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医血脉理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内经》认识到,“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而心是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的动力器官,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因六淫外侵,七情过极,痰瘀阻滞或久病耗损引起的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病久不愈,痰瘀互结,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导致血脉疾病。故血脉系统可以用于解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血脉相关"理论指的是血和脉共同构成一个维持和调节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系统,涵盖了血和脉之间的多重关系.在诸多血脉病变中,尤以血瘀最能体现血与脉相互作用的病理变化,在血瘀证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血液形质改变和脉络流通失常两个最主要因素."活血脉、化瘀滞"的活血化瘀类方药对血瘀证确有疗效,说明血液瘀滞和脉络瘀阻是血瘀证的核心病机."血脉相关"理论还可以阐释不同疾病血瘀证的"同证异象",而复杂系统下血瘀证的整体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需要在"病证结合"原则的指导下,考虑疾病的特异性.因此,厘清"血脉相关"理论体系,以典型疾病为切入点,从血液和脉络双重视角出发,考虑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血瘀证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停聚脉道,气血运行失常,脉道结构因而改变甚则闭塞不通,引起所支配脏腑失去气血濡养的一系列疾病称为"脉病"."毛脉合精"是脉通行气血、濡养脏腑官窍的重要前提,"毛脉失和"是脉病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论述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结合《黄帝内经》相关条文,拓展"毛脉合精"理论内涵,论证了其结构应包括皮毛、腠理、分肉、三焦等,功能应包含通行营卫、津液和调、津血渗化等核心内容;其次,在"毛脉合精"基础上结合玄府学说,论证了玄府通利是"毛脉合精"的重要条件;最后,探讨在"毛脉失和"的影响下,脉病痰瘀证之痰浊、痰结、痰瘀病机演变过程,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脉病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思想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不仅在理论方面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在临床实践上也普遍被应用,如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方面的病变,以脾胃学说来指导临床治疗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脾阳虚则生内寒,寒凝血脉,可见心血瘀滞之胸闷刺痛心痹之证。劳倦过度,每伤及脾胃,脾虚运化无权,水湿停蓄,化为痰钦,痰阻血瘀或水停心下,阻滞脉络,脉道不通,也可促成心与血脉的病变,症见心悸、怔忡、眩晕等证"[1]。脾主运  相似文献   

5.
对王清海教授论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王清海教授根据心系疾病的发病特点,结合历代医家治疗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提出温阳通脉法是治疗心系疾病的基本大法.提出以"脉痹"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脉道痹阻"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机关键,以温补阳气、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并研制出血脉疏...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发作虽有多种致病因素,但总离不开痰瘀邪气,其发病常由多邪交织、缠绵,迁延发展而来,病因病机为膏脂堆积、气血受阻、痰瘀壅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掌握各个病变时期的病因病机特点:在疾病未发之时,应注重膏脂郁堵、脂质代谢问题,早期干预脂质因素,少食肥甘厚味,辅以降脂类药物,使脉道通利无阻;疾病进展时,脉道受阻,血脉狭窄,玄府郁闭,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化生痰瘀邪气,痰瘀邪气久居体内反向加重气血障碍,疾病反复,当治以开通玄府、化痰通络,开窍醒神,使神机复用;疾病后期病邪耗伤正气,故须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7.
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肿瘤疾病过程中的痰应为广义之痰;痰浊为癥瘕积聚形成的必然因素,与肿瘤发生存在必然联系。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气交阻、痰瘀互结、脉道不通、积聚内生,是肿瘤产生的重要机制。肿瘤形成后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运行,更易生痰饮,并进一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痰论治肿瘤疾病要点包括:谨守病机,审证求因,"见痰休治痰";调达气机为先,气顺则痰消;治痰重治血,血活则痰消;治痰调三焦,脾肾当为先。临床治疗肿瘤疾病当以"痰"为切入点,灵活运用理气、活血、调理脏腑等治法,使气、血、津液运化正常,正复瘤消。重视从痰论治肿瘤疾病,构建肿瘤从痰论治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痰瘀”证素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由"痰凝"至"痰瘀"病性证素变化对冠心病形成的影响。方法:对冠心病痰瘀痹阻证组120例、痰凝心脉证组98例、非痰非瘀证组92例、健康人对照组30例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分析。结果:冠心病血脂痰凝心脉证组与非痰非瘀证组、正常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由非痰非瘀证→痰凝心脉证→痰瘀痹阻证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增加;FINS、ISI值呈健康对照<非痰非瘀证组<痰凝心脉证组<痰瘀痹阻证组递进趋势(均P<0.01);由非痰非瘀→痰凝心脉→痰瘀痹阻的病理演变中,患者c-myc mRNA和PDGF-AmRNA的表达量均逐渐增加。结论:痰瘀痹阻证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痰非瘀证、痰凝心脉证,提示血液流变学异常是血脉瘀阻的客观指证;IR可能是产生"痰瘀"并由"痰"到"瘀"演变的重要内在生化物质基础;IR与冠状动脉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IR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冠心病"痰瘀"证素变化的分子机制与c-myc、PDGF-AmRNA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病证,病在血脉,根在脏腑,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主在肝肾亏虚,阴虚多见,而涉及心,脾,标实主在痰瘀痹阻,痰浊为重,且常见痰与风,火湿相兼,瘀常与气,热,寒杂呈,本虚基于乙癸同源,多以肾之阴精亏少为先导,标实与痰瘀相关,多由津凝为痰而致血涩成瘀,本虚与标实既有个体的主次差异,又有因果消长变化,治疗当以滋肾养肝,化痰消瘀为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0.
头痛病主要责之于风、火、痰、瘀、虚,而致病关键在于瘀。本文基于脾与脑经络相通,治头痛当以脾胃为中心;脾主升清,清阳得养则脑清神聪;脾主运化,气血津液条达则脑窍荣畅;脾主统血,脉行得道可奉养脑窍等四个方面,倡导“脑脾同治法”论治紧张型头痛。常用治法有:醒脾行气开郁,活血化瘀开窍;运脾理气化痰,活血化瘀通窍;健脾益气填髓,活血化瘀益窍。以健脾祛瘀自拟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气滞血瘀者,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痰瘀阻络者,合化痰通络汤加减;血虚血瘀者,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相似文献   

11.
老年脑病病机复杂,易损难愈。基于少阴心肾主水火、藏精神的重要生理功能,结合肾虚脑损现状,提出“心肾亏虚,痰瘀互结,血脉痹滞,气血失和,脑髓亏虚,神机衰退”的老年脑病病机假说。从心肾亏虚是老年脑病病机之本、痰瘀阻结是老年脑病常见病理因素、血脉瘀痹是老年脑病基本病理环节三个方面,对老年脑病病机进行理论探讨。葆养精气,呵护心肾,化痰祛瘀,保持血脉畅通、营卫气血流通无阻,是预防衰老及老年脑病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痰瘀相关理论,即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浊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学说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凡久病、久痛之疾病,皆可由于络脉瘀滞引起。痰瘀相关理论对于阐述络病的病因病机,指导络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前提。  相似文献   

13.
葛根与丹参配伍针对以血脉瘀阻为主要病机特点,且多伴见心系疾病或神志病变,或其它脏腑疾患而以血脉瘀阻为主要病机,葛根输肌以散促进血脉的运行,丹参则针对瘀血本身,以活血化瘀,保证脉道的畅通,故两者配伍可缓解血脉瘀阻的状态,广泛用于血脉瘀阻之病证.  相似文献   

14.
从血、气、津液与心脉的关系出发,论证了冠心病之本在于脉道血气不清,其标责之于痰瘀凝滞血脉,治疗上应遵循化痰消瘀、和畅营血、清顺气血、流通津液的基本原则,并列举了临证中的注意事宜。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代医学脑保护原则及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并结合中医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的认识,采用传统医学表述方式提出现代临床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脉定律"理念,即认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核心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脉缺血;"气血津液"与脑脉血供呈正相关关系,"痰瘀"是引起疾患或使之加重的病理因素,"气血津液"与"痰瘀"决定了血脉(血流)的充盈或不足。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益气活血、补液生津、化痰祛瘀为其基本治则。基于"脉定律"理念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防治的"益气"原则主要体现为保持呼吸气道通畅、血氧供应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活血"治疗原则主要体现为调整血压和改善血容量,"补液生津"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正常血容量,"化痰"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降脂稳斑与清理痰液以保持气道通畅,"祛瘀"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溶栓、抗凝与预防静脉血栓事件以及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病"等范畴,是顽固难治的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众多脾胃病专家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瘀论治等不同的观点。该文试图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的角度论述CAG的病因病机,为中医药防治CAG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种以累及肺间质为主、以炎性病变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肺痹、肺痿范畴,而痰瘀贯穿了疾病的始终。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可谓同源异物,两者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特点直接影响ILD病机演变。本文论述了痰瘀相关理论、肺系疾病与痰瘀密切关系及其病机演变,并将其病机演变过程归纳为津停生痰、由痰及瘀、痰瘀互结三个阶段。临床可通过中医辨证结合现代西医诊断,对痰瘀关系进行辨证判读。体现在ILD治疗原则中,则为早期化痰为主,后期祛瘀为先,以期达到抑制病情进展、促使疾病向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二、血管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脉为血养,血循脉道,循环全身,濡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外养四肢,百骸脑髓莫不为血脉所营。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摄血于脉中,血载气以行。从病因来论,风、火、痰、湿、寒等病因皆可使脉管调营失度,以致于脉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痰饮、瘀血都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也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致病因素,痰瘀互结为病,滞络损脉,胶结不解,渐成窠囊,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近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医部分理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水平。通过文献梳理,结合临床实验,试图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述痰瘀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后,引起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又常称作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学中"中风"或"卒中"、"偏枯"、"偏风"等病证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多瘀","血脉瘀滞"是临床各种慢性疾病的主要病机之尤其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脉瘀滞,更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