患者,CT对胸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穿刺或手术)证实的67例胸腺上皮肿瘤,基于WHO病理分型简化为低危型胸腺瘤、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三组,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例TETs中,低危型胸腺瘤30例(A型3例、AB型20例、B1型7例),高危型胸腺瘤22例(B2型11例、B3型11例),胸腺癌15例。高危型胸腺瘤、胸腺癌较低危型胸腺瘤易表现为边缘分叶或不规则(P均<0.05)及易出现对心包侵犯(P均<0.05);胸腺癌较低危型胸腺瘤易出现增强后密度不均、囊变坏死及胸膜转移(P均≤0.003);胸腺癌较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P均≤0.002);纵隔大血管侵犯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SCT对TETs的WHO简化病理分型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成人重症肌无力中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认识成人重症肌无力(MG)中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CT表现。方法 复习13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MG患者胸腺区的CT表现,并与165例正常人作了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病例组中有31例胸腺增大、5例直径〈3cm的结节,共36例(26.9%)可在CT上确诊;9例(6.7%)呈形态正常但未增大的软组织密度胸腺、2例(1.5%)有〉3cm的肿块被认为该病的可能性很大;其余病例在胸腺区内都有密集度不一的斑点、索条影;无一例胸腺区完全为脂肪取代。上述表现除斑片、索条影外,其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是在成人MG病例中诊断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胸腺瘤CT表现及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胸腺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以利于分期和计划治疗.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相应的病理学分型.扫描采用Siemens SomatonVolume Zoom4层CT,平扫层厚5mm,增强扫描:层厚3~5mm,螺距为4~6.延迟时间40s,造影剂采用典必乐或碘海醇100ml.病理学分型参照WHO1999年分型法.结果:40例胸腺瘤中A型3例、AB型8例、B型21例、C型8例.肿块最大径>10cm共6例,其中AB型1例(1/8),B型3例(3/21),C型2例(2/8);5~10cm共28例,其中A型1例(1/3),AB型6例(6/8),B型16例(16/21),C型5例(5/8);<5cm6例,其中A型2例(2/3),AB型1例(1/8),B型2例(2/21),C型1例(1/8).3例A型、8例AB型及4例B型包膜完整,17例B型及8例C型包膜不完整,18例B型及8例C型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B型中有14例侵犯胸膜,13例侵犯心包;C型8例均侵犯胸膜及心包.结论:轮廓光整且包膜完整的多为A型胸腺瘤,肿块最大径大于10cm且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以B和C型多见;但CT较难区分此两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