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脉病刍议     
通过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详细阐述"血脉病"概念;深入探讨"血脉病"病因病机;挖掘"血脉病"致病因素及病理基础。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治疗"血脉病"同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血脉病"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血脉病刍议     
通过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详细阐述"血脉病"概念;深入探讨"血脉病"病因病机;挖掘"血脉病"致病因素及病理基础。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治疗"血脉病"同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血脉病"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病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痰瘀”病理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复习古代、现代文献,发现饮食不当是促成AS痰浊的重要外因,脾虚失运是形成AS痰浊的主要内因,痰浊凝聚,结于心脉是AS的关键病机,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沉积血脉是AS病情发展的必然趋势。AS与血脂、血液流变学、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巨额的医疗费用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文章从血管与血脉的相关性出发,基于中医血脉理论,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观点,认为脾气虚,运化无力,气机不畅,脂浊不化,致痰浊、瘀血、热毒等病理产物壅滞血脉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原因,可累及多个靶器官。结合五脏一体观,从脾为四脏之长、脾与其他四脏的病变关系论述从脾论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理论依据以及古今医家从脾论治糖尿病血管病的临床思路,并将中西医思想融会贯通,突出从脾论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性。治疗上注重益气养阴、活血解毒、健脾化湿之法,为临床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脊柱稳定性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理论、中医及脊柱整体观的相关研究、中医体质学三个方面论述了脊柱相关疾病的防治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传统中医技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是COPD的重要并发症,血管重塑的病理变化贯穿于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全程,是病程发展重要的病理基础。中医"血脉理论"将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建立于"血-脉-心-肺"的整体循环系统中,心肺功能的稳定不但治血,还需治脉,血脉同治,方可整体调理,降低COPD患者慢性肺心病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7.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内经》中提到“活未病”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初把握时机及早治疗,在其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内经》“治未病”思想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深入研究中医“治未病”恩想,并进一步继承与发扬光大,对于促进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痰瘀相关理论在络病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瘀相关理论,即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浊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学说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凡久病、久痛之疾病,皆可由于络脉瘀滞引起。痰瘀相关理论对于阐述络病的病因病机,指导络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加强其防治研究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包括血管病变中的病理状态,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对于提高包括血管病变在内多种难治性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脉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与运行血液的脉络,笔者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和"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概念,对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在合并心血管疾病、颈动脉超声指标特征与中医证候要素(简称“证素”)分布规律,分析冠脉病变的影响因素以探讨血脉理论。方法 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8月—10月因胸痹心痛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27例,冠脉造影结果按照Gensini评分分为4组,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分析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合并心血管疾病、中医证素、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程度及斑块分布规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 冠脉病变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在中度狭窄组比例最高;证素结果显示病位证素均为心,病性证素中热毒在中度狭窄组比例最高,而痰浊、气滞、气虚则在无狭窄组较高。在接受冠脉造影的227例患者中,仅有139例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不同狭窄程度在左IMT和右IMT水平及有斑块检出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无冠脉狭窄组左IMT和右IMT<1.0 mm、无斑块比例最高;重度狭窄组以右IMT 1.0~1.5 mm、左IMT>1.5 mm、右...  相似文献   

12.
痰瘀相关学说 ,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 ,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说认为 ,凡久病、久痛诸证 ,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其说肇始于《内经》 ,发展于《伤寒》 ,而集大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痰瘀相关学说为理解络病的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两者有着共同的病理解释 ,而且痰瘀同治是络病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从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痰瘀相关学说在络病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络病与病络理论认识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肿瘤血管生成及络病相关理论的阐释,说明西医学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肿瘤血管生成与中医学络病、病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血管生成是一种病理机制,相当于中医学的"络道亢进",归属"病络";指出病络、络病理论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诸多借鉴作用,如针对"久病入络""新病入络"的中医治则与治法可为各种实体肿瘤所用,发挥阻抑络脉生成、清除络脉癌毒效能;并探讨了病络、络病理论对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筛选与研究的指导价值,以期为中医学对肿瘤的深入认识以及从络病、病络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硬化前期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阶段,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筛查,建立以体质辨识为核心的防治体系,可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涵义深远,在中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治未病"的中医特色以及优势,在近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6.
慢性筋骨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以及慢性劳损的普遍存在,慢性筋骨疾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慢性筋骨疾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学问题.提炼慢性筋骨疾病共同的发病特点,阐述其相似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发挥中医药对其的防治作用.虚、瘀、毒是筋骨退变的重要病理基础,防治的...  相似文献   

17.
泛血管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主要病理特征,危及全身多处血管。冠心宁片由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川芎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冠心宁片具有抗AS的作用,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泛血管疾病的防治。本文从调节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冠心宁片抗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性泛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肺结节是指肺内出现的不规则病灶,影像学表现为高密度阴影,可见于良性疾病或早期肺癌病变。肺结节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显著、后期易发生变的疾病特点,与中医证候中的“瘀毒”表现相似,瘀毒具有隐伏、缠绵等病理特性,一旦形成,很难彻底根除,临床应在“治未病,祛瘀毒”的理论支撑下,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探析“治未病”思想在肺结节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增强肺结节防治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历来强调对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人们应注重保养身体、培育正气,以求未病前培正避邪以防疾病发生;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发展传变;愈后用药巩固疗效,或配合食疗以防疾病复发。中医"治未病"思想广泛适用于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病人群。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证候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防治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观察120例PTCA术后再狭窄(RS)的病例,PTCA术及支架植入术按常规标准方法进行,中医证候参照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证候标准。[结果]气虚痰瘀证78例,占65%;阴虚痰瘀证13例。占11%;痰瘀内阻证29例。占24%。[结论]本观察印证了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大多数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的中医证候为气虚痰瘀证,以益气化痰活血为主的中药治疗可能是防治RS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